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疾病病变节律与疾病防治(10)
http://www.100md.com
《时空医学》
第二节 利用疾病节律防治疾病的方法
四.轻重有度
明代医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指出:“治病之则当邪正,当权轻重......,用攻之法,贵乎察得其真,不可过也......用补之法,贵乎轻重有度,难从简也”。所谓治病“当权轻重”,就是说,治疗疾病在立法、制方、投药等各个方面都要十分慎谨,注意掌握分寸。例如用白虎汤、大承气汤、四逆汤、干姜附子汤,桂枝附子汤等治疗热性病或寒性病,由于病势紧急,转瞬之间就可能错过抢救时机。这时如果用药量轻,杯水车薪,无济于治疗;如果粗心处理,辨证不准,再加上药量过大,就可能出现事故。治疗急性病是如此,治疗慢性病也是如此。如《岳美中医案集》截岳美中曾在1945年应用炙甘草汤治愈一例心动悸脉结代之患者,而当时又有一姓刘的患者也得了此症,某医生也用炙甘草汤治疗,服药三剂无效,其无效的原因,不在于辨证,因为辨证确是炙甘草汤证,关健在于用量太小,而仲景方药不传之秘,在于用量,此随处可以体会得到,而此方尤显,后将三次服量改作一次服量,服一剂见效,三剂病愈。
, http://www.100md.com
由上可见,治疗慢性病应考虑质和量的关系: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这种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与质不同,当它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事物的质并不发生变化,但当量的变化超过一定限度时,事物的质才会改变。许多慢性病是长期接触病因而形成的,因此想通过一二次治疗就痊愈是很困难的。这就需要医师治疗疾病时,应当具有真知卓见和刚毅的精神,不要杂药滥用;而病人也要有耐心,不要数日换一医,天天换药方。关于这一点,岳美中医师深有体会,《岳美中论医集》中他一再强调:“治疗慢性病要有方有守”,指出“一些慢性病都是由渐而来,非一朝一夕之故,其形成往往是由微杳的不显露的量变而达到质变,则其消化也需要经过量变才能达到质变。应当知道,在慢性病量变过程中,病势多相对稳定,不仅医生观察不出,连病人本身也没有多少感觉。一个对症药方,初投时或无任何效验可见,若医生无定见,再加上病人要求速效,则必然改弦易辙。......最怕的是药已有效,就是还未显露出来,正在潜移默化的量变阶段中,......倘一中止药力,或另易它方,那将如患者东行向愈的光明前途,反而强扭之使西,不仅走向黑暗,前功尽弃,还恐怕枝节横生,造成另一种疾病”。正因为如此,古人治疗慢性病,在医案中常有用量达几十剂、上百剂的验案。慢性疾患真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怎么能设想投二三药,就能立即治愈呢?
, 百拇医药
前面已经述及,任何疾病都有初期、极期和后期三个阶段。临床实践告诉我们,任何疾病都不是静止的,在各个不同的发展过程中,疾病的矛盾表现不同,证也是不同。因此医生看病要不断地辨证,并根据证的变化而改变治疗。现以喘证为例:风寒袭肺型实喘,则用三子养亲汤合二陈汤加减治之;如果实喘长期未愈,喘促日久,呼多吸少,动则喘息更甚,变成肾虚型,则用金匮肾气丸加减治之。
一般说来,疾病初期,用药祛邪宜速;极期,祛邪用药从重;后期,用药宜轻,祛邪从缓,治疗则扶正不宜峻补,祛邪不宜从速。如《伤寒论》对六经病症的治疗就体现了治病初期祛邪从速,极期祛邪用药从重,后期用药宜轻,祛邪从缓,治疗以扶正为主。如桂枝汤证治疗提出:“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症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充分体现了疾病初期祛邪从速的思想。又如阳明病症,是伤寒热病发展到了极期,其对阳明腑实证的治疗也体现了祛邪用药从重,如调胃承气汤证用药宜“温顿服之”,小承气汤用药“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大承气汤证用药而宜“分温再服,得下”。而对热病后期之治疗用药往往是一剂药分数次服,遵循用药宜轻,祛邪从缓的原则,如厥阴病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用药宜“温分五服”等等。清代医家叶天士创卫气营血辨证,将外感温热病的发展分为卫、气、营、血四类,以代表其浅深不同的四个阶段,并根据疾病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制定治疗方法:“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http://www.100md.com
四.轻重有度
明代医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指出:“治病之则当邪正,当权轻重......,用攻之法,贵乎察得其真,不可过也......用补之法,贵乎轻重有度,难从简也”。所谓治病“当权轻重”,就是说,治疗疾病在立法、制方、投药等各个方面都要十分慎谨,注意掌握分寸。例如用白虎汤、大承气汤、四逆汤、干姜附子汤,桂枝附子汤等治疗热性病或寒性病,由于病势紧急,转瞬之间就可能错过抢救时机。这时如果用药量轻,杯水车薪,无济于治疗;如果粗心处理,辨证不准,再加上药量过大,就可能出现事故。治疗急性病是如此,治疗慢性病也是如此。如《岳美中医案集》截岳美中曾在1945年应用炙甘草汤治愈一例心动悸脉结代之患者,而当时又有一姓刘的患者也得了此症,某医生也用炙甘草汤治疗,服药三剂无效,其无效的原因,不在于辨证,因为辨证确是炙甘草汤证,关健在于用量太小,而仲景方药不传之秘,在于用量,此随处可以体会得到,而此方尤显,后将三次服量改作一次服量,服一剂见效,三剂病愈。
, http://www.100md.com
由上可见,治疗慢性病应考虑质和量的关系: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这种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与质不同,当它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事物的质并不发生变化,但当量的变化超过一定限度时,事物的质才会改变。许多慢性病是长期接触病因而形成的,因此想通过一二次治疗就痊愈是很困难的。这就需要医师治疗疾病时,应当具有真知卓见和刚毅的精神,不要杂药滥用;而病人也要有耐心,不要数日换一医,天天换药方。关于这一点,岳美中医师深有体会,《岳美中论医集》中他一再强调:“治疗慢性病要有方有守”,指出“一些慢性病都是由渐而来,非一朝一夕之故,其形成往往是由微杳的不显露的量变而达到质变,则其消化也需要经过量变才能达到质变。应当知道,在慢性病量变过程中,病势多相对稳定,不仅医生观察不出,连病人本身也没有多少感觉。一个对症药方,初投时或无任何效验可见,若医生无定见,再加上病人要求速效,则必然改弦易辙。......最怕的是药已有效,就是还未显露出来,正在潜移默化的量变阶段中,......倘一中止药力,或另易它方,那将如患者东行向愈的光明前途,反而强扭之使西,不仅走向黑暗,前功尽弃,还恐怕枝节横生,造成另一种疾病”。正因为如此,古人治疗慢性病,在医案中常有用量达几十剂、上百剂的验案。慢性疾患真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怎么能设想投二三药,就能立即治愈呢?
, 百拇医药
前面已经述及,任何疾病都有初期、极期和后期三个阶段。临床实践告诉我们,任何疾病都不是静止的,在各个不同的发展过程中,疾病的矛盾表现不同,证也是不同。因此医生看病要不断地辨证,并根据证的变化而改变治疗。现以喘证为例:风寒袭肺型实喘,则用三子养亲汤合二陈汤加减治之;如果实喘长期未愈,喘促日久,呼多吸少,动则喘息更甚,变成肾虚型,则用金匮肾气丸加减治之。
一般说来,疾病初期,用药祛邪宜速;极期,祛邪用药从重;后期,用药宜轻,祛邪从缓,治疗则扶正不宜峻补,祛邪不宜从速。如《伤寒论》对六经病症的治疗就体现了治病初期祛邪从速,极期祛邪用药从重,后期用药宜轻,祛邪从缓,治疗以扶正为主。如桂枝汤证治疗提出:“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症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充分体现了疾病初期祛邪从速的思想。又如阳明病症,是伤寒热病发展到了极期,其对阳明腑实证的治疗也体现了祛邪用药从重,如调胃承气汤证用药宜“温顿服之”,小承气汤用药“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大承气汤证用药而宜“分温再服,得下”。而对热病后期之治疗用药往往是一剂药分数次服,遵循用药宜轻,祛邪从缓的原则,如厥阴病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用药宜“温分五服”等等。清代医家叶天士创卫气营血辨证,将外感温热病的发展分为卫、气、营、血四类,以代表其浅深不同的四个阶段,并根据疾病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制定治疗方法:“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