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各科临床 > 中医内科
编号:10305317
红斑性胃炎辨治八法
http://www.100md.com 2003年10月13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028期
     河南中医学院王 付

    红斑性胃炎的病理表现主要是胃壁呈花斑样变,证候表现特征属于中医“胃痛”、“胃胀”等范畴。本病经纤维胃镜检查后确诊比较容易,但治疗却比较难,病情往往是反反复复。一些中医治疗红斑性胃炎常受西医诊断影响,认为红斑性胃炎其“红”属于中医热证,其“斑”为中医之瘀血,因而用清热活血方法治疗,虽然临床中确有一些病人服用清热活血化瘀方法而取得治疗效果,但简单地套用西医诊断结果去进行中医辨证,这是不符合中医辨证精神的。笔者结合临床治疗体会,试将辨证方法与用方浅述于下:

    一、脾胃痰湿证

    红斑性胃炎在病变过程中,有时可见舌苔白或腻、胃脘痞闷等症,此属脾胃痰湿证,用温阳化湿、理气祛痰法治疗效果常令人满意。《素问·厥论》:“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证治汇补》:“痰者,肠胃之液,自内而生。”脾胃痰湿证,其因多是饮食生冷,或暴饮伤中,或久居湿地,或阳气不足等,使水津不得气化而为湿,湿聚脾胃而为痰,痰湿阻滞脾胃为病。其主要表现有:胃脘疼痛或胀满,大便不调,有时溏薄,有时干结,恶心呕吐,舌淡苔白腻,脉滑。治当温阳化湿,理气祛痰,以二陈汤加味:清半夏12g,陈皮15g,茯苓18g,生姜12g,枳实10g,炙甘草6g,苍术12g,石菖蒲10g。方中以二陈汤理气和中化痰,苍术、石菖蒲开窍化浊除湿,生姜调和脾胃升降,枳实理气降逆并制温药之燥,甘草调和药性。方中诸药相伍,以疗脾胃痰湿证至为恰当。
, 百拇医药
    二、胃热脾寒证

    红斑性胃炎有时表现为饮食有烧灼感,但大便则溏泄或不爽,尤其腹部极易受凉怕冷,对此可辨为胃热脾寒证。胃热脾寒证之因,大多由于脾胃阴阳失调,脾阴不制胃阳而为热,胃阳不和脾阴而为寒,以此而成胃热脾寒证。其主要表现是:胃脘疼痛,尤其是在饮食时有胃脘烧灼感,胸中烦热,大便溏薄,受凉则大便泄泻或加重,少气乏力,舌苔薄黄,脉迟或缓。治当清热和胃,温脾散寒,以枳实消痞丸加味:枳实10g,人参9g,白术15g,茯苓15g,甘草9g,黄连10g,干姜8g,清半夏12g,麦芽10g。方中以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和胃,以黄连、枳实清胃理气,以干姜、厚朴温脾理气,以半夏、麦芽消食降逆,又以甘草调和药性,诸药相合而显功。

    三、脾胃湿热证

    红斑性胃炎若见胃脘嘈杂、舌苔黄腻等,则为脾胃湿热。其因正如《医经余论》:“夫脾为己土,其体常湿,故其用阳……,胃为戊土,其体常燥,故其用阴,脾之湿每赖胃阳以运之,胃之燥又借脾阴以和之,是二者相需之用。”脾胃为表里,以膜相连,胃热极易移于脾,脾湿也极易浸淫于胃,以此而形成脾胃湿热证。其主要表现是:胃脘痞满或疼痛,或恶心呕吐,或下利或大便溏泄,饮食不佳,舌红苔薄黄腻,脉略数。治疗当清热燥湿,和畅中气,以半夏泻心汤加减:清半夏12g,黄连10g,黄芩12g,人参6g,大枣12枚,干姜6g,炙甘草5g,桂枝10g,薏苡仁18g。方中黄连、黄芩清热燥湿,半夏燥湿和中,干姜监制黄连、黄芩苦寒太过,桂枝通达阳气,薏苡仁助黄连、黄芩清热祛湿,以人参、大枣、甘草补气和中,又甘草调和药性,诸药相伍,以奏其效。
, 百拇医药
    四、脾胃阴虚证

    红斑性胃炎久拖不愈,郁久化热而伤阴,阴伤不得滋养脉络而为脾胃阴虚证。斯如《临证指南医案》:“阳明胃土,得阴则安。”脾胃阴虚之因,大多由热病伤阴,或脾胃郁热日久耗损阴津,或过食辛辣伤阴,或忧思伤阴,变生脾胃阴虚证。临床可见:胃脘隐隐作痛,时有热感,不思饮食,或饥不欲食,口干咽燥,舌红,苔薄或少,脉细脉。治当益阴和胃,滋养脉络,麦门冬汤加减:麦门冬100g,人参6g,粳米15g,清半夏12g,玉竹15g,石斛12g,黄精10g,桂枝4g,炙甘草6g。方中重用麦门冬滋阴养胃;以玉竹、黄精、石斛助麦门冬滋阴养阴;以人参、粳米、大枣益气,使气能化阴;以半夏降逆,兼防滋补壅滞气机;以桂枝通调阴阳之气;以甘草既能益气又能调和药性。

    五、脾胃虚寒证

    红斑性胃炎迁延不愈,伤阳而生寒,寒生而虐阳,形成脾胃虚寒证。脾胃虚弱,寒气可从外袭,也可内生,气机为寒气所阻而不通。如《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主要表现是:胃脘疼痛,痛则喜按,呕吐清水,大便溏薄,四肢不温,少气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弱。治当温中散寒,补气健脾,以理中丸加味:人参12g,干姜12g,白术129,炙甘草12g,桂枝10g,黄芪15g,大枣12枚。方中以人参益气健脾和胃,以干姜散寒和中降逆,以白术、黄芪、大枣健脾助人参益气,桂枝助干姜温阳散寒,以甘草益气而调和诸药。
, 百拇医药
    六、肾虚胃热证

    红斑性胃炎在其病变过程中,有时可影响到胃壁前列腺素E2的生成与变化,前列腺素E2的异常变化则可出现阳气不足的病理特征。临床上既有胃热症状,又有肾阳不足症状。其主要症状有:胃脘灼热而疼痛,食少纳呆,腰膝酸软,手足不温,经常汗出,恶风寒,或下肢浮肿,舌红,苔略黄。治当温肾清胃,和调上下,以附子泻心汤加味:附子12g,大黄4g,黄连10g,黄芩12g,桂枝10g,山药14g,山萸肉10g,炙甘草4g。方中附子温肾阳,散寒气;大黄泻热;黄连、黄芩清胃热、降浊气以助大黄;桂枝助附子温阳;山茱萸助附子补阳;山药益中气,兼防苦寒药伤阳;甘草益气并调和诸药。诸药为用,功效显著。

    七、肝郁气滞证

    红斑性胃炎在其病变过程中,与精神因素有一定的联系,常因情绪变化而波动。脾胃主运化受纳,肝主疏泄条达,脾赖肝气疏泄以升清,胃赖肝气疏泄以降浊,脾胃健运是以肝气疏泄为基础。若肝气郁滞,则引起脾胃升清降浊功能失常。其主要表现是:胃脘胀满,或攻冲胀痛,时有连及两胁,表情沉默,不欲言语,大便不调,情绪不佳诱发或加重,舌淡或偏红,苔薄,脉弦。其治当疏肝理气,调理气机,以柴胡疏肝散加味:柴胡12g,枳壳15g,白芍12g,炙甘草12g,川芎12g,香附15g,陈皮12g,佛手10g,麦芽15g,清半夏12g。方中以四逆散疏肝理气,调理气机;陈皮、佛手、香附助四逆散调理肝气;川芎理血以助四逆散行气,麦芽疏肝消食,半夏降逆和中。

    八、胃脘瘀热证

    红斑性胃炎日久不愈,入络而为瘀,瘀久则化热,热瘀搏结脉络、气机,不通则疼痛。如《临证指南医案》:“久痛入络。”又如《张氏医通》:“平素好饮热酒,至死血留于胃口作痛。”其胃脘疼痛而固定不移,按之痛甚,尤其夜间明显,饥不思食,舌质暗苔薄,脉沉或涩。治当活血化瘀、清热散结,以失笑散与桂枝加大黄汤加味:五灵脂10g,生蒲黄8g,桂枝12g,赤芍12g,大枣12枚,生姜10g,炙甘草6g,桃仁19g,枳壳12g。方中失笑散活血化瘀止痛,桂枝通络化瘀,赤芍清热活血凉血,桃仁助失笑散化瘀散瘀,枳实理气以行瘀,生姜调理脾胃,大枣和畅脾胃,甘草调和药性。B16.2,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消化内科 > 胃疾病 > 胃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