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临证“两手抓”———访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彭建中(杏林人物)
本报记者 赵绍华
彭建中,男,54岁,河北人。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人文系副主任、硕士生导师,兼任北京中医药大学肾病会诊中心主任、张仲景国医大学客座教授、《国医论坛》编委等。主编《中医古今医案精粹选评》,参加编写和点校古今医学著作20余部,发表论文50余篇。擅长治疗各类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等肾脏疾病。
出诊时间:周二、五全天出诊地点:北京中医药大学肾病会诊中心
彭建中教授是著名中医理论家任应秋先生的关门弟子,也是著名中医临床专家、三代御医之后赵绍琴教授的学术继承人。
1984年,时年35岁的彭建中在全国中医读书知识竞赛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荣获特等奖。勤于读书,善于从古人留下的浩瀚典籍中汲取营养并应用于临床,是彭建中治学行医一以贯之的特色。在彭建中的办公室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装满线装古医书的书柜。“这些书可是我的看家宝。中医学就是靠这些历代医学著作传承下来的。”彭教授开门见山地对记者说。“要学好中医有两条必须做到,一是多读书,学习继承古人的学术精华;二是多临证,在临床实践中验证理论,并力争创新。”彭教授又如是说。
从医38年来,彭建中经历了中专、大学本科、研究生以及师带徒等不同阶段、不同形式的学习,他始终坚持临床不放松,力争把中医理论和临床紧密结合起来。彭建中告诉记者,中医理论只有联系临床才有意义。他通过临床实践验证中医理论,目的就是要解决一些疑难病症的治疗问题。
教学之余,彭教授悬壶应诊,治病救人,堪称“肾病专家”。他在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师传经验,提出了“慢性肾病非虚论”等一系列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的新观点,特别是在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等病的临床研究和治疗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彭教授认为,在慢性肾炎阶段(包括肾病综合征),通过正确的中医药治疗,部分病例可以完全治愈,部分病例可以保持长期稳定;在慢性肾衰、尿毒症阶段,只要治疗得当,也能够显著好转,改善临床症状和化验指标,延缓病情的发展,大大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对于某些已经进行血液透析的病人,只要肾功能尚未完全丧失,经过恰当的治疗,可以逐渐减少透析次数,有些甚至可以停止透析,完全用中药维持。
彭教授在学术上非常开放。在谈到他治疗肾病的经验时,他很坦然地说,常用的治疗方法是攻补兼施,攻邪与扶正并用,至于轻重缓急,加减变化,尚须临证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斟酌。他还强调,病人情况各不相同,需要因人而异,绝不能千篇一律,这就是中医的特点。
在治学和治病方面非常严谨的彭教授,对中医药治疗肾病的效果有一个基本的估计。他说,到他这里就诊的日平均人数约90人左右,患者来自全国各地,其中90%为慢性肾病,复诊病人占90%以上,有效率不低于90%。外地患者怎么就诊或复诊?彭教授告诉记者,第1次以来京面诊为好,以后就可以1~2个月来京复诊1次。,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