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述宪章 医学求真 --- 纪念著名中医文献学家吴考槃先生
吴考槃先生(1903~1993年),江苏海门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现代著名中医文献学家、中医教育家。吴氏一生于中医理论与文献研究领域建树颇丰,被誉为文献研究的一代宗师和巨臂。笔者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读于全国中医研究班时,有幸亲聆先生传道、授业,而此后多年间亦多蒙解惑、教悔。值此吴老诞辰100周年、逝世10周年之际,谨以此文,藉以缅怀先生对中医学术之贡献,亦表感激、敬仰之情。
吴氏一生博学群书,精攻典籍,他铭记“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之训,治学严谨,笃实精深,毕生精勤不倦、孜孜以求,熟谙经典,通晓各家注疏,尤精于《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纲目》。通过大量论著,阐发真知卓见,为倡扬中医学术真谛,竭尽赤诚。如对于《素问》之研究,吴氏通过多方考证认为“《素问》原来的编次,以《平人气象论》、《决死生论》开端,继以《藏气法时论》、《宣明五气篇》次之,确是古人寓次于篇的未言之秘。学习方法由其原次循序渐进,首先脉法开始,次以辨证,而后治法,当是最为符合学习的门径”。又如,对于《素问》“因其衰而彰之”,原多从《类经》而作正气衰解,而吴氏指出:“此为邪气衰,而非正气衰,原文说‘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三个‘因其’是说明病邪微、甚、衰的三个阶段”。先生此解,令人思悟感慨,寻味百般。
, 百拇医药
对于《难经》之研究,吴氏认为《难经》学说与《素问》师承有别,故其理解方法亦有不同,如论脉,《素问》说气口独为五藏主,气口太阴也;而《难经》则说寸口者,脉之大会。又如论病,《素问》说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则说伤寒有五,言虽有异,理各有当,是故后人《素》、《难》并称。
吴氏作为国内著名的研究《伤寒论》大家,对《伤寒论》的编次、辨证施治、方药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如对《伤寒论》方药的研究,吴氏认为《伤寒论》中113方,是仲景承先启后的一部方书,其方有众方、加减方、创作方、单方之别。众方为古来传统效方,如桂枝汤、麻黄汤等(65方);加减方为病证同中有异,必须加减其某些佐药,使之适合病情的方剂,如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去芍药汤等(23方);创作方是在临床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药方,如甘草干姜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等全部药名冠方的方剂(20方);单方即《本草经》所谓单行,是来自民间的验方,如蜜煎导、甘草汤等(6方)。
关于小柴胡汤,吴氏也有独到的见解。吴老认为其亦为解外之方,《伤寒论》曰:“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太阳病、阳明病等都有应用小柴胡汤之例。自汪讱庵《医方集解》把小柴胡汤列入和解剂,并在《汤头歌诀》云:“小柴胡汤和解供,……少阳百病此为宗”。从而把小柴胡汤视为少阳病专方。正确的认识,当遵陈修园《伤寒论浅注》之言:“小柴胡汤是太阳病的转枢方,阳明及阴经当藉枢转而出者亦用之,少阳主枢,谓为少阳之方无有不可,若谓为少阳之专方则断断乎其不可也”。
, 百拇医药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吴老在为余所撰《伤寒论讲解》一书的序言中也表述了他对《伤寒论》制方思想的深彻理解。他指出“即以方治而言,有谓桂枝汤是专治中风的,有谓柴胡汤是少阳主方的,大承气汤是治阳明的,四逆汤是治三阴的。……而三阳既有表实热,也有里虚寒;三阴既有里虚寒,也有表实热。桂枝汤是三阴三阳的通治方,不是太阳病专治方;柴胡汤不是少阳病专用方,而是三阴三阳通用方;四逆汤三阴可用,三阳亦可用;大承气汤阳明可用,少阴亦可用。……桂枝柴胡、承气四逆,三阳也好,三阴也好,对证就好”。先生此言,说尽原文未言之奥,揭橥仲景不宣之秘,对伤寒之学,洞若观火。
对于后世著名医家之治病特色,吴氏认为金元医家张元素的脏腑药式是因六经辨治原则而演绎的;刘元素主寒凉是就白虎、栀豉之法而修饰的;张从正主攻下是参陷胸、十枣诸方而化裁的;李东垣主温补是从理中、建中密切协作之旨而运用的;朱震亨主养阴是由复脉、竹叶方剂而变通的。先生如此精辟的概括,体现他的深邃睿智,让人有所寻思,有所咀嚼。
, 百拇医药 仅从以上数例,足证先生于中医典籍何等精熟,其见解自然非同凡响。
吴氏70余年的杏林生涯,精研覃思,立言传世,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学术财富。早在1924年,先生年仅二十一岁,即以深厚的功底撰著了《百大名家合注伤寒论》。嗣后,又相继出版了《金匮要略五十家注》、《本经集义》、《难经集义》、《素灵辑粹》、《黄帝素问集成》等多部著作。这些宏篇巨论,钟鼎长垂,深受国内外中医学家的重视。著名中医学家秦伯未在《百大家合注伤寒论》序中赞曰:“曲者癖之,直者彰之,破千古之歧说而归于一”。时至今日,日本学者在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经》等医籍时仍常引用吴老的这些论著。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吴老在教学工作之余,又相继完成了《伤寒论百家注》和《金匮要略百家注》,1961年出版了《麻黄汤六十五方释义》。
“文革”期间,学术研究之风一度低落,吴老仍一腔热忱,竭力探求中医学术真谛,将自己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撰著成书,完成了《医学随录》、《黄帝素灵类选校勘》等著作的初稿。
, 百拇医药
“文革”以后,吴氏精神焕发,凭借对中医药文献研究的深厚底蕴,先后参加了《诸病源候论校注》、《难经校释》等审修工作,并相继审阅了《素问校释》、《灵枢经校释》、《甲乙经校释》、《脉经校释》和《中药大辞典》、《方剂大辞典》等多部著作。在工作之余,吴氏还夜以继日地进行了《黄帝素灵校勘》、《伤寒论百家注》、《金匮要略百家注》、《神农本草经选解》、《难经正义》、《脉学释义》、《医学随录》、《医学求真》、《江苏医著》等书籍的补充修订工作。吴氏编撰的一行行书目,映显着先生知识的博大渊深,流溢着先生的心血和汗水,焕发着先生的良知和智慧,他的忘我工作精神和成就熔铸在一起,闪耀杏林。
由于吴氏对中医经典著作的研究造诣精深,声名颇著,受到卫生部的重视,1978年应邀参加了《中医大辞典》的审稿工作;1981、1982年又先后参加了卫生部医政司《汉英法德日阿医学词汇》的编审工作;并被卫生部聘为1~4版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统编教材编审委员会特邀顾问,多次参加高等中医院校多门学科教材的编写和审定。
, 百拇医药
大半个世纪以来,吴氏沉浸于岐黄之术的不懈求术之中,先后还在全国各类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每篇都力求有所创新,示人以启迪。如《〈素问〉衍文》、《〈素问〉错简》、《〈素问〉厘定》、《〈素问〉正定》、《对〈素问〉中若干文句及注释之我见》、《〈伤寒论〉之讨论》、《〈伤寒论〉辨证简析》、《〈金匮要略〉的探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之研讨》、《营卫探讨》、《经络探讨》、《三焦探讨》、《方药探讨》、《五行与医学》、《运气择言》、《汉唐以前医学成就简介》、《医理衡正评议》等论文,澄清了中医学界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均有很高学术价值。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吴考槃先生的一生,是为中医学术发扬光大而呕心沥血、默默奉献的一生。他在中医学的辛勤耕耘中留下了坚实的足迹。今天我们缅怀他对中医事业的业绩与贡献,就是要学习他把自己生命的历程奉献在学术追求的理念上而乐此不疲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深思慎取、务求甚解的治学风范,学习他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生态度,从而激励我们多做学问、做好学问。, 百拇医药(王 琦)
吴氏一生博学群书,精攻典籍,他铭记“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之训,治学严谨,笃实精深,毕生精勤不倦、孜孜以求,熟谙经典,通晓各家注疏,尤精于《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纲目》。通过大量论著,阐发真知卓见,为倡扬中医学术真谛,竭尽赤诚。如对于《素问》之研究,吴氏通过多方考证认为“《素问》原来的编次,以《平人气象论》、《决死生论》开端,继以《藏气法时论》、《宣明五气篇》次之,确是古人寓次于篇的未言之秘。学习方法由其原次循序渐进,首先脉法开始,次以辨证,而后治法,当是最为符合学习的门径”。又如,对于《素问》“因其衰而彰之”,原多从《类经》而作正气衰解,而吴氏指出:“此为邪气衰,而非正气衰,原文说‘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三个‘因其’是说明病邪微、甚、衰的三个阶段”。先生此解,令人思悟感慨,寻味百般。
, 百拇医药
对于《难经》之研究,吴氏认为《难经》学说与《素问》师承有别,故其理解方法亦有不同,如论脉,《素问》说气口独为五藏主,气口太阴也;而《难经》则说寸口者,脉之大会。又如论病,《素问》说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则说伤寒有五,言虽有异,理各有当,是故后人《素》、《难》并称。
吴氏作为国内著名的研究《伤寒论》大家,对《伤寒论》的编次、辨证施治、方药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如对《伤寒论》方药的研究,吴氏认为《伤寒论》中113方,是仲景承先启后的一部方书,其方有众方、加减方、创作方、单方之别。众方为古来传统效方,如桂枝汤、麻黄汤等(65方);加减方为病证同中有异,必须加减其某些佐药,使之适合病情的方剂,如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去芍药汤等(23方);创作方是在临床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药方,如甘草干姜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等全部药名冠方的方剂(20方);单方即《本草经》所谓单行,是来自民间的验方,如蜜煎导、甘草汤等(6方)。
关于小柴胡汤,吴氏也有独到的见解。吴老认为其亦为解外之方,《伤寒论》曰:“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太阳病、阳明病等都有应用小柴胡汤之例。自汪讱庵《医方集解》把小柴胡汤列入和解剂,并在《汤头歌诀》云:“小柴胡汤和解供,……少阳百病此为宗”。从而把小柴胡汤视为少阳病专方。正确的认识,当遵陈修园《伤寒论浅注》之言:“小柴胡汤是太阳病的转枢方,阳明及阴经当藉枢转而出者亦用之,少阳主枢,谓为少阳之方无有不可,若谓为少阳之专方则断断乎其不可也”。
, 百拇医药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吴老在为余所撰《伤寒论讲解》一书的序言中也表述了他对《伤寒论》制方思想的深彻理解。他指出“即以方治而言,有谓桂枝汤是专治中风的,有谓柴胡汤是少阳主方的,大承气汤是治阳明的,四逆汤是治三阴的。……而三阳既有表实热,也有里虚寒;三阴既有里虚寒,也有表实热。桂枝汤是三阴三阳的通治方,不是太阳病专治方;柴胡汤不是少阳病专用方,而是三阴三阳通用方;四逆汤三阴可用,三阳亦可用;大承气汤阳明可用,少阴亦可用。……桂枝柴胡、承气四逆,三阳也好,三阴也好,对证就好”。先生此言,说尽原文未言之奥,揭橥仲景不宣之秘,对伤寒之学,洞若观火。
对于后世著名医家之治病特色,吴氏认为金元医家张元素的脏腑药式是因六经辨治原则而演绎的;刘元素主寒凉是就白虎、栀豉之法而修饰的;张从正主攻下是参陷胸、十枣诸方而化裁的;李东垣主温补是从理中、建中密切协作之旨而运用的;朱震亨主养阴是由复脉、竹叶方剂而变通的。先生如此精辟的概括,体现他的深邃睿智,让人有所寻思,有所咀嚼。
, 百拇医药 仅从以上数例,足证先生于中医典籍何等精熟,其见解自然非同凡响。
吴氏70余年的杏林生涯,精研覃思,立言传世,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学术财富。早在1924年,先生年仅二十一岁,即以深厚的功底撰著了《百大名家合注伤寒论》。嗣后,又相继出版了《金匮要略五十家注》、《本经集义》、《难经集义》、《素灵辑粹》、《黄帝素问集成》等多部著作。这些宏篇巨论,钟鼎长垂,深受国内外中医学家的重视。著名中医学家秦伯未在《百大家合注伤寒论》序中赞曰:“曲者癖之,直者彰之,破千古之歧说而归于一”。时至今日,日本学者在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经》等医籍时仍常引用吴老的这些论著。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吴老在教学工作之余,又相继完成了《伤寒论百家注》和《金匮要略百家注》,1961年出版了《麻黄汤六十五方释义》。
“文革”期间,学术研究之风一度低落,吴老仍一腔热忱,竭力探求中医学术真谛,将自己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撰著成书,完成了《医学随录》、《黄帝素灵类选校勘》等著作的初稿。
, 百拇医药
“文革”以后,吴氏精神焕发,凭借对中医药文献研究的深厚底蕴,先后参加了《诸病源候论校注》、《难经校释》等审修工作,并相继审阅了《素问校释》、《灵枢经校释》、《甲乙经校释》、《脉经校释》和《中药大辞典》、《方剂大辞典》等多部著作。在工作之余,吴氏还夜以继日地进行了《黄帝素灵校勘》、《伤寒论百家注》、《金匮要略百家注》、《神农本草经选解》、《难经正义》、《脉学释义》、《医学随录》、《医学求真》、《江苏医著》等书籍的补充修订工作。吴氏编撰的一行行书目,映显着先生知识的博大渊深,流溢着先生的心血和汗水,焕发着先生的良知和智慧,他的忘我工作精神和成就熔铸在一起,闪耀杏林。
由于吴氏对中医经典著作的研究造诣精深,声名颇著,受到卫生部的重视,1978年应邀参加了《中医大辞典》的审稿工作;1981、1982年又先后参加了卫生部医政司《汉英法德日阿医学词汇》的编审工作;并被卫生部聘为1~4版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统编教材编审委员会特邀顾问,多次参加高等中医院校多门学科教材的编写和审定。
, 百拇医药
大半个世纪以来,吴氏沉浸于岐黄之术的不懈求术之中,先后还在全国各类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每篇都力求有所创新,示人以启迪。如《〈素问〉衍文》、《〈素问〉错简》、《〈素问〉厘定》、《〈素问〉正定》、《对〈素问〉中若干文句及注释之我见》、《〈伤寒论〉之讨论》、《〈伤寒论〉辨证简析》、《〈金匮要略〉的探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之研讨》、《营卫探讨》、《经络探讨》、《三焦探讨》、《方药探讨》、《五行与医学》、《运气择言》、《汉唐以前医学成就简介》、《医理衡正评议》等论文,澄清了中医学界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均有很高学术价值。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吴考槃先生的一生,是为中医学术发扬光大而呕心沥血、默默奉献的一生。他在中医学的辛勤耕耘中留下了坚实的足迹。今天我们缅怀他对中医事业的业绩与贡献,就是要学习他把自己生命的历程奉献在学术追求的理念上而乐此不疲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深思慎取、务求甚解的治学风范,学习他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生态度,从而激励我们多做学问、做好学问。, 百拇医药(王 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