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卫学说的现代研究思路(下)
五、营卫生理和病理
《黄帝内经》认为:营卫和谐、循行正常是一切生命活动赖以发生的基础,人体各种生理病理现象不过是营卫调节状态的外在表现而已。例如,从生理上说,《内经》论述人的生成:“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灵枢·天年》)论述人的长寿:“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论述人的睡眠:《灵枢·邪客》曰:“卫气者,出其悍气之剽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类经·疾病类·八十三》更明确指出:“卫气昼行阳,夜行于阴,行阳则寤,行阴则寐,此其常也。若病而失常,则或留于阴,或留于阳,留则阴阳有所偏胜,有偏胜则有偏虚则寤寐亦失常矣。”等等。从病因病机上说,《灵枢·禁服篇》上有句话:“审查卫气,为百病母。”这是《内经》作为“约方”提出的,所谓约方,即是指一切医学知识的纲领、最关键之处,《素问·疟论》则进一步详细论述了疟邪致病与卫气的关系:“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故卫气应乃作。故邪中于头项者,气至头项而病;中于背者,气至背而病;中于腰脊者,气至腰脊而病;中于手足者,气至手足而病。卫气之所在,于邪气相合,则病作……卫气相离,故病得休;卫气集,则复病也。”,进一步说明了决定疾病发生发展的并不仅仅是致病邪气的种类,更重要的是机体防御系统对它的反应。因此分析一切疾病都要从免疫紊乱着手,治疗疾病时也要重视调节免疫紊乱,这与重视抗菌消炎的西医是大不相同的。《内经》还以营卫学说分析了积、痈疽、痹等病证的发病过程,阐释了胀、痛、痒、麻木、失眠、嗜睡、遗忘、梦、发热、喷嚏、呵欠等症状产生的原因,这些都将结合现代营养代谢和免疫研究进展给予合适的解释和分析。
, 百拇医药
六、营卫与治疗
中医治疗的基本点在于调节营卫,这可以在古代贤哲的多处论述中找到答案。《素问·痹论》就明确提出:“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剽悍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膏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治疗必须着眼于调整恢复营卫的正常功能,而不是相反。所以《素问·四时逆从论篇》说:“是故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至其变化,不可为度,然必从其经气,辟除其邪,除其邪,则乱气不生。”祛邪是依靠调动人身固有的防御免疫能力实现的。因此,必须根据营卫循行和节律变化的规律,拟定治疗方案,争取发挥人体最大的抗病能力,因势利导,使病痊愈。例如《内经·卫气行》篇就提出针刺时机的选择必须以卫气的盛衰为依据,“病在三阳,必候其气在阳分而刺之;病在三阴,必候其气在阴分而刺之”,并反复强调这一点:“谨候其时,病可与期”;“谨候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逢时”;“随日之长短,各以为纪而刺之”,这是依据卫气运行的日节律而确立的时间针灸法,选择卫气最盛的时间和部位针刺,使针灸的刺激能够激发出最大的防御免疫能力,从而获得最大治疗效果,这就是子午流注等时间针灸法的原理。而如果不遵从这个规律盲目施治,则会产生不良后果。《黄帝内经》对此不吝笔墨,反复告诫,如《灵枢·终始》曰:“凡此十二禁者,其脉乱气散,逆其营卫,经气不次,因而刺之,则阳病入于阴,阴病出于阳,则邪气复生,粗工不察,是谓伐身,形体淫烁,乃消脑髓,津液不化,脱其五味,是谓失气也。”《素问·离合真邪论》曰:“诛罚无过,命曰大惑……夺人正气,以从为逆,荣卫散乱,真气已失,邪独内著,绝人长命,予人夭殃”。而如果营卫紊乱到了崩溃的程度时,疾病也就无法救治了,如《素问·汤液醪醴论》:“帝曰:形痹血尽而功不立者何?岐伯曰:神不使也。帝曰:何谓神不使?岐伯曰: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 百拇医药
就具体治法而言,《内经》认为针灸是通过调节营卫治疗疾病的。如《素问·五脏生成篇》云:“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何去之”,说明针灸砭石刺激穴位所以能治疗疾病是通过调整卫气功能实现的,因为穴位就是卫气所停留灌注之处。《素问·调经论篇》云:“病形以成,刺之奈何?岐伯曰:刺此者,取之经遂,取血于营,取气于卫,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卫气得复,邪气乃索。”《难经·七十六难》则曰:“何谓补泻?当补之时,何所取气?当泻之时,何所置气?然。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荣置气。其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当先补其阳,而后泻其阴;阴气不足,阳气有余,当先补其阴,而后泻其阳。荣卫通行,此其要也。”进一步明确阐述了针灸是通过调节营卫功能发挥作用的观点。中医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治疗八法其实也都是调整营卫的方法,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就用“陈痤去而肠胃洁,癥瘕尽而营卫昌”十四个字精炼概括了下法的作用。调节营卫是中医治疗的基本着眼点,可是这一点现在却被忽略了。因此,注意从免疫和营养调节角度认识、解释针灸和中药作用机制,无疑是营卫学说对现代中医研究的重要启示。
, 百拇医药
七、营卫与阴阳、气血等中医基础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阴阳本属于哲学概念,可是在《黄帝内经》中,在哲学与医学实践知识结合的过程中,阴阳却越来越多地被赋予具体的涵义,“阴阳者,数之可千,推之可万。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人之阴阳具体是指什么呢?《素问·生气通天论》就曾对人之阴阳从功能上做了界定:“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并进一步指出:“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明确提出阳气主要指的就是卫气。从营卫来说,营属阴,卫属阳,营卫与阴阳在经文的许多地方可以互换而不影响意思的表达,当然营卫阴阳具体的意义尚须根据上下文推断。
气血也是如此,《难经》就曾说:“血为荣,气为卫”,营卫血气在许多经文中也是可以互换的,笔者以为:以功能言则为营为卫,以属性言则曰阴曰阳,以形质言则为血为气,其实说的都是一个东西。
然而由于中医概念意义的多歧性,这三者之间又有所不同。阴阳意义除营卫血气之阴阳外,尚有部位之阴阳,天地之阴阳,哲学意义上的阴阳,再者,血有恶血,气有邪气,等等,这些又怎么能以营卫概括得了呢?
, 百拇医药
不过阴阳气血都是难以理解的东西,营卫却容易把握,那么在两者含义基本相同的地方就可以换用“营卫”,从免疫和营养调节的角度认识,无疑有助于对中医理论的理解,事实上这样做确实也是卓有成效的。
八、结语
总之,《黄帝内经》营卫学说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以上所列举的仅仅是其中一小部分。笔者认为,营和卫是古人对体液中营养代谢和防御免疫两大调节系统的概括性的说法,中医的营卫学说其实就是阐述的古人总结的体液调节的规律,《内经》以营卫学说为根本,建构了与重视神经调节和细菌、病毒等外在致病因素的西医理论几乎完全不同的独特理论体系。随着现代免疫学、生物化学及病理生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已经越来越显示出中医营卫学说具有非常深刻的科学内涵。现在包括免疫学、营养学、分子生物学在内的现代医学虽然发展日新月异,可是却由于长期形而上学的不变性思想和单纯重解剖、分析、还原和实验的方法而缺乏一种整体上的综合能力,使许许多多的知识看上去似乎是自成系统实际上却是支离破碎,难以有效的指导临床实践;同时,中医营卫学说提出了许多正邪斗争、营卫矛盾过程中整体的、动态的规律,这些规律历经了几千年中医临床实践的检验,却因为缺乏微观的解释而至今不为大多数人所理解;因此继承高度综合的中医营卫学说,同时借鉴现代免疫学、营养学等学科的最新进展,从而在更高的高度上发展中医营卫学说,并最终实现中医现代化,就成了目前刻不容缓的历史任务。, 百拇医药(周东浩 吕德 周明爱)
《黄帝内经》认为:营卫和谐、循行正常是一切生命活动赖以发生的基础,人体各种生理病理现象不过是营卫调节状态的外在表现而已。例如,从生理上说,《内经》论述人的生成:“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灵枢·天年》)论述人的长寿:“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论述人的睡眠:《灵枢·邪客》曰:“卫气者,出其悍气之剽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类经·疾病类·八十三》更明确指出:“卫气昼行阳,夜行于阴,行阳则寤,行阴则寐,此其常也。若病而失常,则或留于阴,或留于阳,留则阴阳有所偏胜,有偏胜则有偏虚则寤寐亦失常矣。”等等。从病因病机上说,《灵枢·禁服篇》上有句话:“审查卫气,为百病母。”这是《内经》作为“约方”提出的,所谓约方,即是指一切医学知识的纲领、最关键之处,《素问·疟论》则进一步详细论述了疟邪致病与卫气的关系:“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故卫气应乃作。故邪中于头项者,气至头项而病;中于背者,气至背而病;中于腰脊者,气至腰脊而病;中于手足者,气至手足而病。卫气之所在,于邪气相合,则病作……卫气相离,故病得休;卫气集,则复病也。”,进一步说明了决定疾病发生发展的并不仅仅是致病邪气的种类,更重要的是机体防御系统对它的反应。因此分析一切疾病都要从免疫紊乱着手,治疗疾病时也要重视调节免疫紊乱,这与重视抗菌消炎的西医是大不相同的。《内经》还以营卫学说分析了积、痈疽、痹等病证的发病过程,阐释了胀、痛、痒、麻木、失眠、嗜睡、遗忘、梦、发热、喷嚏、呵欠等症状产生的原因,这些都将结合现代营养代谢和免疫研究进展给予合适的解释和分析。
, 百拇医药
六、营卫与治疗
中医治疗的基本点在于调节营卫,这可以在古代贤哲的多处论述中找到答案。《素问·痹论》就明确提出:“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剽悍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膏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治疗必须着眼于调整恢复营卫的正常功能,而不是相反。所以《素问·四时逆从论篇》说:“是故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至其变化,不可为度,然必从其经气,辟除其邪,除其邪,则乱气不生。”祛邪是依靠调动人身固有的防御免疫能力实现的。因此,必须根据营卫循行和节律变化的规律,拟定治疗方案,争取发挥人体最大的抗病能力,因势利导,使病痊愈。例如《内经·卫气行》篇就提出针刺时机的选择必须以卫气的盛衰为依据,“病在三阳,必候其气在阳分而刺之;病在三阴,必候其气在阴分而刺之”,并反复强调这一点:“谨候其时,病可与期”;“谨候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逢时”;“随日之长短,各以为纪而刺之”,这是依据卫气运行的日节律而确立的时间针灸法,选择卫气最盛的时间和部位针刺,使针灸的刺激能够激发出最大的防御免疫能力,从而获得最大治疗效果,这就是子午流注等时间针灸法的原理。而如果不遵从这个规律盲目施治,则会产生不良后果。《黄帝内经》对此不吝笔墨,反复告诫,如《灵枢·终始》曰:“凡此十二禁者,其脉乱气散,逆其营卫,经气不次,因而刺之,则阳病入于阴,阴病出于阳,则邪气复生,粗工不察,是谓伐身,形体淫烁,乃消脑髓,津液不化,脱其五味,是谓失气也。”《素问·离合真邪论》曰:“诛罚无过,命曰大惑……夺人正气,以从为逆,荣卫散乱,真气已失,邪独内著,绝人长命,予人夭殃”。而如果营卫紊乱到了崩溃的程度时,疾病也就无法救治了,如《素问·汤液醪醴论》:“帝曰:形痹血尽而功不立者何?岐伯曰:神不使也。帝曰:何谓神不使?岐伯曰: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 百拇医药
就具体治法而言,《内经》认为针灸是通过调节营卫治疗疾病的。如《素问·五脏生成篇》云:“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何去之”,说明针灸砭石刺激穴位所以能治疗疾病是通过调整卫气功能实现的,因为穴位就是卫气所停留灌注之处。《素问·调经论篇》云:“病形以成,刺之奈何?岐伯曰:刺此者,取之经遂,取血于营,取气于卫,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卫气得复,邪气乃索。”《难经·七十六难》则曰:“何谓补泻?当补之时,何所取气?当泻之时,何所置气?然。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荣置气。其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当先补其阳,而后泻其阴;阴气不足,阳气有余,当先补其阴,而后泻其阳。荣卫通行,此其要也。”进一步明确阐述了针灸是通过调节营卫功能发挥作用的观点。中医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治疗八法其实也都是调整营卫的方法,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就用“陈痤去而肠胃洁,癥瘕尽而营卫昌”十四个字精炼概括了下法的作用。调节营卫是中医治疗的基本着眼点,可是这一点现在却被忽略了。因此,注意从免疫和营养调节角度认识、解释针灸和中药作用机制,无疑是营卫学说对现代中医研究的重要启示。
, 百拇医药
七、营卫与阴阳、气血等中医基础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阴阳本属于哲学概念,可是在《黄帝内经》中,在哲学与医学实践知识结合的过程中,阴阳却越来越多地被赋予具体的涵义,“阴阳者,数之可千,推之可万。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人之阴阳具体是指什么呢?《素问·生气通天论》就曾对人之阴阳从功能上做了界定:“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并进一步指出:“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明确提出阳气主要指的就是卫气。从营卫来说,营属阴,卫属阳,营卫与阴阳在经文的许多地方可以互换而不影响意思的表达,当然营卫阴阳具体的意义尚须根据上下文推断。
气血也是如此,《难经》就曾说:“血为荣,气为卫”,营卫血气在许多经文中也是可以互换的,笔者以为:以功能言则为营为卫,以属性言则曰阴曰阳,以形质言则为血为气,其实说的都是一个东西。
然而由于中医概念意义的多歧性,这三者之间又有所不同。阴阳意义除营卫血气之阴阳外,尚有部位之阴阳,天地之阴阳,哲学意义上的阴阳,再者,血有恶血,气有邪气,等等,这些又怎么能以营卫概括得了呢?
, 百拇医药
不过阴阳气血都是难以理解的东西,营卫却容易把握,那么在两者含义基本相同的地方就可以换用“营卫”,从免疫和营养调节的角度认识,无疑有助于对中医理论的理解,事实上这样做确实也是卓有成效的。
八、结语
总之,《黄帝内经》营卫学说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以上所列举的仅仅是其中一小部分。笔者认为,营和卫是古人对体液中营养代谢和防御免疫两大调节系统的概括性的说法,中医的营卫学说其实就是阐述的古人总结的体液调节的规律,《内经》以营卫学说为根本,建构了与重视神经调节和细菌、病毒等外在致病因素的西医理论几乎完全不同的独特理论体系。随着现代免疫学、生物化学及病理生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已经越来越显示出中医营卫学说具有非常深刻的科学内涵。现在包括免疫学、营养学、分子生物学在内的现代医学虽然发展日新月异,可是却由于长期形而上学的不变性思想和单纯重解剖、分析、还原和实验的方法而缺乏一种整体上的综合能力,使许许多多的知识看上去似乎是自成系统实际上却是支离破碎,难以有效的指导临床实践;同时,中医营卫学说提出了许多正邪斗争、营卫矛盾过程中整体的、动态的规律,这些规律历经了几千年中医临床实践的检验,却因为缺乏微观的解释而至今不为大多数人所理解;因此继承高度综合的中医营卫学说,同时借鉴现代免疫学、营养学等学科的最新进展,从而在更高的高度上发展中医营卫学说,并最终实现中医现代化,就成了目前刻不容缓的历史任务。, 百拇医药(周东浩 吕德 周明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