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常识 > 中医基础 > 临床禁忌
编号:10320346
中医临床禁忌系列讲座:湿阻
http://www.100md.com 2003年12月4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058期
     湿阻是指湿邪阻滞中焦,运化功能减弱,以脘腹闷满、肢体困重、纳食呆滞、口淡无味、舌苔粘腻等为主要症状的外感疾病。多发于江南、沿海一带的梅雨季节。以芳香化湿、健脾燥湿为主要治法。主要涉及西医学中的胃肠道功能紊乱。

    诊断注意事项

    1.注意本病的特征

    本病起病缓慢,迁延难愈,不易速去。临床特征为湿滞重浊,突出表现为重、闷、呆、腻、濡,具体表现在重为肢体困重,闷为脘腹痞闷,呆指纳食乏味呆滞,腻系舌苔厚腻,濡为脉濡。湿阻之证表现多样,病程缠绵,诊断时应全面观察,切忌片面、简单。

    2.注意发病季节和地理环境

    我国长江流域,沿海一带,每到夏令梅雨季节,雨量集中而且较大,持续时间长,空气湿度增大,这段时间若久居湿地,或涉水作业,即可感湿为病。如不分季节的变化和地理环境的差异,而片面理解湿阻,容易造成误诊误治。
, 百拇医药
    3.注意区分内伤、外感

    湿阻发病主要在于湿邪阻滞中焦,升降失常。就外感而言,湿邪入侵人体的途径是从体表、肌肤而入;就内伤而论,则因脾胃功能失职,运化失常而生。外湿为六淫之一,内湿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内湿与外湿在发病过程中常相互影响。外湿发病多伤脾胃,脾失健运,湿从内生;而脾失健运,又容易招致外湿的侵袭。如将内伤与外感相混,则易影响到治疗。若将外湿当内湿而施以健脾利湿之法,则易引起外邪留滞,闭门留寇;若将内湿当外湿而施以发表之法则犯虚虚之弊。

    4.注意从化趋势

    湿邪有从寒化与从热化之别。在脾胃功能受损之时,湿邪从化主要与人的体质、阴阳偏盛以及脏腑功能状态、治疗失当有关。湿从寒化多易损伤脾阳;湿从热化,多易损伤胃阴。但湿为阴邪,性粘滞重浊,湿胜则阳微,湿从寒化乃是湿邪致病的主要发展趋势,故在临床上,寒化者多于热化,应区分寒化与热化。
, 百拇医药
    5.注意与湿温病相鉴别

    湿温病属温病范畴,为外感热病之一,多发于长夏季节,感受暑湿、湿热之邪,邪留恋于气分,进而传变营血,病势缠绵而病程长,变证较多而病情较重,临床表现为发热稽留不退,身重而痛,胸脘痞闷等。湿阻为湿邪阻滞中焦,一般很少传变、变证不多,病情较轻,症状以脾胃功能障碍为主,表现为脘腹痞满,纳少纳呆,头身重,不发热,舌苔腻,脉濡等。

    6.注意寒热辨证

    湿阻临床辨证当分清寒热,即寒湿证与湿热证,两者都表现为脘闷、身重、纳呆、苔腻、脉濡,但寒湿证身重而恶寒,脘腹痞闷,喜揉按,口中淡而无味,或有甜味、便溏、舌苔白腻、脉濡缓;湿热证身重而有热,脘痞似痛,不喜揉按,口苦而粘腻,尿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疗处方禁忌

, http://www.100md.com     1.忌轻重、主次不分

    本病治法分为祛湿和运脾两个环节,而立法处方,应根据湿邪困阻与脾虚不健的主次,寒化与热化之偏胜,权衡轻重。化湿、燥湿、利湿是本病的重要治法。《证治汇补》中记载:“治湿不宜热,不宜寒,风胜湿、燥胜湿、淡渗湿,三者尽之。”故常用风药、燥药、利湿药,还应依据寒、热之不同,临床加以区别应用。寒湿易伤脾阳,故应取苦辛温药,温助脾阳;湿热伤阴分,以苦辛寒药,清化湿热而不伤阴。同时,不论是寒证还是热证,均应加淡渗利湿之品。

    2.忌用滋腻之品

    治疗本证,用药宜轻疏灵动,既可使湿邪透达,也可使脾运得以健旺。用滋腻峻补之品,既不利祛除湿邪,也有碍胃滞脾之嫌。运脾、健脾、醒脾之法的应用当分清矛盾的主次,以脾虚湿盛为主者,治以健脾,佐以化湿;以湿阻为重者,则当祛湿,兼以运脾。

    3.湿困脾胃之湿阻忌用碍胃伤脾之药
, 百拇医药
    湿阻之湿困脾胃证表现为肢体困乏而重,头重如裹,胸闷腹胀,纳食不香,口粘淡而无味,便溏,或有形寒,舌苔白腻,脉濡滑。治宜芳香化湿,药用藿香正气散。此型最忌应用伤脾碍胃之品,如用此药则更伤脾胃,运化之力更弱,湿邪留恋更甚,应该加佩兰以芳香化浊,加山楂、神曲、鸡内金以消食化滞。

    4.湿热中阻之湿阻忌用增湿助热之药

    湿阻之湿热中阻证表现为四肢困重,脘痞闷似痛,口苦而粘腻,渴不欲饮,纳呆,尿黄短,大便不爽,或有发热,汗出而热不退,舌苔黄腻,脉濡数,治以清热化湿,药用王氏连朴饮。此型最忌助热和增湿之品,应加滑石、鲜荷叶、薏苡仁以清利渗湿;也可吞服甘露消毒丹,以清热利湿,芳香化浊。

    5.脾虚湿滞之湿阻最忌伤脾助湿之药

    湿阻之脾虚湿滞证表现为四肢困乏,脘腹痞闷,喜揉按,大便溏薄,神疲乏力,厌食油腻,舌苔腻或舌质淡胖,脉濡缓。治以健脾化湿,药用香砂六君子汤。此型最忌伤脾之药,苦寒攻伐之品、滋腻滞脾之药、纯补之剂均易伤脾损胃而有助湿之弊。可加葛根、藿香、佩兰升清化湿;也可加黄芪、扁豆、薏苡仁以利湿消肿。
, 百拇医药
    医嘱禁忌

    1.忌急功近利

    本病初起湿困脾胃,正气未伤,若处理得当,治疗及时,湿邪祛除,脾胃功能易于恢复;若处理不当,失去最佳治疗时机,则湿邪化热,湿热交阻,此时治疗多难以速效,须守方调治,以求痊愈;若迁延失治,或误治,脾气虚弱,湿邪留恋,伏于体内,而致病势缠绵,稍感外湿或饮食不当,即可发作或加重。

    2.忌涉湿贪凉

    夏令梅雨之时是本病的高发季节,若疏于保健,或嗜食肥甘、寒凉之品而伤脾胃,或涉水淋雨过度而受外湿,或久卧潮湿之地伤及脾阳,均可引发湿阻或使湿阻患者旧病复发。, http://www.100md.com(张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