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焯生:如何组织及训练志愿人员抗灾
陈焯生先生:香港圣约翰救伤队总监
2003年9月26日清晨,日本北海道发生黎克特制8级大地震,引致炼油厂大火、海啸、火车出轨等等灾害,4万人需疏散,但人命损失方面则非常轻微,只有2人死亡,接近500人受伤。但在1999年9月21日,台湾发生黎克特制7.3级大地震,地震威力虽然比较北海道地震轻微,但却造成2,400多人死亡,3万8千间房屋倒塌,日本与台湾两地均位于地震带位置,地震对两地居民来说并不是新鲜事,但为何两地伤亡之数字有天渊之别呢?
从民防工作角度去看,除了两地房屋对于抵抗地震能力不同以外,日本向来着重训练国民灾难应变及求生是最重要原因。现在回顾台湾921大地震的救援工作,当时灾区的民众事实上是围观看热闹者多,懂得帮忙救灾者少,这说明了天灾的破坏力永远非人类所能预测得到,要减低天灾所造成的人命损失,最简单直接的方法是灾民有自救能力。台湾方面虽然拥有设备现代化的救援队伍,但是大地震导致道路瘫痪,通讯中断,不少灾区在地震发生后24小时仍没有救援人员赶到,不少被困倒塌楼房的灾民,白白浪费获救的黄金时间,在救护人员赶到前已经伤重死亡。
, http://www.100md.com
现代化的城市一旦遇到突如其来的天灾,况且混乱如此,如果换上原来就交通不发达,救护队伍人手不足的地方,情况就更加一团糟,请问受伤的灾民或困在颓垣败瓦中的灾民有多少时间可以等待救援人员前来救援呢?在这种情况下灾民能否及时获救,很大程度要倚靠自己及身边的人。
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欧洲国家便体会到一旦遇上天灾、人祸及战争,常规应急队伍根本无法负担这些不能预测及突如其来的救援需求,从那时开始,他们便开始培训国民学习救灾,急救的常识,发展民防力量,平日提供定时的工余训练,再加以有系统地组织志愿人员,不单平日可以利用余闲时间协助常规应急队伍提供人手支持,一旦发生大型天灾,救援队伍不能够即时抵达灾场时,这些曾受过救灾及急救训练的志愿者,只要他本人能逃过大限,他便能即时向身旁的被困灾民或受伤灾民,提供实时的援手,争取在「获救黄金时段」内救活更多人,帮更多人脱险。
很可惜,内地基于医疗法规尚未完备,急救员资格未能订立,热心市民替伤病者伸出援手之后,可能面对一连串的法律责任,包括有可能被指无执照行医,甚至被迫负上医疗失误责任等等,故此要在国内组织及训练志愿抗灾急救人员,仍有一些问题尚待解决。不过,这种情况已有改善,可喜的是国家卫生部已踏出第一步了。
, 百拇医药
国家卫生部国际交流中心的王革新先生最近在重庆市举行的2003年全国院前急救管理学会中便介绍过,卫生部早两年已经获得美国心脏协会授权,在国内推广心肺复苏法,教导国民学习急救,就是希望能够有一天做到每一位国民都有救人自救的本领。
现在中国在基层推广急救知识工作方面,可以说是刚刚起步,距离组织志愿人员参与抗灾的目标似乎仍远,不过,外地一些经验,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其实都有很悠久训练志愿人员的经验,香港过去一百年的民防组织其实办得很出色,可供借镜。现时香港志愿救灾的志愿人员可以分成政府组织及民间组织两大类别,而民间组织则多原来为国际性组织的香港分支部分,但随着97年香港回归祖国,这些原本隶属国际组织的志愿团体纷纷主权独立,与同系的国际组织保留密切的合作关系,有国际共同认可的教学及考核标准,但再没有从属关系。
训练方面,除了教导志愿人员学习急救及轻型抢救知识之外,还可以进修到「院前创伤生命救援术」、「自动体外心脏去纤维性颤动法」、「攀山抢救」、「重型抢救」等等专业的知识,过往香港曾经发生过雨灾,泥石流、风灾等天然灾害,志愿部队都能在灾难中发挥其应有作用,减低人命损失。
, http://www.100md.com
而最重要的是,受训过的市民经常在意外事件或灾难中向身边人士伸出援手,成为香港市民的其中一种美德,亦挽救了不少生命。
现在要谈到如何组织一支有效率的志愿队伍,以圣约翰救伤队为例,首先我们要有一套订得详尽、合理、有效率的组织条文,再按层按级规划人员编制,就像打足球般,有前锋也要有后卫,又如军队般,有行动人员,也要有做行政工作的人员,现时香港圣约翰救伤队拥有五千多名志愿工作者,分属于不同单位,由各单位主管统领,而这些主管又向其所属较高级的主管负责,最终的领导权落在救伤队总监手里,圣约翰救伤队的编制其实就是现时任何一支香港政府纪律部队人员的影子,只不过所有岗位都换了志愿人员负责而已。国内如要组织一支类似的志愿急救队伍,其实也可以参照现时国内现有的应急单位的编制来组织,只要有效率便可以。
至于组织方面,可以由地方政府发起,也可以由医疗机构倡建,甚至乎由一些国际性组织负责也可以,就像红十字会或香港圣约翰救伤队,可以视乎不同的地区需要而定,以香港特别行政区为例,香港政府组织的有民安队、医疗辅助队,民间组织有香港圣约翰救伤队等。
, 百拇医药
经费方面,政府必须承担大部分的经费,当然民间捐输不可缺少,香港圣约翰救伤队六成经费来自政府,但其余四成经费及所有救护车辆均来自市民的捐献,接受捐献的好处,除了经费更充裕外,还有令社会各阶层更认同自己部队的工作,更爱戴自己的部队,不过由于香港圣约翰救伤队成员全是义工,政府虽然要负担大部分经费,但由于经费数目不多,这比组织一支全职应急队伍经费低得多。
运作方面,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计划,可以保证各志愿队员知识与时并进及确保服务质素,志愿人员能做到专业医疗人员的效果,严格训练不可缺少。
目前,香港圣约翰救伤队队员,除先要考取急救证书外,还要在所属支队内每周接受训练一次,内容包括救护学、步操、轻型抢救技术等,而每年每一名队员均需要接受考试,以确保急救技巧没有生疏。
此外,救伤队更为队员安排一些进阶课程,包括「自动体外心脏去纤维性颤动法」(AED)、「院前创伤生命救援术」(PHTLS)、护病学等等,务求队员有足够知识去应付突如其来的灾难场面,而且有能力去独立执行职务。
最后,中国幅员广阔,要每一省市甚至县乡均设置一支高效率的救援队伍,在经费上似乎并不可行,就算可行也不符合经济原则,训练市民成为志愿救灾人员是一项既经济又有效率的做法,这类计划还有一项意想不到的收获,就是提高国民的公德心及公民责任,当然最重要是国家医疗法规要作出配合,确认急救员的资格,免却热心助人国民会惹上官非的担忧。, http://www.100md.com
2003年9月26日清晨,日本北海道发生黎克特制8级大地震,引致炼油厂大火、海啸、火车出轨等等灾害,4万人需疏散,但人命损失方面则非常轻微,只有2人死亡,接近500人受伤。但在1999年9月21日,台湾发生黎克特制7.3级大地震,地震威力虽然比较北海道地震轻微,但却造成2,400多人死亡,3万8千间房屋倒塌,日本与台湾两地均位于地震带位置,地震对两地居民来说并不是新鲜事,但为何两地伤亡之数字有天渊之别呢?
从民防工作角度去看,除了两地房屋对于抵抗地震能力不同以外,日本向来着重训练国民灾难应变及求生是最重要原因。现在回顾台湾921大地震的救援工作,当时灾区的民众事实上是围观看热闹者多,懂得帮忙救灾者少,这说明了天灾的破坏力永远非人类所能预测得到,要减低天灾所造成的人命损失,最简单直接的方法是灾民有自救能力。台湾方面虽然拥有设备现代化的救援队伍,但是大地震导致道路瘫痪,通讯中断,不少灾区在地震发生后24小时仍没有救援人员赶到,不少被困倒塌楼房的灾民,白白浪费获救的黄金时间,在救护人员赶到前已经伤重死亡。
, http://www.100md.com
现代化的城市一旦遇到突如其来的天灾,况且混乱如此,如果换上原来就交通不发达,救护队伍人手不足的地方,情况就更加一团糟,请问受伤的灾民或困在颓垣败瓦中的灾民有多少时间可以等待救援人员前来救援呢?在这种情况下灾民能否及时获救,很大程度要倚靠自己及身边的人。
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欧洲国家便体会到一旦遇上天灾、人祸及战争,常规应急队伍根本无法负担这些不能预测及突如其来的救援需求,从那时开始,他们便开始培训国民学习救灾,急救的常识,发展民防力量,平日提供定时的工余训练,再加以有系统地组织志愿人员,不单平日可以利用余闲时间协助常规应急队伍提供人手支持,一旦发生大型天灾,救援队伍不能够即时抵达灾场时,这些曾受过救灾及急救训练的志愿者,只要他本人能逃过大限,他便能即时向身旁的被困灾民或受伤灾民,提供实时的援手,争取在「获救黄金时段」内救活更多人,帮更多人脱险。
很可惜,内地基于医疗法规尚未完备,急救员资格未能订立,热心市民替伤病者伸出援手之后,可能面对一连串的法律责任,包括有可能被指无执照行医,甚至被迫负上医疗失误责任等等,故此要在国内组织及训练志愿抗灾急救人员,仍有一些问题尚待解决。不过,这种情况已有改善,可喜的是国家卫生部已踏出第一步了。
, 百拇医药
国家卫生部国际交流中心的王革新先生最近在重庆市举行的2003年全国院前急救管理学会中便介绍过,卫生部早两年已经获得美国心脏协会授权,在国内推广心肺复苏法,教导国民学习急救,就是希望能够有一天做到每一位国民都有救人自救的本领。
现在中国在基层推广急救知识工作方面,可以说是刚刚起步,距离组织志愿人员参与抗灾的目标似乎仍远,不过,外地一些经验,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其实都有很悠久训练志愿人员的经验,香港过去一百年的民防组织其实办得很出色,可供借镜。现时香港志愿救灾的志愿人员可以分成政府组织及民间组织两大类别,而民间组织则多原来为国际性组织的香港分支部分,但随着97年香港回归祖国,这些原本隶属国际组织的志愿团体纷纷主权独立,与同系的国际组织保留密切的合作关系,有国际共同认可的教学及考核标准,但再没有从属关系。
训练方面,除了教导志愿人员学习急救及轻型抢救知识之外,还可以进修到「院前创伤生命救援术」、「自动体外心脏去纤维性颤动法」、「攀山抢救」、「重型抢救」等等专业的知识,过往香港曾经发生过雨灾,泥石流、风灾等天然灾害,志愿部队都能在灾难中发挥其应有作用,减低人命损失。
, http://www.100md.com
而最重要的是,受训过的市民经常在意外事件或灾难中向身边人士伸出援手,成为香港市民的其中一种美德,亦挽救了不少生命。
现在要谈到如何组织一支有效率的志愿队伍,以圣约翰救伤队为例,首先我们要有一套订得详尽、合理、有效率的组织条文,再按层按级规划人员编制,就像打足球般,有前锋也要有后卫,又如军队般,有行动人员,也要有做行政工作的人员,现时香港圣约翰救伤队拥有五千多名志愿工作者,分属于不同单位,由各单位主管统领,而这些主管又向其所属较高级的主管负责,最终的领导权落在救伤队总监手里,圣约翰救伤队的编制其实就是现时任何一支香港政府纪律部队人员的影子,只不过所有岗位都换了志愿人员负责而已。国内如要组织一支类似的志愿急救队伍,其实也可以参照现时国内现有的应急单位的编制来组织,只要有效率便可以。
至于组织方面,可以由地方政府发起,也可以由医疗机构倡建,甚至乎由一些国际性组织负责也可以,就像红十字会或香港圣约翰救伤队,可以视乎不同的地区需要而定,以香港特别行政区为例,香港政府组织的有民安队、医疗辅助队,民间组织有香港圣约翰救伤队等。
, 百拇医药
经费方面,政府必须承担大部分的经费,当然民间捐输不可缺少,香港圣约翰救伤队六成经费来自政府,但其余四成经费及所有救护车辆均来自市民的捐献,接受捐献的好处,除了经费更充裕外,还有令社会各阶层更认同自己部队的工作,更爱戴自己的部队,不过由于香港圣约翰救伤队成员全是义工,政府虽然要负担大部分经费,但由于经费数目不多,这比组织一支全职应急队伍经费低得多。
运作方面,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计划,可以保证各志愿队员知识与时并进及确保服务质素,志愿人员能做到专业医疗人员的效果,严格训练不可缺少。
目前,香港圣约翰救伤队队员,除先要考取急救证书外,还要在所属支队内每周接受训练一次,内容包括救护学、步操、轻型抢救技术等,而每年每一名队员均需要接受考试,以确保急救技巧没有生疏。
此外,救伤队更为队员安排一些进阶课程,包括「自动体外心脏去纤维性颤动法」(AED)、「院前创伤生命救援术」(PHTLS)、护病学等等,务求队员有足够知识去应付突如其来的灾难场面,而且有能力去独立执行职务。
最后,中国幅员广阔,要每一省市甚至县乡均设置一支高效率的救援队伍,在经费上似乎并不可行,就算可行也不符合经济原则,训练市民成为志愿救灾人员是一项既经济又有效率的做法,这类计划还有一项意想不到的收获,就是提高国民的公德心及公民责任,当然最重要是国家医疗法规要作出配合,确认急救员的资格,免却热心助人国民会惹上官非的担忧。,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