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治疗经验
http://www.100md.com
2003年11月17日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宣武医院
在国内随着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视,颈动脉包括其他头臂动脉如锁骨下动脉、椎动脉血管内支架的介入治疗开展的也越来越多,相应的文献也时有报道。但多为少数病例组的报道,对国人的并发症及预防、处理则较罕见,现将我们所行355例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术(carotid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CAS)的初步经验与体会报告如下,仅供参考。
材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1997.10至2003.4,颈动脉狭窄患者355例;男性217例,女性138例,男:女= 1.57 : 1;年龄:36岁- 84岁,平均68.33±5.13岁。临床症状 一过性脑缺血(TIA)频繁发作占85.07%(302/355);由冠心病就诊,但追问病史亦有TIA史的占14.37%(51/355);大动脉炎占0.56%(2/355)。既往有脑梗塞史占49.30%(175/355),其中38例尚留有轻度肢体活动障碍,占10.70%(38/355)。
, 百拇医药
二、辅助检查 所有病例术前均行颈部超声波、头颅CT及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81例行SPECT检查,113例行颅内TCD检查,87例行头颅MR检查(其中弥散成像diffusion, DI 与灌注成像 perfusion, PI 21例)。
全脑血管造影包括主动脉弓造影,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双侧椎动脉造影。主动脉弓造影进行两次,第一次显示主动脉弓、弓上血管开口及其近端;第二次则要显示颅内灌注影像。
影像评价 颈动脉超声提示全部病例狭窄程度均在70-99%,其中溃疡性斑块病例占20.1%(72/355);TCA提示34例大脑中动脉为低搏动性改变,占30.01%(34/113);前交通动脉和后交通动脉开放占25.66%(29/113);头颅CT、MR提示有陈旧梗塞灶,占56.62%(201/355),其中172例为腔隙性脑梗塞,但未见新鲜梗塞灶。SPECT提示不同程度灌注缺损的(注:我院SPECT不能进行定量分析),占67.9%(55/81);全脑血管造影:颈动脉狭窄占100%(355/355);其中颈总动脉远端狭窄4例,占1.26%;颈内动脉狭窄352例,占99.15%(352/355),全部病例狭窄均超过75%,狭窄大于90%的占31.27%(111/355)。双侧颈动脉狭窄占33.52%(119/355),其中双侧狭窄均超过75%的占13.80%(49/355);合并锁骨下动脉狭窄或/和椎动脉狭窄的有占20%(71/355);颅内动脉显示有代偿的占25.07%(89/355)。
, 百拇医药
三、治疗
手术前准备:常规术前3~5 d口服阿司匹林300 mg/d,抵克力得250 mg/d。术前6h禁食,术前肌肉注射安定10 mg。
手术:在神经安定镇痛麻醉下,行股动脉穿刺,放置9F 动脉鞘,在全身肝素化下,用造影导管行病变侧的颈总动脉造影,再次确认狭窄部位。然后沿交换导丝将9F导引导管送入颈总动脉[2,3],进行支架释放。因有关操作方法与规程的文献已有详述,在此不再赘述[2,3]。
术后:术后患者在神经监护病房监护24h,全面监测神经系统的症状和体征,监测心率和血压,经颅多普勒(TCD)监测颅内有无血流异常,24h后颈部超声复查手术部位血管通常情况。术后继续服用抵克力得250 mg/d,阿司匹林300 mg/d连续9周。
本组病例有72例使用脑保护装置(Angioquard Filter- Cordis & FilterWire EX - Boston );在未使用保护装置的283例中有202例采取预扩张,占71.38%(202/283);66例采取后扩张,占23.32%(66/283);3例未扩张。上述271例均采用自膨式支架,另12例采用球囊扩张式支架(球囊扩式支架多为早期使用)。
, 百拇医药
本组355例患者,共对389根颈动脉进行了治疗,释放支架404枚。
结果
术中:
1、心率下降占25.07% (89/355),其中42.70%(38/89)因心率低于50次/min,而静脉给与阿托品,多数在10min缓解, 余未作处理。持续心率减缓超过24h的3例,其中1例为3天。
2、狭窄扩张后出现夹层1例,覆盖支架后影像上夹层消失。
3、支架移位:早期患者中1例在释放Palmaz支架时,支架定位不稳,向上移动,故又释放1支架。
4、支架位置不良1例,由于患者病变部位过度迂曲,支架释放过程中调整不利,虽然狭窄处完全扩张并被支架覆盖,但没有完全顺应于颈总动脉,与我们的标准不符,故被我们认为位置不良。
, 百拇医药
5、支架断裂1例,由于释放支架后支架形态及扩张不佳,故行再次扩张,扩张后发现支架断裂,后又在其内覆一支架。
6、由于一侧颈动脉完全闭塞,另一侧狭窄导致球囊扩张及支架释放时一过性脑缺血,患者躁动5例。2例给与安定,3例未作处理,3-5min缓解。
7、术中微栓子脱落,本组有5例术中出现偏瘫失语,即时溶栓后2例缓解,未留任何临床症状;另3例经溶栓、扩容、高压氧等治疗,2例出院时仍留有3级肌力, 1例术后昏迷, CT提示大面积脑梗塞,合并散在点状出血,1周后死亡。早期术中均行多普勒(Doppler)检测,在扩张及支架操作中均有微栓子脱落,但未造成临床症状。
8、术中释放支架后,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2例。经即时接触性溶栓,血管再通。
术后:
1、全部病例手术成功,血流通畅,支架形态满意,影像学评价良好;血管残余狭窄≤15%。
, 百拇医药
2、5例术中出现偏瘫患者占1.41% (5/355),经治疗2例术中临床症状消失,术后正常;2例出院时仍留有一侧上肢3级肌力,占0.56% (2/355)。
3、1例术后3小时突然昏迷,CT证实为脑内及脑室内出血,经抢救治疗24小时后死亡。
4、302例有症状的患者经支架后,256例症状消失或好转,占84.77% (256/302),余未见好转; 死亡2例,占0.56% (2/355)。
随诊:本组病例随诊3个月至5年,260例随诊,占73.34% (260/355)。再狭窄11例,占4.23% (11/260),再狭窄率≥ 50%的1例,占0.38% (1/260)。随诊方法为颈部超声,仅2例行脑血管造影复查。
讨论
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方法已有文献介绍[2,3],故简略。本文仅就目前较多见的问题阐述一点拙见。
, 百拇医药
1、手术适应症 多数文献中手术适应症均为颈动脉狭窄段的情况所定,如:狭窄程度、斑块的性质、以及狭窄血管本身和狭窄血管周围的情况等等,并未提及颈内动脉狭窄远端以及颅内血管的情况,更未涉及颅内其他血管的情况。这是一个狭义与广义上的手术适应症的分别,并无是非。但颈动脉支架治疗包括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的目的均为改善脑的供血,预防卒中。在此意义上讲,术前应对全脑血管进行详尽的分析,对脑组织的供血及代偿,狭窄是否与临床症状有关进行综合评价。如:颈内动脉远端有严重狭窄或完全闭塞,而颈内动脉起始部有狭窄,此时的颈内动脉起始部支架治疗则毫无意义。同理,颈内动脉有≥95%的狭窄,而前、后交通动脉开放,代偿供血,患者无临床症状或仅有较轻微的临床症状,此时的治疗则需要极为谨慎,切勿因治疗的并发症导致丧失代偿,引起严重后果。又如:颅内已有大面积的梗死灶,导致严重的临床症状,此时的治疗可能对病情无补,如梗塞时间短支架植入后甚至有可能造成脑出血,加重病情。
2、辅助检查 鉴于上述,欲对病情有一综合的评价,就需要尽可能多的利用辅助检查。
, 百拇医药
颈动脉超声除了可以提供狭窄程度外,尚可提示斑块的性质、质地以及狭窄的形态。TCD可以量化颅内血流,补充因颈动脉严重狭窄远端血管DSA造影显影欠佳的缺陷。
SPECT可以了解脑的血液分布及灌注情况;
CT、MR均可提示脑梗塞灶,MR的DI与PI对于脑组织的功能提示有一定的帮助。并可以提示愈后的效果。
全脑血管造影截止到目前仍是诊断的金标准。造影的质量则是至关重要的,要包括主动脉弓造影,以观察各个头臂动脉在主动脉弓上的开口的情况;双侧颈总动脉及其颈内、外动脉分叉部造影;双侧颅内动脉造影;双侧椎动脉造影及颅内椎基底动脉造影。这样繁多的造影最终的目的是全面的了解颅内的供血情况,以便给手术与否提供一个全面的支持。
3、并发症及处理、预防原则
(1) 术中心率下降是最常见的,如下降的比例不大,则不必处理,一般几分钟后可自行缓解,当心率下降到50次/min时,则应处理。
, 百拇医药
(2) 术中栓子脱落是较常见的严重的并发症,可发生在手术的各个阶段,包括造影时运送导管和支架释放后的造影[2,3,4,5,6,8]。临床首发表现多见于患者打哈欠,随后根据栓塞的部位可表现为一侧面纹浅,伸舌偏侧,言语不利,直至一侧肢体活动障碍,甚至昏迷。由于是栓子脱落,虽经溶栓但仍致残率较高,约占30%左右,甚至死亡。因此早期的溶栓、脱水、解痉、给氧以及脑保护等治疗是重要的。溶栓药物一般使用尿激酶,不超过80万,1万/min的速率注入。如造影显示为较大的栓子栓塞大血管主干,如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栓塞,应使用微导管接触性溶栓,如溶栓效果欠佳,可考虑使用支架,将栓子压迫到一侧,使血管再通。甚至可以用微导丝将栓子推倒小分支,减小栓塞范围。
由于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年龄较高,动脉硬化较严重,甚至在造影时就有可能使动脉硬化的斑块脱落,因此,在操作中应避免粗暴动作,尤其在输送导引导管时[2,3]。对于狭窄部位的扩张和释放支架的过程中斑块的脱落是不可避免的,故应尽量使用保护装置,尤其是必须进行扩张的高度狭窄的病例,保护装置尤为重要。另外,为了有效地降低栓子的脱落,术前规范化给药和规范化操作是十分重要的,包括肝素化的应用、导管不间断的冲水、排气等。
, 百拇医药
(3) 出血性中风 颈动脉狭窄支架术后,其远端颅内血管的过渡灌注(脑出血)是十分凶险的并发症。多见于高度狭窄的病例,颅内血管长期处于低血流灌注的情况,且颅内没有充分的代偿,血管自主调节功能受损,一旦大量的血液涌入,极易造成过度突破[1,4,5]。另外,颈动脉狭窄程度,近期脑梗塞,术后高血压也是术后出血性中风的重要影响因素。Riles报告3062例CEA,发生出血性中风0.4%;McCarthy报告81例狭窄-闭塞的病例,有2例出血;而Appleberg报告163例CEA中有2例出血,且这2例均有双侧颈动脉严重狭窄; Wholey 报告的2591例CAS中,围手术期严重中风导致死亡的占1.08%[1,4,5,6]。本组中的1例出血性中风,亦为双侧严重狭窄,术后虽有控制血压,但仍未低于正常,术后3小时昏迷,CT证实为脑及脑室出血。
出血性中风多见于术后2-3小时,突然昏迷,预后很差。由于此类患者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术中又实行肝素化,一旦突破,出血量均较多,且不易止血。如不幸发生出血,应立即中和肝素,降压、必要时脱水、行脑血肿穿刺抽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目前对此出血性中风尚无预测标准,因此,对高度狭窄尤其是双侧狭窄的患者应在扩张前就控制血压,并维持48小时。避免对近期脑梗塞的患者行颈动脉狭窄的扩张和支架植入术。
, http://www.100md.com
(4) 是否预扩张 这是一经典的讨论问题[3,6,7,8]。本组病例在前期未使用保护装置的283例中有202例采取预扩张,占71.38%(202/283)。而发生术中栓子脱落的5例中有3例是采用了后扩张。预扩张仅是将狭窄部位的斑块撕开、压扁,及时地覆盖支架,斑块脱落的危险并不大。而后扩张时,虽斑块撕裂的情况不易发生,但由于后扩张时支架的网眼对斑块的切割,造成小斑块脱落的机率加大。尤其在高度狭窄的病例中使用激光切割式支架时,慎用后扩张。激光切割式支架以其短缩率小、贴壁性能好著称,正因如此,在未预扩张的高度狭窄的病例中使用激光切割式支架,由于其良好的贴壁性,是其形态与血管狭窄基本一致,此时后扩张无异于将之加压成皱褶,甚至部分断裂,并导致血管内膜的极度损伤,造成严重后果。
笔者认为,在无保护装置时,病变并非高度狭窄,可不行扩张,支架释放后,任其缓慢自膨扩张,此时支架的目的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脱落。在高度狭窄必须扩张的病例,应尽量使用保护装置,然后进行扩张和释放支架。即使使用保护装置,在高度狭窄病例并使用激光切割式支架时亦应进行预扩,不易后扩张。
, 百拇医药
(5) 脑保护装置 本组病例有72例使用脑保护装置(Angioquard Filter- Cordis & FilterWire EX - Boston ),此两种脑保护装置属于滤过式,不截断血流。72例中有3例在脑保护装置中肉眼可见小的血栓及脱落物,未作病理。在此72例中术中未发生卒中。
由于脑保护装置对血管的支撑刺激,可使血管痉挛。本组病例中有10例发生血管痉挛,占13.9%。因本组病例术中均使用尼莫通,血管痉挛均未作处理,10min±自行缓解。预防血管痉挛首先不要选择过分大于血管直径的保护装置,其次释放后的保护装置尽量避免移动,这不但可减少血管痉挛,也使血管壁损伤程度降低,减少卒中及其它并发症的发生。目前已经有快速交换的脑保护装置( MonorailTM ), 使得操作更方便,减少了脑保护装置的移动。
综上所述,颈动脉支架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手段,但需要规范的操作,尽可能的使用脑保护装置,减少并发症。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 McCarthy WJ, Wang R, Pearce WH, et al. Carotid endarterectomy with an occluded contralateral carotid artery Am J Surg, 1993, 166:168-172
2李慎茂 朱凤水 董岩 等 血管内支架在治疗颈内动脉高度狭窄疾病中的应用 中华放射学杂志34卷12期 2000.12
3 李慎茂 缪中荣 凌锋 等 颈内动脉狭窄83例的血管内支架治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17卷6期 2002.6
4 Riles TS, Imparato AM, Jacobowitz GR, et al. The cause of perioperative stroke after carotid endarterectomy. J Vasc Surg, 1994,19:206-216
, 百拇医药
5 Appleberg M, Cottier D, Crozier J, et al. Carotid endarterectomy for asymptomatic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patients with severe bilateral diseasa a high risk subgroup, Aust N Z J Surg, 1995, 65(3): 160-165
6 Wholey MH, Wholey M, Bergeron P. et al. Current global status of carotid artery stent placement. Cathet Cardiovase Diagn. 1998,44:1-6
7 Wholey MH, Wholey M, Eles G, et al. Endovascular stents for carotid artery occlusive disease. J Endovasc Surg,1997,4:326-338.
8 Yadav JS, Roubin GS, Vitek J, et al. Elective stenting of the extracranial carotid arteries. Circulation, 1997,95:367-381., 百拇医药(李慎茂 缪中荣 朱凤水 王默力 华扬 凌锋)
在国内随着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视,颈动脉包括其他头臂动脉如锁骨下动脉、椎动脉血管内支架的介入治疗开展的也越来越多,相应的文献也时有报道。但多为少数病例组的报道,对国人的并发症及预防、处理则较罕见,现将我们所行355例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术(carotid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CAS)的初步经验与体会报告如下,仅供参考。
材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1997.10至2003.4,颈动脉狭窄患者355例;男性217例,女性138例,男:女= 1.57 : 1;年龄:36岁- 84岁,平均68.33±5.13岁。临床症状 一过性脑缺血(TIA)频繁发作占85.07%(302/355);由冠心病就诊,但追问病史亦有TIA史的占14.37%(51/355);大动脉炎占0.56%(2/355)。既往有脑梗塞史占49.30%(175/355),其中38例尚留有轻度肢体活动障碍,占10.70%(38/355)。
, 百拇医药
二、辅助检查 所有病例术前均行颈部超声波、头颅CT及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81例行SPECT检查,113例行颅内TCD检查,87例行头颅MR检查(其中弥散成像diffusion, DI 与灌注成像 perfusion, PI 21例)。
全脑血管造影包括主动脉弓造影,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双侧椎动脉造影。主动脉弓造影进行两次,第一次显示主动脉弓、弓上血管开口及其近端;第二次则要显示颅内灌注影像。
影像评价 颈动脉超声提示全部病例狭窄程度均在70-99%,其中溃疡性斑块病例占20.1%(72/355);TCA提示34例大脑中动脉为低搏动性改变,占30.01%(34/113);前交通动脉和后交通动脉开放占25.66%(29/113);头颅CT、MR提示有陈旧梗塞灶,占56.62%(201/355),其中172例为腔隙性脑梗塞,但未见新鲜梗塞灶。SPECT提示不同程度灌注缺损的(注:我院SPECT不能进行定量分析),占67.9%(55/81);全脑血管造影:颈动脉狭窄占100%(355/355);其中颈总动脉远端狭窄4例,占1.26%;颈内动脉狭窄352例,占99.15%(352/355),全部病例狭窄均超过75%,狭窄大于90%的占31.27%(111/355)。双侧颈动脉狭窄占33.52%(119/355),其中双侧狭窄均超过75%的占13.80%(49/355);合并锁骨下动脉狭窄或/和椎动脉狭窄的有占20%(71/355);颅内动脉显示有代偿的占25.07%(89/355)。
, 百拇医药
三、治疗
手术前准备:常规术前3~5 d口服阿司匹林300 mg/d,抵克力得250 mg/d。术前6h禁食,术前肌肉注射安定10 mg。
手术:在神经安定镇痛麻醉下,行股动脉穿刺,放置9F 动脉鞘,在全身肝素化下,用造影导管行病变侧的颈总动脉造影,再次确认狭窄部位。然后沿交换导丝将9F导引导管送入颈总动脉[2,3],进行支架释放。因有关操作方法与规程的文献已有详述,在此不再赘述[2,3]。
术后:术后患者在神经监护病房监护24h,全面监测神经系统的症状和体征,监测心率和血压,经颅多普勒(TCD)监测颅内有无血流异常,24h后颈部超声复查手术部位血管通常情况。术后继续服用抵克力得250 mg/d,阿司匹林300 mg/d连续9周。
本组病例有72例使用脑保护装置(Angioquard Filter- Cordis & FilterWire EX - Boston );在未使用保护装置的283例中有202例采取预扩张,占71.38%(202/283);66例采取后扩张,占23.32%(66/283);3例未扩张。上述271例均采用自膨式支架,另12例采用球囊扩张式支架(球囊扩式支架多为早期使用)。
, 百拇医药
本组355例患者,共对389根颈动脉进行了治疗,释放支架404枚。
结果
术中:
1、心率下降占25.07% (89/355),其中42.70%(38/89)因心率低于50次/min,而静脉给与阿托品,多数在10min缓解, 余未作处理。持续心率减缓超过24h的3例,其中1例为3天。
2、狭窄扩张后出现夹层1例,覆盖支架后影像上夹层消失。
3、支架移位:早期患者中1例在释放Palmaz支架时,支架定位不稳,向上移动,故又释放1支架。
4、支架位置不良1例,由于患者病变部位过度迂曲,支架释放过程中调整不利,虽然狭窄处完全扩张并被支架覆盖,但没有完全顺应于颈总动脉,与我们的标准不符,故被我们认为位置不良。
, 百拇医药
5、支架断裂1例,由于释放支架后支架形态及扩张不佳,故行再次扩张,扩张后发现支架断裂,后又在其内覆一支架。
6、由于一侧颈动脉完全闭塞,另一侧狭窄导致球囊扩张及支架释放时一过性脑缺血,患者躁动5例。2例给与安定,3例未作处理,3-5min缓解。
7、术中微栓子脱落,本组有5例术中出现偏瘫失语,即时溶栓后2例缓解,未留任何临床症状;另3例经溶栓、扩容、高压氧等治疗,2例出院时仍留有3级肌力, 1例术后昏迷, CT提示大面积脑梗塞,合并散在点状出血,1周后死亡。早期术中均行多普勒(Doppler)检测,在扩张及支架操作中均有微栓子脱落,但未造成临床症状。
8、术中释放支架后,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2例。经即时接触性溶栓,血管再通。
术后:
1、全部病例手术成功,血流通畅,支架形态满意,影像学评价良好;血管残余狭窄≤15%。
, 百拇医药
2、5例术中出现偏瘫患者占1.41% (5/355),经治疗2例术中临床症状消失,术后正常;2例出院时仍留有一侧上肢3级肌力,占0.56% (2/355)。
3、1例术后3小时突然昏迷,CT证实为脑内及脑室内出血,经抢救治疗24小时后死亡。
4、302例有症状的患者经支架后,256例症状消失或好转,占84.77% (256/302),余未见好转; 死亡2例,占0.56% (2/355)。
随诊:本组病例随诊3个月至5年,260例随诊,占73.34% (260/355)。再狭窄11例,占4.23% (11/260),再狭窄率≥ 50%的1例,占0.38% (1/260)。随诊方法为颈部超声,仅2例行脑血管造影复查。
讨论
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方法已有文献介绍[2,3],故简略。本文仅就目前较多见的问题阐述一点拙见。
, 百拇医药
1、手术适应症 多数文献中手术适应症均为颈动脉狭窄段的情况所定,如:狭窄程度、斑块的性质、以及狭窄血管本身和狭窄血管周围的情况等等,并未提及颈内动脉狭窄远端以及颅内血管的情况,更未涉及颅内其他血管的情况。这是一个狭义与广义上的手术适应症的分别,并无是非。但颈动脉支架治疗包括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的目的均为改善脑的供血,预防卒中。在此意义上讲,术前应对全脑血管进行详尽的分析,对脑组织的供血及代偿,狭窄是否与临床症状有关进行综合评价。如:颈内动脉远端有严重狭窄或完全闭塞,而颈内动脉起始部有狭窄,此时的颈内动脉起始部支架治疗则毫无意义。同理,颈内动脉有≥95%的狭窄,而前、后交通动脉开放,代偿供血,患者无临床症状或仅有较轻微的临床症状,此时的治疗则需要极为谨慎,切勿因治疗的并发症导致丧失代偿,引起严重后果。又如:颅内已有大面积的梗死灶,导致严重的临床症状,此时的治疗可能对病情无补,如梗塞时间短支架植入后甚至有可能造成脑出血,加重病情。
2、辅助检查 鉴于上述,欲对病情有一综合的评价,就需要尽可能多的利用辅助检查。
, 百拇医药
颈动脉超声除了可以提供狭窄程度外,尚可提示斑块的性质、质地以及狭窄的形态。TCD可以量化颅内血流,补充因颈动脉严重狭窄远端血管DSA造影显影欠佳的缺陷。
SPECT可以了解脑的血液分布及灌注情况;
CT、MR均可提示脑梗塞灶,MR的DI与PI对于脑组织的功能提示有一定的帮助。并可以提示愈后的效果。
全脑血管造影截止到目前仍是诊断的金标准。造影的质量则是至关重要的,要包括主动脉弓造影,以观察各个头臂动脉在主动脉弓上的开口的情况;双侧颈总动脉及其颈内、外动脉分叉部造影;双侧颅内动脉造影;双侧椎动脉造影及颅内椎基底动脉造影。这样繁多的造影最终的目的是全面的了解颅内的供血情况,以便给手术与否提供一个全面的支持。
3、并发症及处理、预防原则
(1) 术中心率下降是最常见的,如下降的比例不大,则不必处理,一般几分钟后可自行缓解,当心率下降到50次/min时,则应处理。
, 百拇医药
(2) 术中栓子脱落是较常见的严重的并发症,可发生在手术的各个阶段,包括造影时运送导管和支架释放后的造影[2,3,4,5,6,8]。临床首发表现多见于患者打哈欠,随后根据栓塞的部位可表现为一侧面纹浅,伸舌偏侧,言语不利,直至一侧肢体活动障碍,甚至昏迷。由于是栓子脱落,虽经溶栓但仍致残率较高,约占30%左右,甚至死亡。因此早期的溶栓、脱水、解痉、给氧以及脑保护等治疗是重要的。溶栓药物一般使用尿激酶,不超过80万,1万/min的速率注入。如造影显示为较大的栓子栓塞大血管主干,如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栓塞,应使用微导管接触性溶栓,如溶栓效果欠佳,可考虑使用支架,将栓子压迫到一侧,使血管再通。甚至可以用微导丝将栓子推倒小分支,减小栓塞范围。
由于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年龄较高,动脉硬化较严重,甚至在造影时就有可能使动脉硬化的斑块脱落,因此,在操作中应避免粗暴动作,尤其在输送导引导管时[2,3]。对于狭窄部位的扩张和释放支架的过程中斑块的脱落是不可避免的,故应尽量使用保护装置,尤其是必须进行扩张的高度狭窄的病例,保护装置尤为重要。另外,为了有效地降低栓子的脱落,术前规范化给药和规范化操作是十分重要的,包括肝素化的应用、导管不间断的冲水、排气等。
, 百拇医药
(3) 出血性中风 颈动脉狭窄支架术后,其远端颅内血管的过渡灌注(脑出血)是十分凶险的并发症。多见于高度狭窄的病例,颅内血管长期处于低血流灌注的情况,且颅内没有充分的代偿,血管自主调节功能受损,一旦大量的血液涌入,极易造成过度突破[1,4,5]。另外,颈动脉狭窄程度,近期脑梗塞,术后高血压也是术后出血性中风的重要影响因素。Riles报告3062例CEA,发生出血性中风0.4%;McCarthy报告81例狭窄-闭塞的病例,有2例出血;而Appleberg报告163例CEA中有2例出血,且这2例均有双侧颈动脉严重狭窄; Wholey 报告的2591例CAS中,围手术期严重中风导致死亡的占1.08%[1,4,5,6]。本组中的1例出血性中风,亦为双侧严重狭窄,术后虽有控制血压,但仍未低于正常,术后3小时昏迷,CT证实为脑及脑室出血。
出血性中风多见于术后2-3小时,突然昏迷,预后很差。由于此类患者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术中又实行肝素化,一旦突破,出血量均较多,且不易止血。如不幸发生出血,应立即中和肝素,降压、必要时脱水、行脑血肿穿刺抽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目前对此出血性中风尚无预测标准,因此,对高度狭窄尤其是双侧狭窄的患者应在扩张前就控制血压,并维持48小时。避免对近期脑梗塞的患者行颈动脉狭窄的扩张和支架植入术。
, http://www.100md.com
(4) 是否预扩张 这是一经典的讨论问题[3,6,7,8]。本组病例在前期未使用保护装置的283例中有202例采取预扩张,占71.38%(202/283)。而发生术中栓子脱落的5例中有3例是采用了后扩张。预扩张仅是将狭窄部位的斑块撕开、压扁,及时地覆盖支架,斑块脱落的危险并不大。而后扩张时,虽斑块撕裂的情况不易发生,但由于后扩张时支架的网眼对斑块的切割,造成小斑块脱落的机率加大。尤其在高度狭窄的病例中使用激光切割式支架时,慎用后扩张。激光切割式支架以其短缩率小、贴壁性能好著称,正因如此,在未预扩张的高度狭窄的病例中使用激光切割式支架,由于其良好的贴壁性,是其形态与血管狭窄基本一致,此时后扩张无异于将之加压成皱褶,甚至部分断裂,并导致血管内膜的极度损伤,造成严重后果。
笔者认为,在无保护装置时,病变并非高度狭窄,可不行扩张,支架释放后,任其缓慢自膨扩张,此时支架的目的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脱落。在高度狭窄必须扩张的病例,应尽量使用保护装置,然后进行扩张和释放支架。即使使用保护装置,在高度狭窄病例并使用激光切割式支架时亦应进行预扩,不易后扩张。
, 百拇医药
(5) 脑保护装置 本组病例有72例使用脑保护装置(Angioquard Filter- Cordis & FilterWire EX - Boston ),此两种脑保护装置属于滤过式,不截断血流。72例中有3例在脑保护装置中肉眼可见小的血栓及脱落物,未作病理。在此72例中术中未发生卒中。
由于脑保护装置对血管的支撑刺激,可使血管痉挛。本组病例中有10例发生血管痉挛,占13.9%。因本组病例术中均使用尼莫通,血管痉挛均未作处理,10min±自行缓解。预防血管痉挛首先不要选择过分大于血管直径的保护装置,其次释放后的保护装置尽量避免移动,这不但可减少血管痉挛,也使血管壁损伤程度降低,减少卒中及其它并发症的发生。目前已经有快速交换的脑保护装置( MonorailTM ), 使得操作更方便,减少了脑保护装置的移动。
综上所述,颈动脉支架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手段,但需要规范的操作,尽可能的使用脑保护装置,减少并发症。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 McCarthy WJ, Wang R, Pearce WH, et al. Carotid endarterectomy with an occluded contralateral carotid artery Am J Surg, 1993, 166:168-172
2李慎茂 朱凤水 董岩 等 血管内支架在治疗颈内动脉高度狭窄疾病中的应用 中华放射学杂志34卷12期 2000.12
3 李慎茂 缪中荣 凌锋 等 颈内动脉狭窄83例的血管内支架治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17卷6期 2002.6
4 Riles TS, Imparato AM, Jacobowitz GR, et al. The cause of perioperative stroke after carotid endarterectomy. J Vasc Surg, 1994,19:206-216
, 百拇医药
5 Appleberg M, Cottier D, Crozier J, et al. Carotid endarterectomy for asymptomatic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patients with severe bilateral diseasa a high risk subgroup, Aust N Z J Surg, 1995, 65(3): 160-165
6 Wholey MH, Wholey M, Bergeron P. et al. Current global status of carotid artery stent placement. Cathet Cardiovase Diagn. 1998,44:1-6
7 Wholey MH, Wholey M, Eles G, et al. Endovascular stents for carotid artery occlusive disease. J Endovasc Surg,1997,4:326-338.
8 Yadav JS, Roubin GS, Vitek J, et al. Elective stenting of the extracranial carotid arteries. Circulation, 1997,95:367-381., 百拇医药(李慎茂 缪中荣 朱凤水 王默力 华扬 凌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