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各科临床 > 中医内科
编号:10317978
治疗慢性肝炎勿忘扶正
http://www.100md.com 2003年11月27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054期
     慢性肝炎是指肝脏的炎症、组织学及生物化学的异常征象持续超过6个月,病情无明显好转,或肝内有活动性炎症者。引起慢性肝炎最常见的病因是各种肝炎病毒,其中尤以乙型肝炎病毒最为常见。于是乎,临床一些医生见“炎”治“炎”,一味地用清热解毒法来针对病毒进行治疗。而本病的实际病机包括了邪实与正虚两个方面,治则也有祛邪与扶正两种方法。清热解毒固为常用之法,但匡扶正气亦不可废。临床常用的扶正方法包括健脾益气法、滋补肝肾法和温补阳气法,现介绍如下:

    1.实脾法

    慢性肝炎的症候虽然复杂,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患者大多有纳差、腹胀、四肢乏力、大便异常等一系列脾虚症状。脾虚常导致湿热毒邪的侵袭,又致湿热毒邪缠绵难解。脾虚肝郁,气机失常,影响血运,导致瘀血内停。而且脾虚邪易侵,邪侵脾更虚,脾虚邪易恋,故脾虚是慢性肝炎的主要病机,因而治疗上当以实脾为要。所谓实脾,是指运用益气健脾助运的方药调理脾脏,使脾气旺盛,杜绝病邪侵袭,从而达到“四季脾旺不受邪”、“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目的。
, 百拇医药
    如邓铁涛教授根据《难经·七十七难》中“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和《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中“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理论,提出健脾补气扶土抑木是治疗慢性肝炎的总原则,在此基础上,邓老摸索出“慢肝六味饮”有较好疗效。方中药用党参(或太子参)、云茯苓、白术、甘草、川萆解、黄皮树叶等,本方取四君子汤补脾气健运脾阳以“实脾”,并用黄皮树叶疏肝解毒、行气化湿,川萆解入肝胃二经升清降浊。

    2.滋阴法

    肝为藏血之脏,血为阴物,肝郁日久必然导致阴虚,久则累及于肾,而肝肾同源,肾的阴精不足,则不能养肝,故慢性肝炎日久可表现出肝肾阴亏的症状。如陈增潭氏对119例慢性乙型肝炎用“滋肾柔肝冲剂”(由何首乌、山茱萸、黄芪、山药、白芍、白茅根、百合、女贞子、板蓝根、小蓟、蛇舌草、水红花子等组成)治疗,对照组117例用“乙肝养阴活血冲剂”治疗。结果治疗后症状、肝功能、病毒复制指标、肝纤维化4项指标(Ⅳ型胶原、透明质酸、PⅢP、板层素)改善,治疗组均较对照组为优,统计学有明显差异。由此认为滋养肾阴、柔润肝体是防止慢性肝炎向肝硬化发展非常重要的—环。
, 百拇医药
    3.温阳法

    临床治肝病,多用泻法,少用补益,温补阳气更属少见,殊不知慢性肝炎病情反复不愈,多有正气亏损,加之多用清利之品每损伤阳气,故温阳法也是慢性肝炎的一个重要治则,一些名老中医均有这方面的经验。如笔者恩师颜德馨教授认为慢性乙肝患者中肝气虚、肝阳虚者并非少见,并常与脾气虚、脾阳虚同见,治疗当以温阳解凝为先,不必畏忌附桂之类,应对证用药,关键在于辨证准确。刘渡舟教授也指出,大凡医之论治肝病,多重视其邪气有余而忽视其正气不足,尤对肝阳虚衰之证论之更少。临床上,或由于素体虚寒,或因治疗损伤肝脾之阳,或病久阴损及阳等种种原因而出现肝阳虚衰的症候并不鲜见,治疗应温养肝气,疏肝通阳,兼扶脾肾之虚,选用桂枝汤加减(重用桂枝,即桂枝加桂汤)治疗。朱良春教授认为慢性肝炎虽伤阴最多但亦有伤及肝阳者,阳虚往往有怯冷表现,且症见面色灰滞,气短乏力,不耐疲劳,纳谷乏味,食后腹胀,舌质淡,苔白等,其治肝气虚者喜重用黄芪(30~60g),配合当归、桂枝、白芍、甘草、杜仲、川芎、生姜、大枣为基本方,若阳虚怯冷,则加鹿角胶、附子、仙灵脾。俞尚德教授则应用温阳解毒法治疗慢性肝炎,他认为慢性肝炎起病缓渐,病程漫长,以四肢乏温,倦怠乏力为最突出症状,肝功能之波动,亦以气候寒凉较温暖时节为甚,且多数患者已长期服清热解毒之剂,阳气被抑,邪正纠缠,难解难分,故阳气不振是关键,治宜温阳益气,活血解毒。根据这一治法自拟温阳解毒汤(生黄芪、炒苍术、桂枝、茯苓、丹参、赤芍、半枝莲、忍冬藤、七叶一枝花、地耳草或土茯苓)临床疗效满意。

    当然,慢性肝炎既有湿热深伏,又有正气偏虚,往往虚实错杂,所以在治疗上要正确地运用扶正祛邪,既要清除湿热,又要针对阴阳、气血、脏腑之寒热虚实,灵活机变,邪去则正安,正胜则邪却。(同济大学附属铁路医院中医科邢斌),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传染科 > 病毒性肝炎 > 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