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力(不等于)抗损伤———关于抗损伤的热点话题综述①
解放军第88医院原胸外科主任医师 陈登华
有人认为,抗损伤和损伤的修复就是免疫力,在疾病的治疗中,这是一种辅助手段,可用可不用。
抗损伤能力和损伤的修复能力与免疫力是否是一回事?是否有必要在临床上提出提高抗损伤能力和损伤的修复能力概念?带着这个问题,从事胸外科、整形外科、放射科、化疗科、呼吸科、消化科、神经内科工作的专家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许多专家认为,疾病治疗的整体观念中,提高抗损伤能力和损伤修复能力的观念新颖,但传统的思维方式不可忽视,应该从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阐述。
1 免疫力与抗损伤、损伤修复的区别
解放军第88医院原胸外科主任医师 陈登华
1.提高抗损伤能力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 百拇医药 我原从事胸外科工作,手术台上的成功,并不意味着手术的成功,患者的抗损伤能力是手术成功的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
以心脏手术为例,有些心脏手术须实行体外循环,手术成功的最大困难不是手术过程,而是心脏在恢复功能的瞬间能顺利重新启动恢复正常心脏功能。其矛盾点是:手术过程中由于体外循环、心脏血循障碍,以及对心肌保护的再次灌注所造成的损伤。所形成的心肌水肿,就是胸外科心脏手术最重要难点。如果能较好地保护心肌,在实行体外循环时弱化损伤,是心脏手术成功的关键环节。保护心肌细胞的完整性,保持心肌细胞在恢复心脏体循环时的功能,应是细胞组织学、细胞营养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多学科专家共同研究的大问题,也是临床医生的大问题。心脏手术在由体外循环恢复体内循环的瞬间,心脏能否顺利启动恢复心跳和原有功能,有临床经验的外科医生,用手握一下心脏就能预知手术能否顺利成功。若手握心肌有弹性、且细腻无水肿现象则心脏功能重新启动就会比较顺利,相反手握心肌有僵硬感,有水肿现象就意味着心脏重新启动不会很顺利,即使重新启动后,愈后效果也会很差。心脏在实行体外循环时的僵硬感水肿现象,就是典型的损伤,这种损伤不仅是手术的损伤、血循障碍的无氧代谢损伤,还有心肌保护的再次灌注损伤,这都是手术不可避免的损伤。许多心脏手术患者不是危于手术过程,而是危于心脏微循环障碍的无氧代谢和再灌注损伤而导致的心肌水肿而导致整个手术的失败。
, 百拇医药
2.抗损伤和损伤的修复与免疫力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由以上现象可见抗损伤和损伤的修复与免疫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术前应用一些保护细胞膜完整性的抗损伤药物对手术成功具有重要意义。这些药物能降低心肌细胞在缺氧条件下代谢的应激反应而保护线粒体和细胞膜,保护心肌细胞的完整性,从而延长心肌僵化或水肿过程,因此这些抗损伤和损伤修复的药物不仅要用,而且这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提高免疫力的药物对此几乎没有什么意义,因为提高免疫力的药物只能对免疫系统起作用,而对机体细胞没有作用,可见过去对提高免疫力的理解是以偏盖全,扩大了免疫力的作用这就是西方医学的片面性。
从临床的应用情况来看灵芝菌合剂不仅可以与“细胞康”相媲美,有效降低心肌细胞对缺氧代谢的应激反应,保持心肌细胞的完整性,而且对心肌功能恢复有很好的效果。如在手术前一周内较大剂量应用灵芝菌合剂,每次60—80ml每日三次,不仅能较好的改善机体状况,提高机体的抗损伤能力,在手术时,对心肌的保护是相当好的,使心肌保持其柔韧性和弹性,在恢复体循环时心脏瞬间重新启动顺利、心动效果较好。术后服用每次60—80ml,每日三次,能迅速使病患者恢复体质,加快创面的修复。
, 百拇医药
3.抗损伤和损伤修复是对中医药文化的创新
在过去的临床应用中未能把这一现象从抗损伤的角度去理解,而是从提高免疫功能方面去解释。从现在观念看,这种观念是不科学的,这种不科学在于扩大了免疫对机体的作用,而忽略了机体整体性及各系统协同平衡作用。任何系统不可能替代其它系统的正常作用和特殊时期的代偿作用,同时机体的免疫力高也无法降低这种损伤。现在提出抗损伤和损伤的修复这个概念,不仅使这种现象得到了合理的解释,且对当前医疗事业有重要的意义,对几千年中医药文化也是一种贡献。我认为在疾病的治疗中提出抗损伤和损伤的修复的概念,是在继承中医药文化基础上的创新。首先这种提法有一个清晰地、可以掌握的标准,那就是治病因和抗病因与消除病因造成的危害具有可操作性,避免了中医在整体疗法中带有深奥的、有可能暄染了玄学的理念而被西方医学斥为不科学的机会,同时抗损伤和损伤修复的药品质量可以用指纹图谱来控制,制定统一的能与国际市贸组织接轨的认证体系,提高中药的科技含量,这就弥补了中西医之间存在的差异。从近代中西医两大文化的博奕过程中,这种理论的提法不仅使中医文化实现了其真正的价值,同时也解决了西医文化的不足,特别是免疫概念的不足,对西方医学也是提高,能更好的从实际情况出发,切实可行的推动中西医结合的快速发展。这是高海青教授的一大贡献。
, 百拇医药
2 抗损伤是促进损伤修复的重要治疗手段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整形外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蔡景龙
1.给所有外科手术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治疗思路
我是从事整形外科的,通过抗损伤促进损伤修复的提法很有创意,为所有的外科手术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治疗思路。既往的外科手术重点放在术后抗感染治疗和营养供给上,往往忽视了人们机体整体状态、增加抗损伤能力,促进损伤的修复。作为整形外科,是通过手术的方法切除病变或改变原来组织的形态,达到治疗疾病、修复畸形、美化面形与体形的目的。它要求手术精确度极高,术后有良好的修复。手术结束后,伤口能否按照手术设计要求快速愈合,是医患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这完全取决于患者自身的机体修复能力。预防感染是重要环节,但不可忽视的问题是:部分患者伤口并未感染,但创面愈合速度缓慢;部分患者虽经抗菌治疗预防感染但仍有入口感染现象,导致手术失败。为解决这些问题,通过抗损伤治疗,调节机体总体抗损伤能力的理念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思路。我将这一思路作为一个重要的治疗手段应用于现实医疗中,获得良好的效果,感到陈教授就抗损伤所举的例子,从理论到实践讲的非常到位。提出通过抗损伤促进损伤修复的理论是有道理的。外科手术在术前术后介入抗损伤促进修复的治疗,对手术的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 百拇医药
2.应该进一步提高和完善这个理论
自从今年6月份运用抗损伤促进损伤修复的理念,我对整形外科50余例病人术后常规服用灵芝菌合剂治疗,每次40ml,每天三次,结果显示这个方法确实有效。我们想开展动物实验进一步验证这个结果,以提高和完善这个理论。
机体损伤的修复是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细胞增殖、需要细胞因子等调节,是机体总体抗损伤能力的体现,需要调动机体的整体抗损伤能力。免疫力是机体预防疾病的能力,包括对病原特异的防御力和皮肤粘膜屏障等特异的防御能力,但也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而使机体导致病态。免疫力的强弱与集体的营养状态、抗感染能力关系密切,这显然与损伤的修复有关,是机体抗损伤能力体现的一个方面,但并不能等同于机体抗损伤能力,因此免疫力、机体抗损伤能力与损伤修复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混同起来。陈教授提出的通过抗损伤提高集体对损伤的修复能力,是机体“战时”总动员,体现了整体概念,这不单是免疫系统所能承担的。希望有更多的专家参与这方面的讨论和实践,对这个理论予以完善,为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百拇医药
有人认为,抗损伤和损伤的修复就是免疫力,在疾病的治疗中,这是一种辅助手段,可用可不用。
抗损伤能力和损伤的修复能力与免疫力是否是一回事?是否有必要在临床上提出提高抗损伤能力和损伤的修复能力概念?带着这个问题,从事胸外科、整形外科、放射科、化疗科、呼吸科、消化科、神经内科工作的专家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许多专家认为,疾病治疗的整体观念中,提高抗损伤能力和损伤修复能力的观念新颖,但传统的思维方式不可忽视,应该从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阐述。
1 免疫力与抗损伤、损伤修复的区别
解放军第88医院原胸外科主任医师 陈登华
1.提高抗损伤能力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 百拇医药 我原从事胸外科工作,手术台上的成功,并不意味着手术的成功,患者的抗损伤能力是手术成功的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
以心脏手术为例,有些心脏手术须实行体外循环,手术成功的最大困难不是手术过程,而是心脏在恢复功能的瞬间能顺利重新启动恢复正常心脏功能。其矛盾点是:手术过程中由于体外循环、心脏血循障碍,以及对心肌保护的再次灌注所造成的损伤。所形成的心肌水肿,就是胸外科心脏手术最重要难点。如果能较好地保护心肌,在实行体外循环时弱化损伤,是心脏手术成功的关键环节。保护心肌细胞的完整性,保持心肌细胞在恢复心脏体循环时的功能,应是细胞组织学、细胞营养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多学科专家共同研究的大问题,也是临床医生的大问题。心脏手术在由体外循环恢复体内循环的瞬间,心脏能否顺利启动恢复心跳和原有功能,有临床经验的外科医生,用手握一下心脏就能预知手术能否顺利成功。若手握心肌有弹性、且细腻无水肿现象则心脏功能重新启动就会比较顺利,相反手握心肌有僵硬感,有水肿现象就意味着心脏重新启动不会很顺利,即使重新启动后,愈后效果也会很差。心脏在实行体外循环时的僵硬感水肿现象,就是典型的损伤,这种损伤不仅是手术的损伤、血循障碍的无氧代谢损伤,还有心肌保护的再次灌注损伤,这都是手术不可避免的损伤。许多心脏手术患者不是危于手术过程,而是危于心脏微循环障碍的无氧代谢和再灌注损伤而导致的心肌水肿而导致整个手术的失败。
, 百拇医药
2.抗损伤和损伤的修复与免疫力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由以上现象可见抗损伤和损伤的修复与免疫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术前应用一些保护细胞膜完整性的抗损伤药物对手术成功具有重要意义。这些药物能降低心肌细胞在缺氧条件下代谢的应激反应而保护线粒体和细胞膜,保护心肌细胞的完整性,从而延长心肌僵化或水肿过程,因此这些抗损伤和损伤修复的药物不仅要用,而且这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提高免疫力的药物对此几乎没有什么意义,因为提高免疫力的药物只能对免疫系统起作用,而对机体细胞没有作用,可见过去对提高免疫力的理解是以偏盖全,扩大了免疫力的作用这就是西方医学的片面性。
从临床的应用情况来看灵芝菌合剂不仅可以与“细胞康”相媲美,有效降低心肌细胞对缺氧代谢的应激反应,保持心肌细胞的完整性,而且对心肌功能恢复有很好的效果。如在手术前一周内较大剂量应用灵芝菌合剂,每次60—80ml每日三次,不仅能较好的改善机体状况,提高机体的抗损伤能力,在手术时,对心肌的保护是相当好的,使心肌保持其柔韧性和弹性,在恢复体循环时心脏瞬间重新启动顺利、心动效果较好。术后服用每次60—80ml,每日三次,能迅速使病患者恢复体质,加快创面的修复。
, 百拇医药
3.抗损伤和损伤修复是对中医药文化的创新
在过去的临床应用中未能把这一现象从抗损伤的角度去理解,而是从提高免疫功能方面去解释。从现在观念看,这种观念是不科学的,这种不科学在于扩大了免疫对机体的作用,而忽略了机体整体性及各系统协同平衡作用。任何系统不可能替代其它系统的正常作用和特殊时期的代偿作用,同时机体的免疫力高也无法降低这种损伤。现在提出抗损伤和损伤的修复这个概念,不仅使这种现象得到了合理的解释,且对当前医疗事业有重要的意义,对几千年中医药文化也是一种贡献。我认为在疾病的治疗中提出抗损伤和损伤的修复的概念,是在继承中医药文化基础上的创新。首先这种提法有一个清晰地、可以掌握的标准,那就是治病因和抗病因与消除病因造成的危害具有可操作性,避免了中医在整体疗法中带有深奥的、有可能暄染了玄学的理念而被西方医学斥为不科学的机会,同时抗损伤和损伤修复的药品质量可以用指纹图谱来控制,制定统一的能与国际市贸组织接轨的认证体系,提高中药的科技含量,这就弥补了中西医之间存在的差异。从近代中西医两大文化的博奕过程中,这种理论的提法不仅使中医文化实现了其真正的价值,同时也解决了西医文化的不足,特别是免疫概念的不足,对西方医学也是提高,能更好的从实际情况出发,切实可行的推动中西医结合的快速发展。这是高海青教授的一大贡献。
, 百拇医药
2 抗损伤是促进损伤修复的重要治疗手段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整形外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蔡景龙
1.给所有外科手术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治疗思路
我是从事整形外科的,通过抗损伤促进损伤修复的提法很有创意,为所有的外科手术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治疗思路。既往的外科手术重点放在术后抗感染治疗和营养供给上,往往忽视了人们机体整体状态、增加抗损伤能力,促进损伤的修复。作为整形外科,是通过手术的方法切除病变或改变原来组织的形态,达到治疗疾病、修复畸形、美化面形与体形的目的。它要求手术精确度极高,术后有良好的修复。手术结束后,伤口能否按照手术设计要求快速愈合,是医患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这完全取决于患者自身的机体修复能力。预防感染是重要环节,但不可忽视的问题是:部分患者伤口并未感染,但创面愈合速度缓慢;部分患者虽经抗菌治疗预防感染但仍有入口感染现象,导致手术失败。为解决这些问题,通过抗损伤治疗,调节机体总体抗损伤能力的理念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思路。我将这一思路作为一个重要的治疗手段应用于现实医疗中,获得良好的效果,感到陈教授就抗损伤所举的例子,从理论到实践讲的非常到位。提出通过抗损伤促进损伤修复的理论是有道理的。外科手术在术前术后介入抗损伤促进修复的治疗,对手术的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 百拇医药
2.应该进一步提高和完善这个理论
自从今年6月份运用抗损伤促进损伤修复的理念,我对整形外科50余例病人术后常规服用灵芝菌合剂治疗,每次40ml,每天三次,结果显示这个方法确实有效。我们想开展动物实验进一步验证这个结果,以提高和完善这个理论。
机体损伤的修复是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细胞增殖、需要细胞因子等调节,是机体总体抗损伤能力的体现,需要调动机体的整体抗损伤能力。免疫力是机体预防疾病的能力,包括对病原特异的防御力和皮肤粘膜屏障等特异的防御能力,但也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而使机体导致病态。免疫力的强弱与集体的营养状态、抗感染能力关系密切,这显然与损伤的修复有关,是机体抗损伤能力体现的一个方面,但并不能等同于机体抗损伤能力,因此免疫力、机体抗损伤能力与损伤修复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混同起来。陈教授提出的通过抗损伤提高集体对损伤的修复能力,是机体“战时”总动员,体现了整体概念,这不单是免疫系统所能承担的。希望有更多的专家参与这方面的讨论和实践,对这个理论予以完善,为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