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腺病的防治
子宫腔的表面覆盖着一层粘膜,叫子宫内膜,而子宫的表面也包裹着一层薄膜,称之为浆膜,两层膜之间夹着一层厚约2-3厘米的平滑肌,则称做肌层。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子宫内膜侵入肌层,但并未超出子宫之外,这种病就称之为子宫肌腺(或叫腺肌)病。以往曾经将子宫肌腺病称为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而将其他部位的内膜异位症称为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据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子宫肌腺病与内膜异位症的病理形态学虽然相似,但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以及对卵巢激素的反应等,均有不同。因此,多数学者均认为它们并不是相同类型的疾病,主张不再沿用内在性或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名称。
子宫肌腺病是妇科常见病,大多发生在35-50岁的经产妇女,尤其是多产妇,约有半数患者同时合并有子宫肌瘤,约15%的患者合并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腺病的发病原因和机理,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是由于子宫内膜的基底层直接向肌层浸润生长而引起。正常情况下,子宫肌层有一定防御能力,可以抵抗子宫内膜的侵入。如果由于多次妊娠、分娩或刮宫造成子宫壁损伤,或者由于卵巢功能失调,雌激素水平过高,并不断刺激子宫内膜等因素,以致破坏了子宫肌层的防御能力,就会导致内膜向肌层生长,从而促使本病的发生。子宫内膜在肌层的浸润生长有两种方式,一是呈弥漫性生长,一是局限于子宫肌壁的某一处浸润生长。前者可以使子官呈均匀性增大,质地较硬,但子宫增大一般不超过怀孕3个月大小,过大的子宫往往合并有子宫肌瘤;后者则可以使肌细胞高度增生,形成一个球状体,称为子宫肌腺(或腺肌)瘤。
, http://www.100md.com
子宫肌腺病在临床主要表现为痛经和月经失调。痛经是本病最典型的症状,多为继发性。年近40岁的妇女才开始有痛经,且症状逐渐加剧者,即应考虑患有此病。其疼痛特点呈痉挛性或绞痛性,程度之严重,令人难以忍受。少数患者也可能有性交痛。月经失调往往是本病的首要症状,常表现为经量增多,或经期延长,或多发月经,少数患者可能在月经前后有阴道滴血现象。子宫肌腺病还可能引起绝经后出血,这种情况虽不常见,但值得注意。
本病在妇科检查时,可以扪到均匀增大的子宫,呈球形,质硬有压痛。若在月经期,则增大的子宫质地变软,压痛也明显。这种随月经周期而出现的体征改变,在诊断上具有特殊意义。子宫肌腺病是西医的病名,根据其临床症状和体征,可以归属于中医的“痛经”、“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等病的范畴。从中医学的角度而言,痛经、月经失调等都与瘀血内阻有关,而血瘀的形成又与寒凝、气滞、痰湿等致病因素有关。可以这样理解:子宫肌腺病多继发于产后、人工流产、诊刮术后,由于产后或术后正气损伤,抵抗力降低,感受寒邪形成寒凝血瘀;出现情绪波动,肝气郁滞,从而形成气滞血瘀;出现体内津液运行失常,积聚成痰湿,阻滞血液的流行,而形成痰凝血瘀。因此,从子宫肌腺病的实质来看是血瘀为患,属于实证,但病程延久,失血耗气,又导致气血虚弱,而转成虚实夹杂证。在治疗方面,既要以活血化瘀为原则,又要针对瘀血形成的原因及虚弱的程度,予以兼顾。例如:
, 百拇医药
气滞血瘀证主要表现为经期小腹胀痛或痉挛性疼痛,拒按,伴有心烦易怒,胸胁及乳房胀痛,月经量多或行经时间延长,子宫增大,舌有瘀点,脉弦涩。这类证候多因产后或术后,情志抑郁,肝气滞郁所致。治疗应予疏肝理气、化瘀消症为主,可选用香棱丸加味。药如:木香、青皮、川楝子各10克,丁香6克,三棱、莪术、枳壳、郁金、水蛭、元胡各15克。腹痛剧烈者还可加乳香、没药各15克;月经量多者去水蛭,加炒蒲黄30克;兼气虚者加生黄花20克,太子参、炒白术各30克。
痰凝血瘀证表现为小腹疼痛拒按,月经量多而稀,有血块,并见胃脘胀满、呕恶欲吐,子宫增大。平时可有带下量多,色白质稠。舌苔白腻,脉沉滑。这种证候的形成,与平素脾肾两虚,水湿不化,聚湿成痰,以致痰瘀互结有关。治法用涤痰除湿,化瘀消症,可选取开郁二陈汤合活络效灵丹加减。药如:半夏、陈皮各10克,茯苓、白芥子、当归、紫丹参、三棱、莪术、郁金各15克,川穹20克。疼痛剧烈者加乳香、没药各15克;食欲不振,神疲乏力者加太子参30克,炒白术20克。
, http://www.100md.com
寒凝血瘀证经期小腹绞痛或冷痛,疼痛剧烈拒按,但热敷后可减轻,是这种证型的特点。月经量多但颜色紫黯,有块,同时伴有四肢凉和怕冷,舌质黯,脉沉紧。这种证候主要是因为产后或人流术后,感受寒邪所致。在治疗方面,既要温散寒邪,又要活血消癖。可选用少府逐瘀汤加减,药如炮姜、小茵香、川穹、桂枝各10克,元胡、灵脂、没药、当归、三棱、莪术、丹参、茯苓各15克。月经过多者去川穹、当归,加炒蒲黄30克,血余炭15克;兼有脾虚气弱者,可加生黄芪20克,太子参、炒白术各30克。
以上三种证型中,腹痛剧烈者都加用了乳香一味。由于这味药气味难闻,个别患者服用后可能出现荨麻疹等过敏性症状,故在应用时需要单包,并嘱患者机动取舍,若有过敏,可不用。在给予口服汤药的同时,也可以配合针刺或外敷中药的方法,以增强疗效。针刺穴位可选取:中极、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经前1周开始,每日1次,治痛经。外敷中药:可用肉桂、川穹、吴萸、元胡、乌药、没药各等份,研细末,凡土林调膏,敷贴关元穴,纱布固定。经前5-7天开始应用。, 百拇医药(哈孝贤)
子宫肌腺病是妇科常见病,大多发生在35-50岁的经产妇女,尤其是多产妇,约有半数患者同时合并有子宫肌瘤,约15%的患者合并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腺病的发病原因和机理,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是由于子宫内膜的基底层直接向肌层浸润生长而引起。正常情况下,子宫肌层有一定防御能力,可以抵抗子宫内膜的侵入。如果由于多次妊娠、分娩或刮宫造成子宫壁损伤,或者由于卵巢功能失调,雌激素水平过高,并不断刺激子宫内膜等因素,以致破坏了子宫肌层的防御能力,就会导致内膜向肌层生长,从而促使本病的发生。子宫内膜在肌层的浸润生长有两种方式,一是呈弥漫性生长,一是局限于子宫肌壁的某一处浸润生长。前者可以使子官呈均匀性增大,质地较硬,但子宫增大一般不超过怀孕3个月大小,过大的子宫往往合并有子宫肌瘤;后者则可以使肌细胞高度增生,形成一个球状体,称为子宫肌腺(或腺肌)瘤。
, http://www.100md.com
子宫肌腺病在临床主要表现为痛经和月经失调。痛经是本病最典型的症状,多为继发性。年近40岁的妇女才开始有痛经,且症状逐渐加剧者,即应考虑患有此病。其疼痛特点呈痉挛性或绞痛性,程度之严重,令人难以忍受。少数患者也可能有性交痛。月经失调往往是本病的首要症状,常表现为经量增多,或经期延长,或多发月经,少数患者可能在月经前后有阴道滴血现象。子宫肌腺病还可能引起绝经后出血,这种情况虽不常见,但值得注意。
本病在妇科检查时,可以扪到均匀增大的子宫,呈球形,质硬有压痛。若在月经期,则增大的子宫质地变软,压痛也明显。这种随月经周期而出现的体征改变,在诊断上具有特殊意义。子宫肌腺病是西医的病名,根据其临床症状和体征,可以归属于中医的“痛经”、“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等病的范畴。从中医学的角度而言,痛经、月经失调等都与瘀血内阻有关,而血瘀的形成又与寒凝、气滞、痰湿等致病因素有关。可以这样理解:子宫肌腺病多继发于产后、人工流产、诊刮术后,由于产后或术后正气损伤,抵抗力降低,感受寒邪形成寒凝血瘀;出现情绪波动,肝气郁滞,从而形成气滞血瘀;出现体内津液运行失常,积聚成痰湿,阻滞血液的流行,而形成痰凝血瘀。因此,从子宫肌腺病的实质来看是血瘀为患,属于实证,但病程延久,失血耗气,又导致气血虚弱,而转成虚实夹杂证。在治疗方面,既要以活血化瘀为原则,又要针对瘀血形成的原因及虚弱的程度,予以兼顾。例如:
, 百拇医药
气滞血瘀证主要表现为经期小腹胀痛或痉挛性疼痛,拒按,伴有心烦易怒,胸胁及乳房胀痛,月经量多或行经时间延长,子宫增大,舌有瘀点,脉弦涩。这类证候多因产后或术后,情志抑郁,肝气滞郁所致。治疗应予疏肝理气、化瘀消症为主,可选用香棱丸加味。药如:木香、青皮、川楝子各10克,丁香6克,三棱、莪术、枳壳、郁金、水蛭、元胡各15克。腹痛剧烈者还可加乳香、没药各15克;月经量多者去水蛭,加炒蒲黄30克;兼气虚者加生黄花20克,太子参、炒白术各30克。
痰凝血瘀证表现为小腹疼痛拒按,月经量多而稀,有血块,并见胃脘胀满、呕恶欲吐,子宫增大。平时可有带下量多,色白质稠。舌苔白腻,脉沉滑。这种证候的形成,与平素脾肾两虚,水湿不化,聚湿成痰,以致痰瘀互结有关。治法用涤痰除湿,化瘀消症,可选取开郁二陈汤合活络效灵丹加减。药如:半夏、陈皮各10克,茯苓、白芥子、当归、紫丹参、三棱、莪术、郁金各15克,川穹20克。疼痛剧烈者加乳香、没药各15克;食欲不振,神疲乏力者加太子参30克,炒白术20克。
, http://www.100md.com
寒凝血瘀证经期小腹绞痛或冷痛,疼痛剧烈拒按,但热敷后可减轻,是这种证型的特点。月经量多但颜色紫黯,有块,同时伴有四肢凉和怕冷,舌质黯,脉沉紧。这种证候主要是因为产后或人流术后,感受寒邪所致。在治疗方面,既要温散寒邪,又要活血消癖。可选用少府逐瘀汤加减,药如炮姜、小茵香、川穹、桂枝各10克,元胡、灵脂、没药、当归、三棱、莪术、丹参、茯苓各15克。月经过多者去川穹、当归,加炒蒲黄30克,血余炭15克;兼有脾虚气弱者,可加生黄芪20克,太子参、炒白术各30克。
以上三种证型中,腹痛剧烈者都加用了乳香一味。由于这味药气味难闻,个别患者服用后可能出现荨麻疹等过敏性症状,故在应用时需要单包,并嘱患者机动取舍,若有过敏,可不用。在给予口服汤药的同时,也可以配合针刺或外敷中药的方法,以增强疗效。针刺穴位可选取:中极、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经前1周开始,每日1次,治痛经。外敷中药:可用肉桂、川穹、吴萸、元胡、乌药、没药各等份,研细末,凡土林调膏,敷贴关元穴,纱布固定。经前5-7天开始应用。, 百拇医药(哈孝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