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清形势:严峻的“天灾人祸”
意外灾害即天灾人祸,近30年来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1978年我国唐山地震以24万人的生命和城市被毁为代价,成为近四百年来全球地震史上最为惨烈的一幕。1994年1月17日美国洛杉矶地震,1995年1月17日日本阪神地震,以及近年来云南、台湾地震频繁发生。还有飞机失事、沉船落水、大桥断裂、油库失火等灾难此伏彼起。
人类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不断地受到灾害事故的威胁。随着人与人交往的频繁,交通运输的多样化和日趋繁忙,各种交通意外伤害急剧增加,也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都市在不断地形成扩大,社区在不断地兴建,发展与安全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城市中人为的恶化事件增多,如1995年4月19日,美国俄克拉荷马州政府大楼的爆炸事件,200多人倾刻丧生,更多的人受困在大楼内;尤其是2001年9月11日美国受到重大的恐怖袭击,整个社会对急救的需求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已无法以传统的救护活动来满足。
1989年,在斯德哥尔摩由世界卫生组织(WHO)举行的“首届世纪预防事故和伤害会议”提出了“安全社区宣言”。“安全的生活是一个基本权利,使人人安全”,这是基于现代城市意外伤害、天灾人祸严重地威胁人类的安全生产、生活,而提出的,因为它已构成世界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并随着都市现代化在继续恶化。
, 百拇医药
WHO在1993年4月7日“世界卫生日“所发表的文告中指出:长期以来,人们对在家中、路上或工作场所可能遇到的危险认识不足,未能形成公众舆论。但是,一个新的流行病学模式正在出现,意外事故和肉体伤害行为常常对受害者个人及其家庭造成灾害性后果。每年约有350万人死于事故造成的损伤、日常生活中的意外和个人集体的暴力行为,受伤需治疗的人数为上述的100-150倍,其中约有200万名受害者形成永久性残疾。
人类渴求社会安定,健康长寿。1989年12月22日,第4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第44/236号决议,从1990年1月1日起,将20世纪最后的10年作为“国际减灾十年”。中国政府、社团及有关组织积极响应参与这一行动。
全球开展的“国际减灾十年”计划,具有深刻的广泛的社会意义。计划突出了三个方面的职能,即紧急援助系统、预防与计划、灾害预防及其应急准备。
对灾害医学的研究已成为医学救援的学术重点,故而国际性的学术论坛已由以前的医生报告为主体,转为有更多的社会公共部门如消防署、救援机构、城市建筑、保险行业等人士参加的活动。报告的论文题目也集合了很多城市综合救援项目。如1995年在耶鲁撒冷举行的第九届会议,1997年在德国美茵茨举行的第10届会议,不仅与会者和论文内容已有上述变化,更是会议的名称是“世界灾害、急救医学大会”(WADEM)。
, 百拇医药
当代急救医学泰斗Peter Safar教授的匹兹堡大学国际心肺复苏研究中心,也重点转向了对灾害医学的研究,更名为彼得·沙法国际心肺复苏、灾害医学研究中心。
这种变化,预示着灾害医学在急救医学的学术内涵上已明显占据了重要地位,在理念、急救机构组织、运作方式、人员技术和装备上必然在现在和将来有较大相应的变化。
国际十年减灾十年已经过去,天灾人祸有增无减,形势不容乐观。但毕竟全球无论是政府还是社团,无论是专家还是民众,与它较量了10个年头,也取得了不少成绩,联合国从中提炼了两条重要的理念。
第一个重要理念是,“使21世纪成为安全的世界”(for a safer world in the 21th Century)。它既表明了全球灾害形势仍然严重,减灾作为持续长期的任务,同时也体现减灾是对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出,是人类发展观的一次根本转变,是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和创新。综观灾害的起源、发生,很多是因为人类不适当地发展。如过渡的森林砍伐造成水土流失,大量的污废气造成酸雨,对野生动物的大量捕杀破坏了生态平衡等造成的。
, http://www.100md.com
所以联合国提出的“使21世纪成为安全的世界”,宣告了十年减灾活动之后,必须在全球持久地开展防灾减灾活动,体现了对人类在今后自身生存、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人生理念。
第二个重要理念是提出建设灾害“预防文化”(Building a culture of prevention)
“预防文化”(国内又译作“安全文化”)是在减灾十年深入发展时形成的理念,并很快将此口号印在国际减灾十年的标记上。这个重要的理念提出和对它内涵的深入探讨、实际运作,对在各国防灾减灾的活动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战略作用。
预防文化强调防御优先。无论是何种灾害在其发生前、发生后立即采取对策。目的十分明确,即是直接挽救生命、保护财产安全。目的达到与否,取决于防御措施的完善程度。依防御、减轻灾害的目的,“预防为主”是根本的指导思想。联合国减灾专家强调,不要等到灾害造成损失之后才下决心去弥补,而要立足政府权威、社会各个层面,特别是决策者了解减灾工作的潜在效益,重视灾害发生之前采取的行动。
预防文化的实质,与我国解放以来在卫生领域里一再提倡、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如出一辙。在SARS流行,或今后出现各种灾(疫)情,务必注意这个重要理念和战略部署。
预防文化的思想是明确了减灾的广泛内容。它是指人类为了减轻灾害,而涉及创造的多种物质、物质财富,各种包括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努力。完整的减灾行动有组织、机构、物质、技术、规范、制度、精神和意识等方面的广泛的综合行动,构成了灾害预防文化内容的总和。所以,除了工程性措施以外,还需要加强决策、指挥和协调,规划和计划,灾害立法,提高全民减灾意识和学习相关减灾、救援基本知识技能教育。, 百拇医药
人类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不断地受到灾害事故的威胁。随着人与人交往的频繁,交通运输的多样化和日趋繁忙,各种交通意外伤害急剧增加,也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都市在不断地形成扩大,社区在不断地兴建,发展与安全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城市中人为的恶化事件增多,如1995年4月19日,美国俄克拉荷马州政府大楼的爆炸事件,200多人倾刻丧生,更多的人受困在大楼内;尤其是2001年9月11日美国受到重大的恐怖袭击,整个社会对急救的需求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已无法以传统的救护活动来满足。
1989年,在斯德哥尔摩由世界卫生组织(WHO)举行的“首届世纪预防事故和伤害会议”提出了“安全社区宣言”。“安全的生活是一个基本权利,使人人安全”,这是基于现代城市意外伤害、天灾人祸严重地威胁人类的安全生产、生活,而提出的,因为它已构成世界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并随着都市现代化在继续恶化。
, 百拇医药
WHO在1993年4月7日“世界卫生日“所发表的文告中指出:长期以来,人们对在家中、路上或工作场所可能遇到的危险认识不足,未能形成公众舆论。但是,一个新的流行病学模式正在出现,意外事故和肉体伤害行为常常对受害者个人及其家庭造成灾害性后果。每年约有350万人死于事故造成的损伤、日常生活中的意外和个人集体的暴力行为,受伤需治疗的人数为上述的100-150倍,其中约有200万名受害者形成永久性残疾。
人类渴求社会安定,健康长寿。1989年12月22日,第4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第44/236号决议,从1990年1月1日起,将20世纪最后的10年作为“国际减灾十年”。中国政府、社团及有关组织积极响应参与这一行动。
全球开展的“国际减灾十年”计划,具有深刻的广泛的社会意义。计划突出了三个方面的职能,即紧急援助系统、预防与计划、灾害预防及其应急准备。
对灾害医学的研究已成为医学救援的学术重点,故而国际性的学术论坛已由以前的医生报告为主体,转为有更多的社会公共部门如消防署、救援机构、城市建筑、保险行业等人士参加的活动。报告的论文题目也集合了很多城市综合救援项目。如1995年在耶鲁撒冷举行的第九届会议,1997年在德国美茵茨举行的第10届会议,不仅与会者和论文内容已有上述变化,更是会议的名称是“世界灾害、急救医学大会”(WADEM)。
, 百拇医药
当代急救医学泰斗Peter Safar教授的匹兹堡大学国际心肺复苏研究中心,也重点转向了对灾害医学的研究,更名为彼得·沙法国际心肺复苏、灾害医学研究中心。
这种变化,预示着灾害医学在急救医学的学术内涵上已明显占据了重要地位,在理念、急救机构组织、运作方式、人员技术和装备上必然在现在和将来有较大相应的变化。
国际十年减灾十年已经过去,天灾人祸有增无减,形势不容乐观。但毕竟全球无论是政府还是社团,无论是专家还是民众,与它较量了10个年头,也取得了不少成绩,联合国从中提炼了两条重要的理念。
第一个重要理念是,“使21世纪成为安全的世界”(for a safer world in the 21th Century)。它既表明了全球灾害形势仍然严重,减灾作为持续长期的任务,同时也体现减灾是对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出,是人类发展观的一次根本转变,是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和创新。综观灾害的起源、发生,很多是因为人类不适当地发展。如过渡的森林砍伐造成水土流失,大量的污废气造成酸雨,对野生动物的大量捕杀破坏了生态平衡等造成的。
, http://www.100md.com
所以联合国提出的“使21世纪成为安全的世界”,宣告了十年减灾活动之后,必须在全球持久地开展防灾减灾活动,体现了对人类在今后自身生存、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人生理念。
第二个重要理念是提出建设灾害“预防文化”(Building a culture of prevention)
“预防文化”(国内又译作“安全文化”)是在减灾十年深入发展时形成的理念,并很快将此口号印在国际减灾十年的标记上。这个重要的理念提出和对它内涵的深入探讨、实际运作,对在各国防灾减灾的活动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战略作用。
预防文化强调防御优先。无论是何种灾害在其发生前、发生后立即采取对策。目的十分明确,即是直接挽救生命、保护财产安全。目的达到与否,取决于防御措施的完善程度。依防御、减轻灾害的目的,“预防为主”是根本的指导思想。联合国减灾专家强调,不要等到灾害造成损失之后才下决心去弥补,而要立足政府权威、社会各个层面,特别是决策者了解减灾工作的潜在效益,重视灾害发生之前采取的行动。
预防文化的实质,与我国解放以来在卫生领域里一再提倡、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如出一辙。在SARS流行,或今后出现各种灾(疫)情,务必注意这个重要理念和战略部署。
预防文化的思想是明确了减灾的广泛内容。它是指人类为了减轻灾害,而涉及创造的多种物质、物质财富,各种包括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努力。完整的减灾行动有组织、机构、物质、技术、规范、制度、精神和意识等方面的广泛的综合行动,构成了灾害预防文化内容的总和。所以,除了工程性措施以外,还需要加强决策、指挥和协调,规划和计划,灾害立法,提高全民减灾意识和学习相关减灾、救援基本知识技能教育。,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