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燥证治疗体会
燥气为病记载源于《内经》,发挥于刘完素,至清代喻嘉言更有《秋燥论》的专题探讨,故后者常认为喻氏是研究燥证的第一人。《六因条辨》说:“喻嘉言所著清燥汤,但取甘寒养阴,辛凉清肺,真对症之良方,济世之航焉”。
中医治疗燥证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例如张子和说:“莫治风,莫治燥,治得火时风燥了”,这对临床治疗燥证的治疗有重要借鉴和参考价值。目前各种因燥而致的上呼吸道感染,以及消渴、偏枯、血痹证等,都有明显增多的趋势,所以临床要重视治疗燥证。
燥证既有表里之分,更有温凉之别。外燥证多系外感所致,内燥证多为虚证,阴亏失润、肌肤干燥,或阴液不足、筋脉失养等,法宜甘寒,养其阴而润其燥。多见于便结、胃肠功能低下,还见于中风后遗症、血枯经闭、糖尿病以及诸多慢性顽固性皮肤病等。临床上有许多内伤病证都是有内燥病机的。内燥有时又与阴虚证相混,所以应当细心观察。朱丹溪说:“肥人气虚生寒,寒生湿,湿生痰;瘦人血虚生热,热生火,火生燥”。所以,肥人多寒湿,瘦人多热燥。
我治疗内燥的经验,大致可归纳为如下六条:
一、慢性咽炎:表现有舌红少苔,咽喉不利,脉细数,用麦门冬汤去人参,加元参、玉竹、生地、桔梗,用少许半夏利咽,取辛通之意,方中不用苦寒之品。
二、糖尿病:对于已用降糖药物,又无明显“三消”症状,表现有口舌干燥、乏力、肌肤搔痒、皮肤脱屑较多,或有便结不畅者,视为血虚津枯内燥证来治疗,用活血润燥生津汤加何首乌、鸡血藤、麻仁。
三、慢性、顽固性皮损诸症:当病人无湿热内结症状时,只表现有血虚外燥的特点,如皮肤粗糙、脱屑,或有燥痒,或有大便不畅,以滋阴养荣法,以四物汤为基础方,加防风、秦艽、白芍。白芍也有通便之功,用量宜在20~30g,更可配用夜交藤,也有润养通便之功。
四、血枯经闭:内有血虚烦热之象,见舌红无苔,月经量少,或闭经数月不至,脉细涩无力者,宜用二至丸、四物汤为基础方,加牛膝、泽兰、卷柏、益母草。香附偏温,血枯津少经闭者不宜用。
五、中风后遗症:尤其是脑血栓形成半身不遂者,很多人不看证,便一概用补阳还五汤,以为可以通用,其实这是不妥当的。这些病人中相当一部分人舌红、脉细、烦热、肌肉萎缩,皮肤干裂失润,大便秘结,一派阴虚内燥之象。我常用生地、何首乌、牛膝、杜仲配芍药甘草汤来调理。
六、老年人便秘者,多有内燥之象,当用皂角、防风、麻仁、秦艽、桃仁、白芍、生地等。泄其阴火,润其血燥,只有必要时方可酌情加入大黄、木香、槟榔。, 百拇医药(中国中医研究院 于天星)
中医治疗燥证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例如张子和说:“莫治风,莫治燥,治得火时风燥了”,这对临床治疗燥证的治疗有重要借鉴和参考价值。目前各种因燥而致的上呼吸道感染,以及消渴、偏枯、血痹证等,都有明显增多的趋势,所以临床要重视治疗燥证。
燥证既有表里之分,更有温凉之别。外燥证多系外感所致,内燥证多为虚证,阴亏失润、肌肤干燥,或阴液不足、筋脉失养等,法宜甘寒,养其阴而润其燥。多见于便结、胃肠功能低下,还见于中风后遗症、血枯经闭、糖尿病以及诸多慢性顽固性皮肤病等。临床上有许多内伤病证都是有内燥病机的。内燥有时又与阴虚证相混,所以应当细心观察。朱丹溪说:“肥人气虚生寒,寒生湿,湿生痰;瘦人血虚生热,热生火,火生燥”。所以,肥人多寒湿,瘦人多热燥。
我治疗内燥的经验,大致可归纳为如下六条:
一、慢性咽炎:表现有舌红少苔,咽喉不利,脉细数,用麦门冬汤去人参,加元参、玉竹、生地、桔梗,用少许半夏利咽,取辛通之意,方中不用苦寒之品。
二、糖尿病:对于已用降糖药物,又无明显“三消”症状,表现有口舌干燥、乏力、肌肤搔痒、皮肤脱屑较多,或有便结不畅者,视为血虚津枯内燥证来治疗,用活血润燥生津汤加何首乌、鸡血藤、麻仁。
三、慢性、顽固性皮损诸症:当病人无湿热内结症状时,只表现有血虚外燥的特点,如皮肤粗糙、脱屑,或有燥痒,或有大便不畅,以滋阴养荣法,以四物汤为基础方,加防风、秦艽、白芍。白芍也有通便之功,用量宜在20~30g,更可配用夜交藤,也有润养通便之功。
四、血枯经闭:内有血虚烦热之象,见舌红无苔,月经量少,或闭经数月不至,脉细涩无力者,宜用二至丸、四物汤为基础方,加牛膝、泽兰、卷柏、益母草。香附偏温,血枯津少经闭者不宜用。
五、中风后遗症:尤其是脑血栓形成半身不遂者,很多人不看证,便一概用补阳还五汤,以为可以通用,其实这是不妥当的。这些病人中相当一部分人舌红、脉细、烦热、肌肉萎缩,皮肤干裂失润,大便秘结,一派阴虚内燥之象。我常用生地、何首乌、牛膝、杜仲配芍药甘草汤来调理。
六、老年人便秘者,多有内燥之象,当用皂角、防风、麻仁、秦艽、桃仁、白芍、生地等。泄其阴火,润其血燥,只有必要时方可酌情加入大黄、木香、槟榔。, 百拇医药(中国中医研究院 于天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