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编号:10304956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脊柱恶性肿瘤
http://www.100md.com 2003年9月25日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3年第37期
     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手术、放疗与化疗是基本手段,但是手术或放疗后肿瘤的复发与转移,是临床工作中很难解决的问题。尤其是脊柱恶性肿瘤,除了极少部分原发性肿瘤外,半数以上是转移性恶性肿瘤,对这类患者,仅有少部分适于在WBBWeinstein-Boriani-Biagini分区下或根据Tomita的方法,实施脊柱肿瘤切除,而对大部分患者仅能采取姑息性治疗,考虑到其不良预后,医患双方也多持消极的治疗态度。

    随着肿瘤放射治疗学的进步,国内外兴起一种新的内放疗模式,即在CT或B超监视下或手术中,将放射性粒子直接种植到肿瘤的瘤体内及肿瘤周围,通过放射性粒子衰变释放出的射线杀伤肿瘤细胞。这种治疗模式的探索始于20世纪初,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放射性粒子源生产技术有了突破,国外积累了相当经验。近几年来国内也开始将这种放疗模式应用于临床与研究。

    我们与肿瘤放疗科协作,在脊柱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对部分转移性脊柱肿瘤和以局部复发为主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尝试用放射性粒子植入技术进行治疗,收到了初步效果。现举3例。
, 百拇医药
    病例1为58岁男性,枕颈区疼痛难忍3个月,夜间痛甚,需用哌替啶(杜冷丁)止痛。在CT引导下活检为寰椎左侧侧块转移性腺癌,影像学见寰椎骨破坏侵及软组织合并病理性骨折。在枕颈融合术的同时,按照病变范围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术后枕颈痛明显缓解,不再需要止痛药物,继续接受化疗等治疗原发病变。

    例2为56岁男性,诊断为鼻咽癌骶骨转移,病变弥漫并有骶前软组织肿块,已无外科手术切除的可能。在CT引导下植入125I粒子,术后1周骶尾部疼痛缓解,术后半年复查见骶部病灶明显缩小。

    例3为65岁男性,因骶骨脊索瘤已手术切除4次,该患者主要是局部复发,无远隔转移。在第5次手术病变切除后植入125I粒子,随访近1年,局部无不适,也未发现新病灶,目前仍在随访中。

    125I放射性粒子的有效半径为1.7 cm,随距离延长,γ射线能量迅速衰减。在植入放射性粒子时,应精确计算,作出可行的治疗计划,通过调整植入粒子间的距离,使重叠的γ射线可达到杀伤肿瘤细胞的足够强度,而不增加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 百拇医药
    放射性粒子植入近距离照射所用的125I粒子放射源能量很低,临床应用中易于防护,在实施粒子植入时操作简便,创伤小,术中植入放射性粒子是最常用的途径。在肿瘤的姑息性切除中,用穿刺方法植入放射性粒子,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手术损伤,术后并发症相应减少。由于以上特点,这种方法已用于头颈部肿瘤、肺癌、肝癌、胰腺癌、大肠癌、前列腺癌、乳腺癌等的治疗,作为手术、化疗的一种补充,临床效果是满意的。当然,在放射性粒子近距离照射的实施中,也应充分注意保护医患双方的健康和安全,保护公众和环境,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服从有关法令和法规。

    以上是我们的初步经验。我们还应当在不断探索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与研究,使这一方法不断完善。

    背景资料

    将放射性粒子125I植入肿瘤内或受肿瘤浸润的组织中,也包括肿瘤沿淋巴扩散的组织,通过微型放射源释放的持续低能量γ射线,破坏肿瘤细胞核的DNA链,使肿瘤细胞失去增殖能力。在肿瘤生长周期中,只有少部分细胞处在活跃增殖阶段,在DNA合成后期及有丝分裂阶段,少量γ射线就能破坏肿瘤细胞的增殖能力,肿瘤生长周期的其他阶段对γ射线敏感度差或不敏感。125I的半衰期为60天,这种放射性粒子植入后产生的γ射线虽然不大,但是可持续起作用,能不断地杀伤肿瘤干细胞,从而达到治疗目的,这是外放疗分次照射所不具备的一个特点。, http://www.100md.com(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 马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