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常识 > 中药知多少 > 常用中药
编号:10308838
滋补佳品话茯苓
http://www.100md.com 2003年10月27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036期
     茯苓为多孔菌科植物,不仅是一味常用的中药,也是人们颇为熟悉的滋补佳品。《神农本草经》说茯苓“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养生学家谓茯苓“千年以上者,变化为兔,或化为鸟,服之轻身,成就仙道”。宋代《图经本草》也有关于茯苓酥的记载:将茯苓制成粉末,浸在酒和蜂蜜中,封月余,就成了味美的“茯苓酥”,它“日食一枚,终日不饥”。苏颂《集仙方》内集古代茯苓食品之大成,有关此方面的论述颇多。人们普遍认为,茯苓形状特异,多年生长,得松之精气足,久服百病自去,长生不老。魏晋时期,食茯苓以求长生蔚然成风,据说南朝齐梁时期陶弘景辞官返乡时,梁武帝即令“每月赐茯苓五斤,白蜜二斤,以供服尔”,可见古人已把茯苓视为延寿珍品。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不仅谈到“茯苓粥”,还提及“茯苓馄饨”,他指出“茯苓馄饨”能治“老人噎食不通,黄雌鸡肉四两,切,茯苓末二两,白面六两,作馄饨,入豉汁煮食,三五服效”。现代资料表明,茯苓含有茯苓聚糖、茯苓酸、麦角甾醇、胆碱、组织氨、磷脂、蛋白质、酶等多种成分,它不仅能利水渗湿、健脾补中、宁心安神,而且还是一种很有营养的保健品。

, http://www.100md.com     清代,茯苓仍被作为养生益寿的要药。据说慈禧太后为了保养身体,常命御膳房做茯苓饼,并以此赏赐大臣。资料显示,有人对慈禧太后的十三个长寿、补益药方进行了研究,发现常用的补益药共64种,而使用率最高的一味药便是茯苓,占78%。茯苓饼已经是清朝末期的宫廷名点。后来,北京民间也有了茯苓饼。北京的茯苓饼皮薄如纸,颜色洁白,饼的表面还有清晰的图案。饼皮极脆,入口即化,是北京常年畅销的名特产。除了茯苓饼,还有茯苓饼干、茯苓包子等食品。

    在《红楼梦》第六十回中,也提到了茯苓霜:广东的官儿来拜贾家,送上茯苓霜一篓,并告诉了具体的吃法。说这雪白的茯苓霜是拿人奶和了的,每日早起吃一盅,最补人的。可见茯苓糕点真是富贵人重视和喜爱的食品。

    养生学家很重视茯苓食品的制作方法,已故著名中医周潜川自己精心制作了一种白茯苓糕,做工十分讲究。选白茯苓时,要小头有尾,大头有角,椭圆形,每个重在五斤以上,皮色黑而有光泽,九蒸九晒去皮开片备用。周老先生还强调,制作方法虽然复杂,但一定要耐心做到九蒸九晒,才合乎“纯而不杂”,“渗利三焦而不毁堤夺土”。蒸煮时,先在蒸笼里铺一层柳叶,尔后把茯苓整个放入蒸笼里盖严盖闷蒸,用文火蒸12小时,取出,用日光曝晒,经晒一天,再入笼又蒸,方法同前。如此反复蒸晒,须经18天,才能达到要求。如遇阴天下雨,则顺延一天,这种炮制方法叫“干元用九”。取日光曝晒,意在摄取太阳真火。用蒸笼蒸透,叫做“水鼎润湿法”。在第九次蒸晒之后,趁热湿时,用片刀把黑色表皮剥下,再用扎刀把茯苓扎成几大块,做成二寸半的四方块,再扎成很薄的正方薄片,经日光晒干后,收藏磁缸或石灰缸里备用。最后就做成了“云片糕”,在服用时,与蜂蜜同食。
, http://www.100md.com
    还有一些有关茯苓保健药膳的具体做法,也一并介绍给读者。

    茯苓怀山包子

    茯苓粉、怀山粉各100克,加水适量调成糊状蒸半小时,加入白糖适量,面粉200克以及猪油、海带丝、红萝卜丝少许,制成包子馅,做成包子,蒸熟食用。连续食用,可治脾胃不健、身体虚弱、食欲不振、尿频、遗精、遗尿等症。健康人食用更能增强体质、祛病延年。

    参苓怀山汤圆

    人参、茯苓、怀山各10克,蒸熟共捣成泥状,与豆沙泥30克,白糖、猪油适量制成汤圆馅,包汤圆熟食。适用于消化不良、气短懒言、腰膝酸软等症。

    茯苓汤

    将茯苓、白术各10克,水煎饭前服。主治脾虚湿泄,肠鸣而不痛,便稀,面黄体轻等。

    茯苓粥

    材料有茯苓粉(即茯苓晒干研粉)30克、大米100克、红枣15枚、红糖30克。先将红枣去核煮烂,连汤放入粥内,再加入茯苓粉,煮数沸即成。适应于老年性浮肿、肥胖症、脾虚泄泻、小便不利、水肿。老年人脱肛和小便多者不宜服食。, http://www.100md.com(张淑兰)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典 > 菌藻类 > 茯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