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掌该打在谁身上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赵忠心
周日,妈妈特意给3岁的儿子买了一套新衣服,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兴致勃勃地带着他去参加同事的婚礼。
孩子浓眉大眼,长得很可爱,同事们谁见了都喜欢。妈妈自然是喜在脸上,乐在心里。
婚礼是在一个挺有档次的饭店举行的。当母子二人听着众人的赞美之词,来到了桌子旁边时,孩子一看桌上有那么多好吃的,眼睛一亮,挣脱妈妈的手,“蹭”地一下子就爬到椅子上,整个身子往前一扑,两只胳膊那么一拢,就把满桌的糖果搂在自己的怀里,大声向众人宣布说:“这些统统都是我的,谁也不让吃!”
众人听孩子这么一嚷嚷,再看看孩子那个贪婪劲,不禁都愣住了。稍停了片刻,人们才笑着说:“这孩子真有意思。哈哈哈哈……”说这话的人,不见得真有什么恶意。小孩子嘛,不懂事,哪个孩子不喜欢好吃的呢!
可在大庭广众之下,发生这种情况,可真是让妈妈脸上有点儿挂不住。只见妈妈一瞪眼,急忙冲了过去,一下子就把孩子从椅子上扯了下来,大声吼道:“这孩子怎么这么没出息!”妈妈尴尬极了,实在是忍无可忍,当着众人的面,高高地扬起大巴掌,“啪啪啪”,狠狠地朝孩子细嫩的小屁股上,盖上了几个大手印!直揍得孩子呜哇乱叫。
妈妈声嘶力竭的吼声和孩子哇哇的哭声,与当时的气氛极不协调,一下子就把众人的注意力吸引了过来。大家纷纷劝说:“小孩子不懂事,你打他干什么!”同事们劝了好半天,事情才平息了下来。那不懂事的孩子在大庭广众之中给妈妈“现了眼”,让妈妈下不了“台”,估计回到家也要吃点苦头。
要说那孩子可真是不给妈妈“留面子”,让谁遇上这种“场面”,那“火儿”也得顶脑门子。那孩子也真是不争气。
可话又说回来了,孩子在婚礼上的这种“临场表现”,恐怕不是“即兴发挥”,大概与家长平时对孩子娇惯溺爱,有直接关系。可以想象,平时在家里,妈妈买回吃的东西,大约总是这样说:“这好吃的东西全是我们宝贝的,咱们谁也不让吃!”不仅不让爷爷奶奶吃,如果爸爸“馋嘴”想吃一口,也得当着儿子的面,遭到妈妈的坚决拒绝和凶恶训斥。像这种教养方式,能不给孩子养成“独吞”的毛病吗?
孩子在众人面前的这种表现,看来不是偶然的。虽说孩子的表现令人“窜火”,可我却认为孩子挨这顿打,还真有点冤枉。要是让我说,这巴掌打是可以打,但不该打在孩子身上,而应该打在家长的身上。因为没有家长错误的教养方式,孩子不会有这样的毛病,也不会给家长“现眼”。
毛病是表现在孩子身上,但追根溯源,“根子”还是在家长身上。
中国古人说:“课子课孙先课己。”想要求、管教孩子,家长要先把自己管好。孩子就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你是怎么教养、管教孩子的,在孩子身上一定会毫不“走样儿”地顽强地反映出来。孩子做了错事,当你扬起大巴掌时,别急于落下来,想一想:看看这巴掌究竟该“打”在谁的身上。, http://www.100md.com
周日,妈妈特意给3岁的儿子买了一套新衣服,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兴致勃勃地带着他去参加同事的婚礼。
孩子浓眉大眼,长得很可爱,同事们谁见了都喜欢。妈妈自然是喜在脸上,乐在心里。
婚礼是在一个挺有档次的饭店举行的。当母子二人听着众人的赞美之词,来到了桌子旁边时,孩子一看桌上有那么多好吃的,眼睛一亮,挣脱妈妈的手,“蹭”地一下子就爬到椅子上,整个身子往前一扑,两只胳膊那么一拢,就把满桌的糖果搂在自己的怀里,大声向众人宣布说:“这些统统都是我的,谁也不让吃!”
众人听孩子这么一嚷嚷,再看看孩子那个贪婪劲,不禁都愣住了。稍停了片刻,人们才笑着说:“这孩子真有意思。哈哈哈哈……”说这话的人,不见得真有什么恶意。小孩子嘛,不懂事,哪个孩子不喜欢好吃的呢!
可在大庭广众之下,发生这种情况,可真是让妈妈脸上有点儿挂不住。只见妈妈一瞪眼,急忙冲了过去,一下子就把孩子从椅子上扯了下来,大声吼道:“这孩子怎么这么没出息!”妈妈尴尬极了,实在是忍无可忍,当着众人的面,高高地扬起大巴掌,“啪啪啪”,狠狠地朝孩子细嫩的小屁股上,盖上了几个大手印!直揍得孩子呜哇乱叫。
妈妈声嘶力竭的吼声和孩子哇哇的哭声,与当时的气氛极不协调,一下子就把众人的注意力吸引了过来。大家纷纷劝说:“小孩子不懂事,你打他干什么!”同事们劝了好半天,事情才平息了下来。那不懂事的孩子在大庭广众之中给妈妈“现了眼”,让妈妈下不了“台”,估计回到家也要吃点苦头。
要说那孩子可真是不给妈妈“留面子”,让谁遇上这种“场面”,那“火儿”也得顶脑门子。那孩子也真是不争气。
可话又说回来了,孩子在婚礼上的这种“临场表现”,恐怕不是“即兴发挥”,大概与家长平时对孩子娇惯溺爱,有直接关系。可以想象,平时在家里,妈妈买回吃的东西,大约总是这样说:“这好吃的东西全是我们宝贝的,咱们谁也不让吃!”不仅不让爷爷奶奶吃,如果爸爸“馋嘴”想吃一口,也得当着儿子的面,遭到妈妈的坚决拒绝和凶恶训斥。像这种教养方式,能不给孩子养成“独吞”的毛病吗?
孩子在众人面前的这种表现,看来不是偶然的。虽说孩子的表现令人“窜火”,可我却认为孩子挨这顿打,还真有点冤枉。要是让我说,这巴掌打是可以打,但不该打在孩子身上,而应该打在家长的身上。因为没有家长错误的教养方式,孩子不会有这样的毛病,也不会给家长“现眼”。
毛病是表现在孩子身上,但追根溯源,“根子”还是在家长身上。
中国古人说:“课子课孙先课己。”想要求、管教孩子,家长要先把自己管好。孩子就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你是怎么教养、管教孩子的,在孩子身上一定会毫不“走样儿”地顽强地反映出来。孩子做了错事,当你扬起大巴掌时,别急于落下来,想一想:看看这巴掌究竟该“打”在谁的身上。,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