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信息
编号:10314670
非典时节谈恐惧
http://www.100md.com 2003年5月15日 《健康时报》 2003.05.15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心理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 沙莲香

    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席卷着今春的北京。在经历着瘟疫挑战的同时,北京人也同时经历着心理上的历练。大约在4月上旬,北京城内开始流传有关非典型肺炎的各种说法和猜测;中旬,出现了“铺天盖地”传说非典;下旬,出现了“抢购”风潮。亲戚、朋友、师生、同学、邻里之间频繁沟通,除了问候、报平安之外,即是发讯息,提醒对方……北京的市民,都在这场灾害临头之时,接受过关切,也传送过问候,感动过,欣慰过,也忧心过。

    当非典、传闻、恐惧迎面袭来的时候,三者“推波助澜”。

    人们究竟对什么恐惧?“恐惧”又是怎么登场的?恐惧是一种基本的情绪状态,是对特定刺激事件采取逃避或自御的反应。人们对突然降临的非典感到“太可怕”,因而出现“逃避”或者“抑制”的反应。“逃避”或“抑制”这两种反应倾向都是存在的。逃避行为背后无疑有恐惧心理。但也不要以为敢于面对非典、在一线奋战的医务人员就没有恐惧,只是他们临危时的“天职”观念和品德,让他们忘记了“恐惧”。恐惧寓于个体,但却弥漫于人群或社区,具有一种心理感染性,形成“恐惧气氛”。能否抑制恐慌心理是危机状态下能在多大程度上减少灾害损失的社会因素。

    但究竟是对什么的恐惧?是对非典本身吗?仔细想想,已经不是了,它变成了“恐惧气氛”笼罩下的“非典”、“恐惧”、“传闻”三者的混合体,成了不明确、不特定的“莫名对象”。是这个“莫名对象”起了刺激作用,让人不安。

    “不安”与恐惧很相似,区别在于反应对象的清晰度和明确性,前者较后者不甚清晰和明确,因而,心理及生理的反应强度亦不那么强烈。“不安”的产生与“非典”、“很可怕”是分不开的。怕“非典”,依我了解到的,主要是两点:对病原体由不知到知,但尚无杀它于死地的药物或特效方法;此病传染性极强。

    对非典本身产生恐惧情绪是有的;被隔离在病区楼里而产生恐惧情绪,也是有的。这种情况,只要措施及时和得当,不论在医院,还是在病区,很快就平静下来了。至于从隔离区逃跑出去的,亦有,但少见。这种极个别的案例,正在教训出“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的公德观念。,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