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编号:10304964
我们是否对靶向治疗期望过高?
http://www.100md.com 2003年9月25日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3年第37期
     本报讯 研究人员在今年7月的美国癌症研究学会年会上报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小分子化合物gefitinib并不是通过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而发挥作用的。因为,一项名为IDEAL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Lancet Oncok 2003,4∶1),即使肿瘤组织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水平很低,患者对gefitinib治疗仍有反应。

    靶向治疗具有分子选择性,能高效并选择性地杀伤肿瘤细胞,避免损伤正常组织,而这正是传统细胞毒性药物治疗难以避免的副作用。

    甲磺酸伊马替尼是另一种靶向治疗药物,对慢性髓性白血病(CML)和胃肠基质细胞肿瘤GISTs有很好的疗效,因此,英国 Cakvert教授认为“甲磺酸伊马替尼的临床应用是肿瘤靶向治疗药物中最成功的一个案例”。但在其他类型肿瘤的治疗中,该药物则无法发挥类似的疗效,这可能由于每种药物和肿瘤都有其特异性。CML和GISTs都属于单一分子异常诱发的肿瘤,其他很多肿瘤则由多基因突变诱发。

    大多数实体瘤形成的机制很复杂,靶向治疗难度很大。开始,肿瘤组织可能源于单一基因突变,但随着肿瘤生长,可能带来新的基因突变。而单一靶向药物仅能阻止一小部分肿瘤细胞增殖,最有效的方法是同时去除多种关键的异常基因。目前,针对多基因突变开发不同的靶向药物是肿瘤治疗所面临的最大挑战,需要完全了解肿瘤靶点的特性、肿瘤相关基因及其蛋白产物的功能,因此靶向治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此外,该类药物因技术含量高,价格昂贵,但这会被其很好的疗效所抵消。

    目前,细胞毒性药物研究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大多数研究人员认为,靶向治疗将是最有前景的一种新肿瘤治疗方法,但其最终评价仍需时日。

    点评

    靶向治疗药物中的单克隆抗体,应该说靶点是明确的,但小分子化合物就不那么明确了,但这种不确定性,有可能就是它们广谱性的基础,值得研究。靶向治疗的未来发展方向是针对不同肿瘤的多个位点的联合靶向治疗。

    吴一龙, 百拇医药(王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