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黄的研究概况
摘 要 综述了竹黄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理和临床应用等研究,为全面评价竹黄的药用价值提供依据。
关键词 竹黄 竹红菌素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
竹黄Shiraia bambusicola Henn.又名竹花、赤团子、竹赤团子等〔1〕,为肉座菌科真菌竹黄的子座。生于竹杆上,分布于四川、安徽、江苏、浙江和福建等地。民间用于治疗中风、小儿惊风、胃气痛〔2〕、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和气管炎等症。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竹黄的药用价值比较重视,并进行了初步研究,从中分出10余种化学成分,已经鉴定的除常见的化合物如甘露醇、硬脂酸等外,还有菲蒽类衍生物,如竹红菌甲素、乙素和丙素等。这类新型的光敏性物质,经药理实验和临床应用,显示了较强的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
为全面评价竹黄的药用价值,笔者就竹黄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等方面作一简要综述。
, http://www.100md.com
1 化学成分
竹黄中含有多种单体化合物,从福建仙游县出产的竹黄中,经醇提、硅胶柱层析分离,得到10种结晶,已鉴定了其中4种,分别为甘露醇、硬脂酸、竹红菌甲素(hypocrelline A, HA)、竹红菌乙素(HB)〔3,4〕和丙素〔5〕,还得到了头孢素和硬脂酸乙酯〔6〕。
2 药理学研究
2.1 镇痛作用:采用热板法和扭体法对小鼠进行镇痛试验,热板法中,给药组ig HB 100 mg/kg,对照组ig 消炎痛10 mg/kg,结果HB和消炎痛都有显著的提高小鼠热板法痛阈的作用(P<0.01),且HB提高痛阈的作用强度明显优于消炎痛组。扭体法中,给药组ig HB 100 mg/kg,对照组ig杜冷丁10 mg/kg。给药0.5 h后,每只小鼠均腹腔注射0.7%醋酸溶液0.2 mL,记录观察12 min内的扭体次数。结果HB和杜冷丁均有极显著的减少小鼠扭体次数的作用[7]。上述试验表明HB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 百拇医药
2.2 抗炎作用:采用大鼠足跖肿胀法和小鼠鼠耳肿胀法进行抗炎试验。大鼠足跖肿胀法,给药组ig HB 200 mg/kg,对照组ig水杨酸钠80 mg/kg,于给药1 h后在大鼠左足跖处皮下注射新鲜的10%蛋清液0.1 mL致炎,结果HB能显著地减轻大鼠足跖肿胀程度(P<0.01)。小鼠鼠耳肿胀法中,给药组ig HB 100 mg/kg,对照组ig水杨酸钠200 mg/kg,给药后1 h于小鼠左耳处滴2滴二甲苯致炎,15 min后将小鼠处死,剪下每只小鼠的左右耳,用打孔机分别在同一部位打下两耳圆片,称重,结果HB组小鼠鼠耳肿胀程度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上述试验表明HB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镇痛抗炎试验表明HB是竹黄中镇痛、抗炎的主要有效成分,为临床用于治疗胃气痛、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及坐骨神经痛等症提供了药理基础〔8〕,也是民间用于治疗这些疾病有较好疗效的原因所在。
2.3 抗菌作用:用纸片法对竹红菌中的HA进行了抑菌试验〔9〕。结果证明HA对革兰氏阳性菌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因为HA为一种光动力学物质,所以,试验中必须有氧分子参加。(艹)/(北)醌类化合物有很强的抗菌活性,在光照下可以抑制某些微生物的生长,或作为植物素抑制某些菌类的代谢,其作用机制与细胞类脂过氧化有关〔10~12〕。用纸片法研究了HA的光敏活性,结果表明:HA对枯草杆菌显示光敏抑菌活性,抑菌作用的光谱较宽,可为多种光源所激活,其光敏活性与氧密切相关。HA在不同波长下的光敏抑菌活性:波长420~510 nm时,抑菌强度为2.0 mm;波长560 nm时,抑菌强度为1.9 mm;波长600~650 nm时,抑菌强度为2.3 mm。不同光源对光敏抑菌活性也有区别。
, http://www.100md.com
2.4 抗肿瘤作用:类衍生物对生物体的光敏作用可引起细胞功能的改变、酶失活以及细胞死亡等。研究HA在光照下对红细胞膜的光敏作用,发现该类化合物类似原卟啉的光敏化作用,能引起膜蛋白巯基含量减少、膜蛋白酶某些氨基酸残基含量下降、膜蛋白光聚集而形成交联、膜类脂过氧化等一系列光损伤变化〔13,14〕。其机制可能是竹黄细菌色素在光的激发下与氧结合,在组织中发生剧烈的氧化而产生氧自由基(O2÷),对细胞膜产生光损伤,从而影响细胞的活动与功能,直到死亡,故细胞膜是HA光敏作用的一个靶部位〔15〕。氧自由基是一类十分活泼的中间代谢产物,目前认为氧自由基是破坏肿瘤细胞的机制之一〔16〕。实验证明,HA对培养的人癌细胞和小鼠移植性实体肿瘤有显著的光动力治疗作用〔17〕。在HA对肿瘤细胞光动力作用和体内代谢的研究中,认为HA合并照光,可使肝癌细胞DNA断链,DNA修复缓慢;对HeLa细胞有明显的杀伤作用〔18〕。HA以25 μg/mL浓度时,合并照光10 min,光照强度105 mW/cm2,明显抑制肝癌细胞线粒体ATP酶和微粒体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线粒体和微粒体膜蛋白巯基含量显著减少〔19〕。笔者〔20〕对HB进行了小鼠肝癌H22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小鼠ig HB 150 mg/kg,连续7 d,在光照下对鼠移植瘤株H22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瘤率为34.0%~41.6%。
, 百拇医药
2.5 毒副作用:小鼠ig HB 的 LD50为753.4 mg/kg,说明该化合物毒性较小。注射后小鼠2~3 min内呈现静伏现象,活动减少,最后因呼吸衰竭而死亡。临床治疗中尚未发现有毒副作用。关于该化合物的长期毒性,作者正在研究中。
3 临床应用
我国首次报道的临床应用是从竹红菌Hypocrella bambusae中提取分离的HA,将其制成药膏,在光照下治疗妇女外阴白色病变和肥厚性瘢痕62例〔21,22〕,有效率分别为97.12%和98.4%。将HA、HB混合物制成喷雾剂局部喷雾治疗烧伤35例,治愈33例,总有效率为94.3%。对浅Ⅱ°烧伤创面早期应用该喷雾剂具有成膜性快、透气性好、创面愈合快的优点,平均住院天数仅为15.1 d。用药后水肿反应轻,消退快,渗出减少,外周无红肿和炎症反应,成痂后对创面呈现较好的保护作用。将HA、HB混合物配制成10%的植物油制剂,采用外涂药物结合光照法治疗外阴白色病变124例,有效率为100%。
, 百拇医药
苝醌类化合物作为一类新型光敏药物,在临床上治疗烧伤、皮肤病以及癌症等,已经显示出它的药用价值,继续深入地研究,如进行结构改造,增强其药理效应,将对该药的开发显示广阔的前景。
作者单位:王景祥 济南军区总医院(济南 250031)
参 考 文 献
1 刘 波.中国药用真菌.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78:14
2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902
3 王景祥,等.中草药,1990,21(7):4
4 Zhenjun D, et al. Photochem Photobiol,1990,52(3):609
, http://www.100md.com
5 Kishi T, et al. Planta Med, 1991,57(4):376
6 胡 晓,等.华西药学杂志,1992,(1):1
7 朱丽青,等.中草药,1990,21(1):22
8 熊大邃,等.中国药理通讯,1986,3(4):5
9 万象义,等.科学通报,1980,(24):1149
10 松枝澄,等.药学杂志(日),1979,99:20
11 松枝澄,等.药学杂志(日),1980,100:900
12 Merlinil, et al. Stud Org Chem,1984,17:121
, http://www.100md.com
13 程尤生,等.实验生物学报,1985,18(1):89
14 程尤生,等.实验生物学报,1987,20(3):373
15 傅乃武,等.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1990,4(1):529
16 Marx J L. Science,1987,235(4788):529
17 傅乃武,等.中华肿瘤杂志,1988,10(1):80
18 傅乃武,等.癌症,1989,8(6):450
19 傅乃武,等.中国药理学报,1989,10(4):371
20 王景祥,等.中国药理学通报,1997,13(2):188
21 于兰馥,等.中华妇科杂志,1984,19(1):29
22 梁睿媛,等.中华皮肤科杂志,1982,15(2):87, 百拇医药
关键词 竹黄 竹红菌素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
竹黄Shiraia bambusicola Henn.又名竹花、赤团子、竹赤团子等〔1〕,为肉座菌科真菌竹黄的子座。生于竹杆上,分布于四川、安徽、江苏、浙江和福建等地。民间用于治疗中风、小儿惊风、胃气痛〔2〕、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和气管炎等症。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竹黄的药用价值比较重视,并进行了初步研究,从中分出10余种化学成分,已经鉴定的除常见的化合物如甘露醇、硬脂酸等外,还有菲蒽类衍生物,如竹红菌甲素、乙素和丙素等。这类新型的光敏性物质,经药理实验和临床应用,显示了较强的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
为全面评价竹黄的药用价值,笔者就竹黄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等方面作一简要综述。
, http://www.100md.com
1 化学成分
竹黄中含有多种单体化合物,从福建仙游县出产的竹黄中,经醇提、硅胶柱层析分离,得到10种结晶,已鉴定了其中4种,分别为甘露醇、硬脂酸、竹红菌甲素(hypocrelline A, HA)、竹红菌乙素(HB)〔3,4〕和丙素〔5〕,还得到了头孢素和硬脂酸乙酯〔6〕。
2 药理学研究
2.1 镇痛作用:采用热板法和扭体法对小鼠进行镇痛试验,热板法中,给药组ig HB 100 mg/kg,对照组ig 消炎痛10 mg/kg,结果HB和消炎痛都有显著的提高小鼠热板法痛阈的作用(P<0.01),且HB提高痛阈的作用强度明显优于消炎痛组。扭体法中,给药组ig HB 100 mg/kg,对照组ig杜冷丁10 mg/kg。给药0.5 h后,每只小鼠均腹腔注射0.7%醋酸溶液0.2 mL,记录观察12 min内的扭体次数。结果HB和杜冷丁均有极显著的减少小鼠扭体次数的作用[7]。上述试验表明HB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 百拇医药
2.2 抗炎作用:采用大鼠足跖肿胀法和小鼠鼠耳肿胀法进行抗炎试验。大鼠足跖肿胀法,给药组ig HB 200 mg/kg,对照组ig水杨酸钠80 mg/kg,于给药1 h后在大鼠左足跖处皮下注射新鲜的10%蛋清液0.1 mL致炎,结果HB能显著地减轻大鼠足跖肿胀程度(P<0.01)。小鼠鼠耳肿胀法中,给药组ig HB 100 mg/kg,对照组ig水杨酸钠200 mg/kg,给药后1 h于小鼠左耳处滴2滴二甲苯致炎,15 min后将小鼠处死,剪下每只小鼠的左右耳,用打孔机分别在同一部位打下两耳圆片,称重,结果HB组小鼠鼠耳肿胀程度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上述试验表明HB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镇痛抗炎试验表明HB是竹黄中镇痛、抗炎的主要有效成分,为临床用于治疗胃气痛、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及坐骨神经痛等症提供了药理基础〔8〕,也是民间用于治疗这些疾病有较好疗效的原因所在。
2.3 抗菌作用:用纸片法对竹红菌中的HA进行了抑菌试验〔9〕。结果证明HA对革兰氏阳性菌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因为HA为一种光动力学物质,所以,试验中必须有氧分子参加。(艹)/(北)醌类化合物有很强的抗菌活性,在光照下可以抑制某些微生物的生长,或作为植物素抑制某些菌类的代谢,其作用机制与细胞类脂过氧化有关〔10~12〕。用纸片法研究了HA的光敏活性,结果表明:HA对枯草杆菌显示光敏抑菌活性,抑菌作用的光谱较宽,可为多种光源所激活,其光敏活性与氧密切相关。HA在不同波长下的光敏抑菌活性:波长420~510 nm时,抑菌强度为2.0 mm;波长560 nm时,抑菌强度为1.9 mm;波长600~650 nm时,抑菌强度为2.3 mm。不同光源对光敏抑菌活性也有区别。
, http://www.100md.com
2.4 抗肿瘤作用:类衍生物对生物体的光敏作用可引起细胞功能的改变、酶失活以及细胞死亡等。研究HA在光照下对红细胞膜的光敏作用,发现该类化合物类似原卟啉的光敏化作用,能引起膜蛋白巯基含量减少、膜蛋白酶某些氨基酸残基含量下降、膜蛋白光聚集而形成交联、膜类脂过氧化等一系列光损伤变化〔13,14〕。其机制可能是竹黄细菌色素在光的激发下与氧结合,在组织中发生剧烈的氧化而产生氧自由基(O2÷),对细胞膜产生光损伤,从而影响细胞的活动与功能,直到死亡,故细胞膜是HA光敏作用的一个靶部位〔15〕。氧自由基是一类十分活泼的中间代谢产物,目前认为氧自由基是破坏肿瘤细胞的机制之一〔16〕。实验证明,HA对培养的人癌细胞和小鼠移植性实体肿瘤有显著的光动力治疗作用〔17〕。在HA对肿瘤细胞光动力作用和体内代谢的研究中,认为HA合并照光,可使肝癌细胞DNA断链,DNA修复缓慢;对HeLa细胞有明显的杀伤作用〔18〕。HA以25 μg/mL浓度时,合并照光10 min,光照强度105 mW/cm2,明显抑制肝癌细胞线粒体ATP酶和微粒体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线粒体和微粒体膜蛋白巯基含量显著减少〔19〕。笔者〔20〕对HB进行了小鼠肝癌H22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小鼠ig HB 150 mg/kg,连续7 d,在光照下对鼠移植瘤株H22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瘤率为34.0%~41.6%。
, 百拇医药
2.5 毒副作用:小鼠ig HB 的 LD50为753.4 mg/kg,说明该化合物毒性较小。注射后小鼠2~3 min内呈现静伏现象,活动减少,最后因呼吸衰竭而死亡。临床治疗中尚未发现有毒副作用。关于该化合物的长期毒性,作者正在研究中。
3 临床应用
我国首次报道的临床应用是从竹红菌Hypocrella bambusae中提取分离的HA,将其制成药膏,在光照下治疗妇女外阴白色病变和肥厚性瘢痕62例〔21,22〕,有效率分别为97.12%和98.4%。将HA、HB混合物制成喷雾剂局部喷雾治疗烧伤35例,治愈33例,总有效率为94.3%。对浅Ⅱ°烧伤创面早期应用该喷雾剂具有成膜性快、透气性好、创面愈合快的优点,平均住院天数仅为15.1 d。用药后水肿反应轻,消退快,渗出减少,外周无红肿和炎症反应,成痂后对创面呈现较好的保护作用。将HA、HB混合物配制成10%的植物油制剂,采用外涂药物结合光照法治疗外阴白色病变124例,有效率为100%。
, 百拇医药
苝醌类化合物作为一类新型光敏药物,在临床上治疗烧伤、皮肤病以及癌症等,已经显示出它的药用价值,继续深入地研究,如进行结构改造,增强其药理效应,将对该药的开发显示广阔的前景。
作者单位:王景祥 济南军区总医院(济南 250031)
参 考 文 献
1 刘 波.中国药用真菌.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78:14
2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902
3 王景祥,等.中草药,1990,21(7):4
4 Zhenjun D, et al. Photochem Photobiol,1990,52(3):609
, http://www.100md.com
5 Kishi T, et al. Planta Med, 1991,57(4):376
6 胡 晓,等.华西药学杂志,1992,(1):1
7 朱丽青,等.中草药,1990,21(1):22
8 熊大邃,等.中国药理通讯,1986,3(4):5
9 万象义,等.科学通报,1980,(24):1149
10 松枝澄,等.药学杂志(日),1979,99:20
11 松枝澄,等.药学杂志(日),1980,100:900
12 Merlinil, et al. Stud Org Chem,1984,17:121
, http://www.100md.com
13 程尤生,等.实验生物学报,1985,18(1):89
14 程尤生,等.实验生物学报,1987,20(3):373
15 傅乃武,等.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1990,4(1):529
16 Marx J L. Science,1987,235(4788):529
17 傅乃武,等.中华肿瘤杂志,1988,10(1):80
18 傅乃武,等.癌症,1989,8(6):450
19 傅乃武,等.中国药理学报,1989,10(4):371
20 王景祥,等.中国药理学通报,1997,13(2):188
21 于兰馥,等.中华妇科杂志,1984,19(1):29
22 梁睿媛,等.中华皮肤科杂志,1982,15(2):87,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