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醒:别大意 中青年人也要当心中风
冬季是脑血管病的高发期,一些中老年人习惯在初冬时到医院输些疏通血管的药物,以预防脑血管病发作,而年轻人则认为脑血管病与自己完全无关。专家介绍说,这些都属于脑血管病认识的误区,这些不正确的认识不仅存在于普通大众,同样也存在于医务人员中。
■误区之一:定期输一些疏通血管的药物可以预防脑血管病
北京市脑血管病抢救治疗中心主任、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神经内科主任王拥军教授表示,靠这种预防性输液来预防脑血管病是没有科学依据的。脑血管病要依据病因综合防治,单靠一两种药不能起到预防的作用。目前尚没有预防脑血管病的灵丹妙药,患者不要听信误传。
此外,即使最好的输液药纯度也不是百分之百的,因此,输液预防本身会增加感染机会和输液反应(如发热、肺水肿、静脉炎、空气栓塞等)。合理的临床用药原则应该是:能口服治疗的就不注射给药,能少输液的就尽量少输液。
, 百拇医药
■误区之二:中风不能预防
实际上中风是完全能够预防的,只要合理饮食,注意降低血压,采用多种有利身体健康的活动,预防中风是可以的。据近年美国神经科学研究所的调查,中风病人死亡率较前下降33%。人们已越来越懂得如何去减少或消除中风的危险因素,如积极治疗高血压,防止肥胖,减少胆固醇食物的摄取,以及禁止吸烟等。控制和去除危险因素肯定能够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
■误区之三:中青年人不必担心发生脑中风
在人们的印象中,脑血管病与老年人密切相关,而中青年不必为此担心。此种认识是极其荒诞的。如果中青年人有严重的高血压病,照样会发生脑中风。在临床实践中,中青年人发生动脉瘤破裂并非绝无仅有,中青年时期如果不注意预防,同样会发生脑中风。根据临床资料表明,绝大部分中风病人是在60岁以前发病。近年来脑血管病的发病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发病年龄越来越小。因此,中青年人切不可掉以轻心、麻痹大意。
, 百拇医药
■误区之四:中风能预测
前些年生产了各种各样的中风预报仪,但人们很快发现许多事与愿违的结果:一些被中风预报仪判定为“安全”的人,不久发生了偏瘫;另一些没有什么异常的人被冠以“危险”的帽子。因此当时专家们一致同意,应该废弃中风预报仪。
尽管不能用现有的技术对脑血管病做出短期预报,但是可以根据患病危险因素方面的知识做出长期预测。这种预测并非完全知道一个人一定会患或一定不会患脑血管病,但它可以告诉你10年内患脑血管病的几率,当危险因素被控制和治疗后,这种危险的几率会随之下降。
当一个人出现脑血管病前期症状时,应该密切注意。有一种称作一过性缺血(简称TIA)的情况,就是常见的中风前期症状之一。TIA可以称为小中风,发生小中风的病人都能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大多数小中风发作仅在1-5分钟之内。大约有半数的中风小发作病人如果不加以必要的治疗,在一年之内将会发生脑中风。
, http://www.100md.com
中风小发作的症状与脑中风极其相似,也出现语言表达不清、肌肉无力、视力障碍或精神混乱,只不过持续时间短。病人若有小发作的症状应及时看医生。
■误区之五:中风病人不可能完全恢复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事实上只有15%的中风病人出现严重伤残,这些病人可能会永久性地失去说话能力或者偏瘫、卧床。每年发生中风的病人中,约有2/3能够存活下来,有1/3的病人可以恢复到接近发病前的正常水平。在中风病人中,大约有半数的病人在经过急性治疗后仍然有说话障碍和部分偏瘫,但许多病人坚持适当治疗仍能有所恢复。得了中风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心,积极治疗。
■误区之六:一个人得了中风不会再发生中风
这是不对的,得过一次中风的病人再发生第二次中风的机会很大。对于脑梗塞来说,如果得病之后不注意预防,那么5年内发生第二次脑血管病的机会是1/3。但是对于大多数病人来说,通过服药和改变生活方式可以防止中风再发生。
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常见脑卒中大致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和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脑梗死,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脑梗死约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脑血管病的发病因素很多,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能改变的危险因素,另一类是不能改变的危险因素。能够改变的危险因素,只要认真对待就能防患于未然。这些因素是:高血压、吸烟、糖尿病、高血脂、嗜酒和药物滥用、肥胖、久坐不动的生活习惯。有些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是不能或不容易控制的,这些因素是:年龄、性别、种族、地理环境、遗传因素等,如高龄、男性、黄黑种族、寒冷环境、有遗传家族史的发病率相对较高。控制危险因素,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心理平衡是预防脑卒中的有效方法。, 百拇医药(朱丽丽)
■误区之一:定期输一些疏通血管的药物可以预防脑血管病
北京市脑血管病抢救治疗中心主任、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神经内科主任王拥军教授表示,靠这种预防性输液来预防脑血管病是没有科学依据的。脑血管病要依据病因综合防治,单靠一两种药不能起到预防的作用。目前尚没有预防脑血管病的灵丹妙药,患者不要听信误传。
此外,即使最好的输液药纯度也不是百分之百的,因此,输液预防本身会增加感染机会和输液反应(如发热、肺水肿、静脉炎、空气栓塞等)。合理的临床用药原则应该是:能口服治疗的就不注射给药,能少输液的就尽量少输液。
, 百拇医药
■误区之二:中风不能预防
实际上中风是完全能够预防的,只要合理饮食,注意降低血压,采用多种有利身体健康的活动,预防中风是可以的。据近年美国神经科学研究所的调查,中风病人死亡率较前下降33%。人们已越来越懂得如何去减少或消除中风的危险因素,如积极治疗高血压,防止肥胖,减少胆固醇食物的摄取,以及禁止吸烟等。控制和去除危险因素肯定能够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
■误区之三:中青年人不必担心发生脑中风
在人们的印象中,脑血管病与老年人密切相关,而中青年不必为此担心。此种认识是极其荒诞的。如果中青年人有严重的高血压病,照样会发生脑中风。在临床实践中,中青年人发生动脉瘤破裂并非绝无仅有,中青年时期如果不注意预防,同样会发生脑中风。根据临床资料表明,绝大部分中风病人是在60岁以前发病。近年来脑血管病的发病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发病年龄越来越小。因此,中青年人切不可掉以轻心、麻痹大意。
, 百拇医药
■误区之四:中风能预测
前些年生产了各种各样的中风预报仪,但人们很快发现许多事与愿违的结果:一些被中风预报仪判定为“安全”的人,不久发生了偏瘫;另一些没有什么异常的人被冠以“危险”的帽子。因此当时专家们一致同意,应该废弃中风预报仪。
尽管不能用现有的技术对脑血管病做出短期预报,但是可以根据患病危险因素方面的知识做出长期预测。这种预测并非完全知道一个人一定会患或一定不会患脑血管病,但它可以告诉你10年内患脑血管病的几率,当危险因素被控制和治疗后,这种危险的几率会随之下降。
当一个人出现脑血管病前期症状时,应该密切注意。有一种称作一过性缺血(简称TIA)的情况,就是常见的中风前期症状之一。TIA可以称为小中风,发生小中风的病人都能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大多数小中风发作仅在1-5分钟之内。大约有半数的中风小发作病人如果不加以必要的治疗,在一年之内将会发生脑中风。
, http://www.100md.com
中风小发作的症状与脑中风极其相似,也出现语言表达不清、肌肉无力、视力障碍或精神混乱,只不过持续时间短。病人若有小发作的症状应及时看医生。
■误区之五:中风病人不可能完全恢复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事实上只有15%的中风病人出现严重伤残,这些病人可能会永久性地失去说话能力或者偏瘫、卧床。每年发生中风的病人中,约有2/3能够存活下来,有1/3的病人可以恢复到接近发病前的正常水平。在中风病人中,大约有半数的病人在经过急性治疗后仍然有说话障碍和部分偏瘫,但许多病人坚持适当治疗仍能有所恢复。得了中风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心,积极治疗。
■误区之六:一个人得了中风不会再发生中风
这是不对的,得过一次中风的病人再发生第二次中风的机会很大。对于脑梗塞来说,如果得病之后不注意预防,那么5年内发生第二次脑血管病的机会是1/3。但是对于大多数病人来说,通过服药和改变生活方式可以防止中风再发生。
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常见脑卒中大致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和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脑梗死,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脑梗死约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脑血管病的发病因素很多,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能改变的危险因素,另一类是不能改变的危险因素。能够改变的危险因素,只要认真对待就能防患于未然。这些因素是:高血压、吸烟、糖尿病、高血脂、嗜酒和药物滥用、肥胖、久坐不动的生活习惯。有些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是不能或不容易控制的,这些因素是:年龄、性别、种族、地理环境、遗传因素等,如高龄、男性、黄黑种族、寒冷环境、有遗传家族史的发病率相对较高。控制危险因素,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心理平衡是预防脑卒中的有效方法。, 百拇医药(朱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