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413438
蛛网膜下腔出血并脑血管痉挛的CT与DSA表现
http://www.100md.com 2003年11月17日 不详
     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神经科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致脑血管痉挛(DCVS)会发生脑梗塞引起偏瘫、肢瘫、意识障碍等,严重者可引起死亡,本文回顾分析了4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脑血管痉挛者CT表现及其中31例DSA造影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22例,女21例,年龄20~70岁,平均51.3岁。入院时按Hunt(1974)分级: Ⅱ级14人,Ⅲ级18人,Ⅳ级11人。腰穿均为血性脑脊液,SAH后出现DCVS时间2~23天,平均9.8天。第1周17例(39.5%),第2周14例(32.6%),第3周12例(27.9%),以第1周发生者多。

    1.2 DCVS的临床判定 ①原有的症状好转后再次出现或进行性加重。②病人意识由清醒转入嗜睡或昏迷。③病人出现局灶体征,如偏瘫、失语或偏身感觉障碍。④当上述症状出现时,复查头CT未见出血加重或再次出血。
, 百拇医药
    1.3头颅CT扫描 出现上述临床症状时,常规进行颅脑CT扫描,根据临床症状重点检查相应大脑半球内的脑实质区。

    1.4脑血管造影 对比前后颅内CT图像变化,31例疑有脑血管痉挛者行脑血管造影(DSA),直视颅内得痉挛血管。

    2结果

    2.1 此组43例中40例在入院时CT未见脑梗死仅脑池及脑沟内发现有出血征象,再次出现相应临床症状后,34例CT检查发现梗死灶。其中皮层型6例,皮层下型22例,皮层—皮层下混合型6例。

    2.2 DSA 17例SAH患者显示颅内血管狭窄,右大脑中动脉6例,右大脑中、前动脉2例,左大脑中动脉7例,基底动脉2例。

    2.3预后 治愈14例,好转18例,死亡8例。
, 百拇医药
    3 讨论

    3.1脑血管痉挛(DCVS)是SAH最常见的高危并发症之一,是SAH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SAH患者中大约有33%于发病48~72小时内发生DCVS,手术后的发病率为41%~72%,国外资料SAH后脑血管造影显示有DCVS高达50%~70%。DCVS好发于载瘤动脉被血凝块包绕或严重SAH患者。年龄越大,DCVS发生率越高。

    3.2发病机制

    3.2.1机械因素 动脉瘤破裂时血管壁的撕裂,蛛网膜下腔积血形成的纤维小梁对血管的牵拉,动脉瘤破裂前囊内压的增高与破裂时囊内张力的改变等,均可导致DCVS。

    3.2.2血管致痉因子的作用 SAH后其积血和受损的血管内皮或脑组织,可释放出某些物质作用于血管壁,产生暂时不可复性血管收缩,这些物质称为致痉因子。
, http://www.100md.com
    3.2.3炎症反应 SAH后DCVS的血管超微结构发生炎症细胞浸润和显著的动脉中层坏死。慢性DCVS时动脉对多种扩、缩血管物质均无反应,血管扩张剂亦不能使之逆转。

    3.2.4蛋白激酶与钙调节蛋白 慢性DCVS时OxyHb可使Ca2+细胞内流,与调节蛋白结合,引起平滑肌收缩。

    3.2.5免疫与DCVS 1981年Pellittieri首先发现脑血管造影或临床有DCVS表现的SAH患者,血清免疫复合物(IC)阳性率明显高于无DCVS者。进一步研究发现IC浓度与慢性DCVS发生时间相吻合,说明IC升高是慢性DCVS的始动因素之一。

    3.3影像分析

    3.3.1脑血管痉挛(DCVS)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与蛛网膜下腔的积血量有关,积血量越大,发生率越高,痉挛越重,此组43例DCVS患者回顾性CT分析,出血后平均5~6天时,是DCVS的高峰期。在发生DCVS时复查头CT仍可见血块的持续存在,故进一步证明了大量的血块形成和持续作用是导致DCVS的重要原因。

    3.3.2目前认为脑血管造影发现血管痉挛仍是诊断DCVS的金标准。3.3.3当用常规疗法治疗无效,脑血管造影示DCVS且引起临床症状时,Higashida等进行球囊扩张术,McAuliffe等于动脉内注射扩血管药物治疗DCVS取得较好效果,国内尚未见类似报道,此技术最应注意颅内出血并发症。

    参考文献(略), 百拇医药(姜桂生 郭春杰 曲怀谦 贾秀华 梁建华 李守社 任鸿雁 刘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