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治疗概况
http://www.100md.com
青囊医学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粘膜萎缩变薄,腺体减少或消失为特征的消化系统疾病,属中医“胃痞”、“胃脘痛”、“胃胀”等范畴,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和难治病之一。现代医学认为
CAG属癌前病变,多伴有异型增生(ATP)和肠上皮化生(IM)。目前现代医学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国内对CAG的中医治疗卓有成效。现将近5年中医药对CAG的治疗概况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陈福如认为饮食不节,劳倦所伤是导致该病发生的最常见病因,脾胃虚弱,运化无权是决定性因素,七情所伤,气血不和,经络瘀阻是常见病机之一,且慢性浅表性胃炎失治也可演变成该病;药物因素可导致或诱发CAG的发生或复发。梅天一等认为CAG以脾胃虚弱为发病基础,可因寒而发作,三焦病证因寒者常居八九;脾胃运纳失常,肝郁气滞,胃失和降,“肝为起病之源,胃为得病之所”,痞者无形之邪结于胃,胀者多属肝气郁结。胃动力障碍是肝胃不和的发病机制。外感六淫,中阳不振,肝阴不足,导致胃气不畅,湿阻于内,郁热内生。久病则热,热邪伤阴,耗伤阴血,气行则血行,无气则血虚,久病必瘀,胃络瘀阻,气血两亏,胃失濡养。正气虚弱是本病关键,气滞、湿热、阴虚、邪毒、血瘀是CAG的病理基础。戴建良认为它的形成与肾虚有密切关系。吴红梅等认为血瘀是CAG的重要病理基础,外邪犯胃、七情内伤和脾胃虚弱是CAG的主要病因,三者皆可导致血瘀,而CAG临证多见血瘀证。周慎认为瘀阻胃络是CAG的根本原因。单兆伟也认为CAG的病机关键在脾胃气虚,瘀血内阻。瘀阻胃络可使胃粘膜腺体血运障碍,营养匮乏,促进本病的发生及腺体萎缩加重,甚至恶变。王长洪等认为CAG病机的关键是虚、滞、热、瘀。他强调虚是本质,滞是核心,食积郁久化热,久必入络成瘀。
, 百拇医药
2 辨证分型
现行中医药高等学校所用的6版教材《中医内科学》将 CAG归为“胃痞”的范畴,并提出5种辨证分型。属“实痞”的有“邪热内陷”、“饮食停滞”、“痰湿内阻”、“肝郁气滞”;属“虚痞”的有“脾胃虚弱”。曹银炉根据胃镜征象把CAG分为3种临床证候类型。①脾胃虚弱型。胃镜征象:粘膜变薄、苍白,粘膜下血管清晰可见,胃壁蠕动减弱。②脾胃湿热型。胃镜征象:粘膜红白相间,以红为主,局部粘膜充血、水肿、糜烂,分泌物有臭味。③胃阴不足型。胃镜征象:粘膜光滑,变薄变脆,颜色以红为主,分泌物少。梅天一等结合胃镜诊断认为,胃粘膜充血与CAG活动期有密切关系;胃粘膜糜烂点状出血,以湿热为重;胃粘膜肥厚水肿,以湿困痰凝多见;胃粘膜苍白,初见血管纹理,以阴虚表现为主;胃粘膜增生肠化大都为血瘀痰凝所致。杨丽芬等则认为CAG初期以肝郁气滞及脾胃虚寒为多见;CAG中期以脾胃湿热内蕴及胃阴不足者多见;末期则见气阴两伤及津枯血瘀。戴建良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多见肾虚或夹有肾虚证,临证也应从肾论治,具,体可分为肾阳虚型、肾阴虚型、肾阴阳两虚型。
, 百拇医药
由于各地气候、患者体质等的差异,以及临床收集的病例数、分型依据的不同,中医学对CAG的分型种类繁多。笔者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发现大多数医者认为CAG以“脾胃气虚”、“脾胃不和”、“气滞血瘀”、“胃阴不足”、“脾胃湿热”居多。这与过去的报道及教材辨证分型相类似。
3 治疗原则
一些学者针对CAG的病因、病理特点,提出了一些特定的治疗法则。如彭静涛等认为CAG始终存在着本虚标实的病理矛盾,扶正祛邪的治疗法则理当贯穿始终,治疗上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为主。戴建良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多见肾虚或夹有肾虚证,强调CAG的治疗应重补肾法的应用。周慎认为局部瘀象是CAG的主要表现,活血化瘀散结是CAG的基本治法。笔者将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大多数医者的常见治法可归纳为调理脾胃、调节升降、消痞除胀、清胃热、祛瘀通络、补益气血、化湿浊醒脾胃及滋养胃阴等
8个方面。
, http://www.100md.com
4 临床治疗
4.1 自拟方加减治疗 张宽智等自拟参芪胃生汤(党参、黄芪、桂枝、杭芍、枳壳、乌梅、香附、延胡索、昆布、焦山楂、白术、生姜、半夏、大枣)随症加减治疗66例,治愈21例,有效3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7.9%。袁玉红自拟胃乐散丸剂,药用党参、黄芪、白芍各30g、半夏20g、枳壳15g、香橼15g、丹参15g、三七10g、鸡内金20g、郁金20g、蒲公英、金钱草、白花蛇舌草各60g、淡干姜8g、黄芩20g、甘草8g;共碾细末,制成丸剂,分30份,每日1份,以3个月为1疗程,治疗128例中,显效76例,有效4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5.3%。郑春荣自拟补胃活血汤: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0g、砂仁6g、莪术10g、田七10g、乌梅10g、甘草10g、大枣10g、白花蛇舌草
30g、木香6g(后下)。治疗组75例,对照组30例(口服维酶素片)。结果治疗组显效32例,有效3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4.67%;对照组显效4例,有效15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63.33%。二者相比,P<0.01,有显著性差异。余天智采用益气养阴活血法,药用太子参18g或党参15g、黄芪30g、白术10g、山药18g、白芍15g、乌梅15g、沙参15g、茯苓30g、归尾9g、薏苡仁30g、莪术12g、三七粉6g(冲服)。治疗组32例,显效12例,有效1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4.38%;对照组
, http://www.100md.com
30例服用维酶素,显效5例,有效12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56.67%。裴增嘉用中药胃康2号治疗CAGll8例,药由党参、白术、白芍、甘草、黄芪、川芎、石斛、百合、丹参、土元、蒲公英、槟榔、陈皮组成,治疗结果118例中,79例治疗1-4个疗程后,经2—4次胃镜和胃粘膜活检,结果痊愈41例
(51.9%),显效18例(22.8%),有效11例(13.9%),无效9例 (11.4%),总有效率88.6%;巫浣宜用归芍六君子汤加味治疗48例,方用党参15g、白术15g、陈皮10g、茯苓15g、黄芪
20g、炙甘草6g、焦三仙各45g、当归15g、白芍20g、法半夏8g,随症加减,结果显效33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
95.8%,胃镜、病理疗效为83.3%。彭静涛等自拟复萎汤加减治疗45例,其本方药:太子参15g、炒白术12g、玉竹12g、石斛15g、佛手10g、丹参15g,三棱10g、大贝母15g、蒲公英
, 百拇医药
15g、炒山楂、炒神曲各15g,结果近期临床治愈11例,显效14例,有效17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3.33%。
4.2 古方加减治疗 邓达荣辨证选用《伤寒论》方治疗 CAG患者。湿热型:用半夏泻心汤,方用半夏、黄芩各10g、黄连、干姜各5g、党参12g、柴胡10g、甘草5g、大枣10g;痰热型:用旋复代赭汤合小陷胸汤,方用旋复花(包)10g、代赭石30g、党参15g、制半夏10g、黄芩10g、黄连6g、干姜5g、瓜蒌15g、浙贝母10g、生甘草10g、大枣10g、生姜3片;血瘀型方用:桃核承气汤加减,药为桃仁10g、桂枝10g、丹参15g、大黄6g、公英
15g、甘草6g;气滞型:方用四逆散加味,药为枳实12g、柴胡 10g、白芍12g、甘草6g、元胡10g、佛手10g、丹参15g;虚寒型:用桂枝八参汤,药为红参10g(另煎),白术10g、干姜6g、桂枝
10g、厚朴10g、甘草10g、生姜3g、大枣5枚。唐存雄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46例,药用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枳壳、桔梗、黄连、蒲公英、甘草各10g、黄芪、绞股蓝各15g。显效18例,有效2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9.13%。对照组24例,服用维酶素,显效3例,有效12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
, http://www.100md.com
62.5%。两组对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
4.3 针灸治疗 张勤勤运用针刺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56例,取穴:主穴为内关、中脘、足三里、胃俞、据辨证分型配穴,肝胃不和加肝俞、太冲;中焦郁热加天枢、丰隆;脾胃虚寒加脾俞、气海;胃阴不足加三阴交。结果经治后显效21例,有效3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6%。曹少鸣等采用火针治疗CAG,主穴:①膈俞、脾俞、上脘、足三里。②肝俞、胃俞、中脘、下脘、足三里。配穴:脾胃虚弱加章门,肝胃不和加期门,胃阴不足加三阴交,胸闷、恶心加内关。主穴二组交替使用,配穴左右交替使用。并与毫针组、药物组进行比较观察,结果火针组疗效明显优于毫针组和药物组,总有效率为93.0%。
5 现状与展望
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CAG疗效可靠,中医治疗CAG,意在从虚着手,补益脾胃,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临床中医宏观辨证与胃粘膜病理,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及中药药理相结合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目前CAG的中医分型缺乏统一的标准;尤其是未建立统一的分级量化标准;临床疗效的科研设计不够严谨;而且医者判断疗效的标准也并不相同。
西医以抗HP的三、四联方案为主治疗,HP根除率可达 90%以上,但有耐药性,副作用大等缺点。依笔者之见,今后应在中西医双重理论指导下处方用药,以有效地改善微观病理异常和宏观症状为目标,制订出CAG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和疗效标准,并进一步加强实验研究,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中医药对CAG的治疗作用。(医学综述:6:364;2002), http://www.100md.com
CAG属癌前病变,多伴有异型增生(ATP)和肠上皮化生(IM)。目前现代医学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国内对CAG的中医治疗卓有成效。现将近5年中医药对CAG的治疗概况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陈福如认为饮食不节,劳倦所伤是导致该病发生的最常见病因,脾胃虚弱,运化无权是决定性因素,七情所伤,气血不和,经络瘀阻是常见病机之一,且慢性浅表性胃炎失治也可演变成该病;药物因素可导致或诱发CAG的发生或复发。梅天一等认为CAG以脾胃虚弱为发病基础,可因寒而发作,三焦病证因寒者常居八九;脾胃运纳失常,肝郁气滞,胃失和降,“肝为起病之源,胃为得病之所”,痞者无形之邪结于胃,胀者多属肝气郁结。胃动力障碍是肝胃不和的发病机制。外感六淫,中阳不振,肝阴不足,导致胃气不畅,湿阻于内,郁热内生。久病则热,热邪伤阴,耗伤阴血,气行则血行,无气则血虚,久病必瘀,胃络瘀阻,气血两亏,胃失濡养。正气虚弱是本病关键,气滞、湿热、阴虚、邪毒、血瘀是CAG的病理基础。戴建良认为它的形成与肾虚有密切关系。吴红梅等认为血瘀是CAG的重要病理基础,外邪犯胃、七情内伤和脾胃虚弱是CAG的主要病因,三者皆可导致血瘀,而CAG临证多见血瘀证。周慎认为瘀阻胃络是CAG的根本原因。单兆伟也认为CAG的病机关键在脾胃气虚,瘀血内阻。瘀阻胃络可使胃粘膜腺体血运障碍,营养匮乏,促进本病的发生及腺体萎缩加重,甚至恶变。王长洪等认为CAG病机的关键是虚、滞、热、瘀。他强调虚是本质,滞是核心,食积郁久化热,久必入络成瘀。
, 百拇医药
2 辨证分型
现行中医药高等学校所用的6版教材《中医内科学》将 CAG归为“胃痞”的范畴,并提出5种辨证分型。属“实痞”的有“邪热内陷”、“饮食停滞”、“痰湿内阻”、“肝郁气滞”;属“虚痞”的有“脾胃虚弱”。曹银炉根据胃镜征象把CAG分为3种临床证候类型。①脾胃虚弱型。胃镜征象:粘膜变薄、苍白,粘膜下血管清晰可见,胃壁蠕动减弱。②脾胃湿热型。胃镜征象:粘膜红白相间,以红为主,局部粘膜充血、水肿、糜烂,分泌物有臭味。③胃阴不足型。胃镜征象:粘膜光滑,变薄变脆,颜色以红为主,分泌物少。梅天一等结合胃镜诊断认为,胃粘膜充血与CAG活动期有密切关系;胃粘膜糜烂点状出血,以湿热为重;胃粘膜肥厚水肿,以湿困痰凝多见;胃粘膜苍白,初见血管纹理,以阴虚表现为主;胃粘膜增生肠化大都为血瘀痰凝所致。杨丽芬等则认为CAG初期以肝郁气滞及脾胃虚寒为多见;CAG中期以脾胃湿热内蕴及胃阴不足者多见;末期则见气阴两伤及津枯血瘀。戴建良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多见肾虚或夹有肾虚证,临证也应从肾论治,具,体可分为肾阳虚型、肾阴虚型、肾阴阳两虚型。
, 百拇医药
由于各地气候、患者体质等的差异,以及临床收集的病例数、分型依据的不同,中医学对CAG的分型种类繁多。笔者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发现大多数医者认为CAG以“脾胃气虚”、“脾胃不和”、“气滞血瘀”、“胃阴不足”、“脾胃湿热”居多。这与过去的报道及教材辨证分型相类似。
3 治疗原则
一些学者针对CAG的病因、病理特点,提出了一些特定的治疗法则。如彭静涛等认为CAG始终存在着本虚标实的病理矛盾,扶正祛邪的治疗法则理当贯穿始终,治疗上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为主。戴建良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多见肾虚或夹有肾虚证,强调CAG的治疗应重补肾法的应用。周慎认为局部瘀象是CAG的主要表现,活血化瘀散结是CAG的基本治法。笔者将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大多数医者的常见治法可归纳为调理脾胃、调节升降、消痞除胀、清胃热、祛瘀通络、补益气血、化湿浊醒脾胃及滋养胃阴等
8个方面。
, http://www.100md.com
4 临床治疗
4.1 自拟方加减治疗 张宽智等自拟参芪胃生汤(党参、黄芪、桂枝、杭芍、枳壳、乌梅、香附、延胡索、昆布、焦山楂、白术、生姜、半夏、大枣)随症加减治疗66例,治愈21例,有效3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7.9%。袁玉红自拟胃乐散丸剂,药用党参、黄芪、白芍各30g、半夏20g、枳壳15g、香橼15g、丹参15g、三七10g、鸡内金20g、郁金20g、蒲公英、金钱草、白花蛇舌草各60g、淡干姜8g、黄芩20g、甘草8g;共碾细末,制成丸剂,分30份,每日1份,以3个月为1疗程,治疗128例中,显效76例,有效4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5.3%。郑春荣自拟补胃活血汤: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0g、砂仁6g、莪术10g、田七10g、乌梅10g、甘草10g、大枣10g、白花蛇舌草
30g、木香6g(后下)。治疗组75例,对照组30例(口服维酶素片)。结果治疗组显效32例,有效3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4.67%;对照组显效4例,有效15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63.33%。二者相比,P<0.01,有显著性差异。余天智采用益气养阴活血法,药用太子参18g或党参15g、黄芪30g、白术10g、山药18g、白芍15g、乌梅15g、沙参15g、茯苓30g、归尾9g、薏苡仁30g、莪术12g、三七粉6g(冲服)。治疗组32例,显效12例,有效1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4.38%;对照组
, http://www.100md.com
30例服用维酶素,显效5例,有效12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56.67%。裴增嘉用中药胃康2号治疗CAGll8例,药由党参、白术、白芍、甘草、黄芪、川芎、石斛、百合、丹参、土元、蒲公英、槟榔、陈皮组成,治疗结果118例中,79例治疗1-4个疗程后,经2—4次胃镜和胃粘膜活检,结果痊愈41例
(51.9%),显效18例(22.8%),有效11例(13.9%),无效9例 (11.4%),总有效率88.6%;巫浣宜用归芍六君子汤加味治疗48例,方用党参15g、白术15g、陈皮10g、茯苓15g、黄芪
20g、炙甘草6g、焦三仙各45g、当归15g、白芍20g、法半夏8g,随症加减,结果显效33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
95.8%,胃镜、病理疗效为83.3%。彭静涛等自拟复萎汤加减治疗45例,其本方药:太子参15g、炒白术12g、玉竹12g、石斛15g、佛手10g、丹参15g,三棱10g、大贝母15g、蒲公英
, 百拇医药
15g、炒山楂、炒神曲各15g,结果近期临床治愈11例,显效14例,有效17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3.33%。
4.2 古方加减治疗 邓达荣辨证选用《伤寒论》方治疗 CAG患者。湿热型:用半夏泻心汤,方用半夏、黄芩各10g、黄连、干姜各5g、党参12g、柴胡10g、甘草5g、大枣10g;痰热型:用旋复代赭汤合小陷胸汤,方用旋复花(包)10g、代赭石30g、党参15g、制半夏10g、黄芩10g、黄连6g、干姜5g、瓜蒌15g、浙贝母10g、生甘草10g、大枣10g、生姜3片;血瘀型方用:桃核承气汤加减,药为桃仁10g、桂枝10g、丹参15g、大黄6g、公英
15g、甘草6g;气滞型:方用四逆散加味,药为枳实12g、柴胡 10g、白芍12g、甘草6g、元胡10g、佛手10g、丹参15g;虚寒型:用桂枝八参汤,药为红参10g(另煎),白术10g、干姜6g、桂枝
10g、厚朴10g、甘草10g、生姜3g、大枣5枚。唐存雄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46例,药用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枳壳、桔梗、黄连、蒲公英、甘草各10g、黄芪、绞股蓝各15g。显效18例,有效2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9.13%。对照组24例,服用维酶素,显效3例,有效12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
, http://www.100md.com
62.5%。两组对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
4.3 针灸治疗 张勤勤运用针刺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56例,取穴:主穴为内关、中脘、足三里、胃俞、据辨证分型配穴,肝胃不和加肝俞、太冲;中焦郁热加天枢、丰隆;脾胃虚寒加脾俞、气海;胃阴不足加三阴交。结果经治后显效21例,有效3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6%。曹少鸣等采用火针治疗CAG,主穴:①膈俞、脾俞、上脘、足三里。②肝俞、胃俞、中脘、下脘、足三里。配穴:脾胃虚弱加章门,肝胃不和加期门,胃阴不足加三阴交,胸闷、恶心加内关。主穴二组交替使用,配穴左右交替使用。并与毫针组、药物组进行比较观察,结果火针组疗效明显优于毫针组和药物组,总有效率为93.0%。
5 现状与展望
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CAG疗效可靠,中医治疗CAG,意在从虚着手,补益脾胃,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临床中医宏观辨证与胃粘膜病理,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及中药药理相结合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目前CAG的中医分型缺乏统一的标准;尤其是未建立统一的分级量化标准;临床疗效的科研设计不够严谨;而且医者判断疗效的标准也并不相同。
西医以抗HP的三、四联方案为主治疗,HP根除率可达 90%以上,但有耐药性,副作用大等缺点。依笔者之见,今后应在中西医双重理论指导下处方用药,以有效地改善微观病理异常和宏观症状为目标,制订出CAG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和疗效标准,并进一步加强实验研究,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中医药对CAG的治疗作用。(医学综述:6:364;2002),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