为中国制药业把脉
http://www.100md.com
2003年10月7日
在日前举行的第七届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上,众多海外华人专家——
中国目前已是世界第七大医药市场,作为全球发展最快的医药市场之一,近几年中国医药市场每年的增长率都超过了GDP的增长率,专家预计“十五”期间,我国药品需求年递增速度可达到12%左右。但是,中国制药行业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数千家企业“多、小、散、乱”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企业规模效益差,全行业利润总和还不及国外一家大型制药集团的利润额;研发资金投入少,产品创新能力不足,数千家企业几乎都以生产通用名药为主;企业整体实力较弱,多数企业未通过GMP、GSP认证。
中国的制药企业应如何应对入世后越来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如何才能真正发展成为国际化的企业?在9月12~14日举行的第七届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上,许多海外华人专家结合自己在国外的实战经验,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 强调自身产品的独特性
, 百拇医药
BearingPoint(毕博管理咨询)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国区总裁黄辉分析说:据估计,今后10年内,中国拥有专利的处方药及品牌通用名药物市场将以每年16%的高速度增长,2010年将达到67亿美元,比现在的16亿美元多出4倍以上。拥有出色研发能力的跨国公司在满足中国日益兴起的新药品需求方面,无疑处在优势地位。除了部分中国制药企业能够真正成长为具备研发实力并可长期盈利的商业实体外,其余的在未来几年都将面临倒闭。如果制药企业想要真正抓住中国入世带来的商机,就必须加大革新力度,从模仿性创新药物(包括一些品牌通用名药物)转移到针对新疾病与新症状的革新性药物上来。利用全球信息来源与渠道,将重点锁定在那些适合中国的复杂产品上。除急性及危及生命的疾病、中国特有的地方病外,重点开发常见的慢性疾病,如心血管、中枢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药物。通过药物研发早期应用新技术,将候选药物的淘汰率、开发费用降至最低,同时缩短新药进入市场的时间,并加强对分销商的使用与协调,利用营销手段强调自身产品的独特性。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企业需要在全新的治疗领域内具备科研人员、营销人员及医疗专家等重要人才。另外,医药界工商联手可以使生产企业利用商业公司深层次、广覆盖的分销网络和市场信息反馈调整产品结构,也可以使商业公司通过生产企业得到质优价廉的货源。这种合作优化了供应链组合,规范了流通市场的管理。
, 百拇医药
■ 制定有效的切入策略
美国毕兹浦国际资讯公司总裁张勇具有10多年医药保健产品全球商业化市场运作和营销的经验,在美国他曾先后担任多家大型药企的市场总监,曾参与策划和执行全球最成功药品之一——西乐葆的全球市场运作以及与辉瑞公司的全球营销联盟。张勇认为,北美、欧洲和日本占据了国际医药市场85%的份额,中国制药企业要想进入这个国际大市场,将面临药政审批、财力资源、跨国临床试验管理和全球同步上市四个方面的严峻挑战。今天的中国制药企业既没有时间按部就班地追随用数十年时间完成兼并扩张的跨国公司,也没有自主创新研发的拳头产品以及雄厚的资金和全球商业化运作的经验,在这种紧迫而极具竞争性的环境下,制定有效的切入策略和选择独特的切入点将是成功进入国际市场的关键。中国的制药企业应有针对性地培育其研发核心竞争力以克服当前的不足,集中力量把握全球市场上未被满足的需求。近期内中国企业应以创新的制剂技术开拓非专利药新品种,在长远规划中则将自己发展成为新分子实体药物(NCEs)的资源中心,在有专利自主权的情况下广泛地与跨国公司开展合作,从而成为国际市场上有影响力的一份子。
, http://www.100md.com
■ 认清新的药品开发模式
香港华润集团董事何健于同期在北京举行的“2003中国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国际发展大会”上发表讲话表示,中国的生物科技及医药产业正在进行一场史无前例的大重组,而且多半是传统普药生产厂家之间的兼并。这与发达国家中同类产业的重组有很大的不同。世界上真正有竞争力的药业公司均有先进的技术或独一无二的产品,而恰恰是这些技术和产品成为了兼并重组的主要砝码。事实上,跨国企业已利用其技术优势和产品优势在中国的竞争中占了上风。在美国,生物科技研发公司是大型制药企业获得新产品的源泉。而在中国,这类公司多半由留学归国的人员创立。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制药企业与科技研发公司很难挂上钩,但我们不得不留意到,生物科技研发公司与大制药企业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是美国制药工业成功的原因之一。
生物科技的发展对传统制药工业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其结果已形成一个新的药品开发模式。认清这个模式对中国参与全球化竞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年全球的生物科技工业正在进入因资金短缺而导致的第三个衰退年头。从2000年到2001年,生物科技投资仅在美国就减少了三分之二,到2002年则更少得可怜。生物科技企业上市曾经是投资者退出的主要途径,现在也难以为继。这种前所未有的财务困境将导致美国一半以上的生物科技企业或者倒闭,或者被兼并。中国相对较低的研究成本使国外一些有前途的产品先期进入中国市场成为可能,但这需要一些新的商业模式推波助澜。中国的生物技术公司对外要与发达国家的同类企业合作或并购其技术产品,乃至并购整个公司,对内则要与大企业联盟尽快将产品推向市场。生物科技产业基金应瞄准这个机会,帮助中国生物科技产业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百拇医药
中国目前已是世界第七大医药市场,作为全球发展最快的医药市场之一,近几年中国医药市场每年的增长率都超过了GDP的增长率,专家预计“十五”期间,我国药品需求年递增速度可达到12%左右。但是,中国制药行业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数千家企业“多、小、散、乱”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企业规模效益差,全行业利润总和还不及国外一家大型制药集团的利润额;研发资金投入少,产品创新能力不足,数千家企业几乎都以生产通用名药为主;企业整体实力较弱,多数企业未通过GMP、GSP认证。
中国的制药企业应如何应对入世后越来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如何才能真正发展成为国际化的企业?在9月12~14日举行的第七届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上,许多海外华人专家结合自己在国外的实战经验,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 强调自身产品的独特性
, 百拇医药
BearingPoint(毕博管理咨询)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国区总裁黄辉分析说:据估计,今后10年内,中国拥有专利的处方药及品牌通用名药物市场将以每年16%的高速度增长,2010年将达到67亿美元,比现在的16亿美元多出4倍以上。拥有出色研发能力的跨国公司在满足中国日益兴起的新药品需求方面,无疑处在优势地位。除了部分中国制药企业能够真正成长为具备研发实力并可长期盈利的商业实体外,其余的在未来几年都将面临倒闭。如果制药企业想要真正抓住中国入世带来的商机,就必须加大革新力度,从模仿性创新药物(包括一些品牌通用名药物)转移到针对新疾病与新症状的革新性药物上来。利用全球信息来源与渠道,将重点锁定在那些适合中国的复杂产品上。除急性及危及生命的疾病、中国特有的地方病外,重点开发常见的慢性疾病,如心血管、中枢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药物。通过药物研发早期应用新技术,将候选药物的淘汰率、开发费用降至最低,同时缩短新药进入市场的时间,并加强对分销商的使用与协调,利用营销手段强调自身产品的独特性。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企业需要在全新的治疗领域内具备科研人员、营销人员及医疗专家等重要人才。另外,医药界工商联手可以使生产企业利用商业公司深层次、广覆盖的分销网络和市场信息反馈调整产品结构,也可以使商业公司通过生产企业得到质优价廉的货源。这种合作优化了供应链组合,规范了流通市场的管理。
, 百拇医药
■ 制定有效的切入策略
美国毕兹浦国际资讯公司总裁张勇具有10多年医药保健产品全球商业化市场运作和营销的经验,在美国他曾先后担任多家大型药企的市场总监,曾参与策划和执行全球最成功药品之一——西乐葆的全球市场运作以及与辉瑞公司的全球营销联盟。张勇认为,北美、欧洲和日本占据了国际医药市场85%的份额,中国制药企业要想进入这个国际大市场,将面临药政审批、财力资源、跨国临床试验管理和全球同步上市四个方面的严峻挑战。今天的中国制药企业既没有时间按部就班地追随用数十年时间完成兼并扩张的跨国公司,也没有自主创新研发的拳头产品以及雄厚的资金和全球商业化运作的经验,在这种紧迫而极具竞争性的环境下,制定有效的切入策略和选择独特的切入点将是成功进入国际市场的关键。中国的制药企业应有针对性地培育其研发核心竞争力以克服当前的不足,集中力量把握全球市场上未被满足的需求。近期内中国企业应以创新的制剂技术开拓非专利药新品种,在长远规划中则将自己发展成为新分子实体药物(NCEs)的资源中心,在有专利自主权的情况下广泛地与跨国公司开展合作,从而成为国际市场上有影响力的一份子。
, http://www.100md.com
■ 认清新的药品开发模式
香港华润集团董事何健于同期在北京举行的“2003中国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国际发展大会”上发表讲话表示,中国的生物科技及医药产业正在进行一场史无前例的大重组,而且多半是传统普药生产厂家之间的兼并。这与发达国家中同类产业的重组有很大的不同。世界上真正有竞争力的药业公司均有先进的技术或独一无二的产品,而恰恰是这些技术和产品成为了兼并重组的主要砝码。事实上,跨国企业已利用其技术优势和产品优势在中国的竞争中占了上风。在美国,生物科技研发公司是大型制药企业获得新产品的源泉。而在中国,这类公司多半由留学归国的人员创立。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制药企业与科技研发公司很难挂上钩,但我们不得不留意到,生物科技研发公司与大制药企业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是美国制药工业成功的原因之一。
生物科技的发展对传统制药工业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其结果已形成一个新的药品开发模式。认清这个模式对中国参与全球化竞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年全球的生物科技工业正在进入因资金短缺而导致的第三个衰退年头。从2000年到2001年,生物科技投资仅在美国就减少了三分之二,到2002年则更少得可怜。生物科技企业上市曾经是投资者退出的主要途径,现在也难以为继。这种前所未有的财务困境将导致美国一半以上的生物科技企业或者倒闭,或者被兼并。中国相对较低的研究成本使国外一些有前途的产品先期进入中国市场成为可能,但这需要一些新的商业模式推波助澜。中国的生物技术公司对外要与发达国家的同类企业合作或并购其技术产品,乃至并购整个公司,对内则要与大企业联盟尽快将产品推向市场。生物科技产业基金应瞄准这个机会,帮助中国生物科技产业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