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神经内科 > 脑血管病 > 中风(脑卒中) > 信息
编号:10413464
中风后抑郁
http://www.100md.com 2003年12月10日 www.chinaneuro.com
     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中风后的并发症严重影响中风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及生命。既往人们很重视一些可见的早期的躯体的并发症,如感染、发热等。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越注意中风后情感变化对中风患者的影响,其中最受人们关注的就是中风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

    中风后抑郁的概念:中风后抑郁是发生在中风患者中的抑郁障碍,国外学者曾用“中风后情感障碍”来描述,80年代初才引用了中风后抑郁这一概念。美国的DSM(Diagnostic and Stat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把中风后抑郁定义为器质性心境障碍中的抑郁型,或者称为由于中风导致的以抑郁为特征或者伴有重症抑郁样表现的心境障碍。

    中风后抑郁的发病机理尚不清楚,可能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脑部本身的病变,患者遭受的生活事应激等
, 百拇医药
    中风后抑郁的发病率:中风后抑郁的发病率各家报道差异很大,从10-64%不等。中风后抑郁可以发生在中风后的数小时到数天,高峰时间发生时间是在中风后的3-6月,可持续到中风后的1-3年。中风后几天出现的抑郁通常可以自动的恢复,相反,中风后7周或以后起病的患者,很少有自动恢复的。以下是一些作者的中风后抑郁的发病率的观察。

    患者所在地 作者 例数 诊断工具 中风后时间 发病率

    社区 House 89 DSM,PSE 1M 20%

    社区 Burvill 294 DSM,PAS 4M 23%

    医院 Downhill 309 SADI 11.2D 33%

    医院 Ramasubbu 626 CES-D 7-10D 28%
, 百拇医药
    医院 Addersen 209 HAM-D 1M 21%

    医院 Kauhanen 101 DSM 3M 53%

    医院 Herrmann 136 MADRS,SDS 1Y 43%

    [中风后抑郁的临床表现]

    中风后抑郁的临床与普通抑郁的临床表现是相同的,只是这种抑郁发生在特殊的人群。中风后抑郁的主要临床表现有:

    1.中风的临床表现。要注意的是有部分无症状性中风的患者;

    2.核心的症状表现为心境低落;

    3.外在的表现有兴趣下降,甚至对于自己疾病的治疗都不感性趣,常常不配合治疗,甚至拒绝治疗。此外患者有“三无”(无助、无望及无意义感)“三低”(表现为行为减少,整日窝床;言语减少,很少有主动的言语,即使问患者的话,患者也常常用极为简单及音调极低的回答医生;思维缓慢,患者主述脑子乱糟糟的,象一团糨糊,有时思维粘稠在某一问题上不能摆脱)及“三自”(表现为自责、自罪甚至自杀)的表现;
, http://www.100md.com
    4.其他表现:很多患者有很多躯体症状,主述周身不适,有的患者表现为严重的睡眠障碍,有的可以有食欲及性欲的改变。值得注意的是患者的躯体不适常常掩盖了患者的核心的症状,患者常常解释心境低落由于躯体的不适的原因。以躯体不适的患者可能会纠缠医生,抱怨医生的治疗等。

    [中风后抑郁的诊断]

    中风后抑郁的诊断:⑴患者有中风的病史及中风后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⑵有抑郁的临床表现,而且抑郁的出现和中风的发生有明显的关系,通常在中风后数天就可以出现。⑶抑郁的症状是非短暂的,通常要持续2周以上;⑷抑郁的出现影响了患者的社会功能,尤其影响了患者积极参与神经功能的恢复;⑸ 要除外其他原因导致的抑郁,如兴奋药物过量、催眠镇静药物、或抗焦虑药物的戒断反应。

    中风后抑郁的诊断,根据临床表现比较容易得出。但是中风后抑郁的也有很多挑战性的问题。中风后抑郁是发生在一个特殊的人群,患者有失语、病觉缺失、认知功能障碍,同时神经系统的症状及非特异性的应激也可以造成患者诊断的偏倚。为此,为了减少以上的偏倚,有的作者发展了一些新的量表。如对于失语的患者,Sutcliffe发展了中风失语抑郁量表(The stroke aphasic depression scale)。以后又有了以下一些量表用于中风后抑郁的诊断,如SADBD(Structured Assessment of Depression in Brain Damaged Individuals),SADQ(Stroke Aphasia Depression Questionnaire,中风后失语抑郁问卷),PDRS(Post-stroke Depression Rating Scale,中风后抑郁量表)及NBAP(Neuropsychology Behaviour and Affect Profile)等。1993年美国纽约Mount Sinai医学中心提出的中风后抑郁的多模式方法诊断(Multimodel Approach to Diagnosis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MMADD),有研究表明该诊断模式对中风后抑郁的诊断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效度及信度均较好。
, 百拇医药
    [中风后抑郁的治疗]

    中风后抑郁的治疗:中风后抑郁的发病机理不清楚,所以中风后的治疗目前是一个综合性的治疗。这其中包括神经功能积极的康复治疗、抗抑郁药物的治疗及心理治疗等。

    1.原发病的治疗:积极治疗中风及中风所导致的残疾;

    2.抗抑郁药物治疗:抗抑郁药物治疗是目前中风后抑郁治疗的主要手段。近年来,有两个随机、双盲的对照研究表明,中风后抑郁对抗抑郁剂的反应是良好的。抗抑郁剂治疗的有效率为72%(其中去甲替林组为63%,氟西汀组为79%)。目前临床常用的抗抑郁药主要有以下几类:三环类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选择性5-羟色氨再摄取抑制剂、5-羟色氨-去甲肾上腺再摄取抑制剂。临床研究较多的是三环类药及5-羟色氨再摄取抑制剂。从目前的报道来看,这两类药物治疗中风后抑郁的疗效没有明显的差别,但是5-羟色氨再摄取抑制剂在治疗中风后抑郁中的耐受性、安全性明显的优于三环类。
, 百拇医药
    ⑴三环类药物(TCA):各种三环类类药物的半衰期:多虑平:6-8小时,阿米替林:9-25小时,氯丙米嗪:19-37小时,普多替林的半衰期最长:80小时。药物在体内达到稳态的时间大约是药物的5个半衰期。TCA类药物的治疗中风后抑郁的总体有效率大约为70%左右。TCA类药物的常见副反应:抗胆碱能反应:口干、视物模糊、尿潴留、便秘、记忆减退及意识模糊。这些副反应通常在出现后几天才能耐受;神经系统副反应:记忆力减退、震颤、浑浊状态、镇静作用、惊厥、肌阵挛、睡眠障碍、噩梦及锥体外系反应等;心血管的副反应:包括传导障碍及收缩障碍等;性功能障碍:勃起障碍、射精延迟或不能;食欲和体重增加;胃肠和肝脏的影响:恶心、呕吐的总体发生率为5.4%。氯丙米嗪:10.3%,阿米替林:7.1%,米安色林:3.0%,多虑平:1.3%皮肤的副反应:总体发生率为2-4%。常见的有皮疹、荨麻疹,多形性红斑少见;内分泌的副反应:泌乳和继发性闭经;血液系统:可以出现白细胞减少、粒系缺乏、再生障碍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等,各药的总体反应氯丙米嗪:0.0 %,阿米替林:3.1 %,米安色林:15.8 %,多虑平:3.9 %。三环类各类药物的总体副反应:氯丙米嗪:6.9 %,阿米替林:5.4 %,米安色林:10.5 %,多虑平:1.9 %。常用的剂量为75mg~200mg/日。由于三环类的副作用,尤其在老年人的的心脏的副作用,限制了其在中风后抑郁的治疗应用。目前更多的采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 http://www.100md.com
    ⑵5-羟色氨再摄取抑制剂:现用的药有“五朵金花”:西太普兰(半衰期T1/2:33h)、氟西汀(半衰期T1/2:48-96h)、氟伏草胺(半衰期T1/2:22h)、帕罗西汀(半衰期T1/2:21h)及舍曲林(半衰期T1/2:26h)。5-羟色氨再摄取抑制剂的常见副反应:最常见的副反应为恶心,通常为一过性,并且与药物的剂量有关。发生率氟伏草胺最高:36%。其它消化道副反应还有食欲减退。中枢神经系统副反应:紧张不安、急性焦虑和激越。早期不安有表现为思维奔逸、失眠、头痛和震颤。性功能障碍。心血管副反应:可以轻度减慢心率。抗胆碱能作用:极小。各类药物的特点:①西太普兰:最强的5-羟色氨再摄取选择性抑制剂。达到血浆峰只需2-4小时,对肝药代谢酶影响最小。20-40 mg/日;②氟西汀:半衰期最长,出现撤药的副反应较少,20-60 mg/日;③氟伏草胺:副反应发生率较高,常见的副反应有恶心、呕吐、激越、失眠和困倦。夜间给药可以减少副反应。100-200mg/日;④帕罗西汀:常见的副反应有恶心、激越、焦虑及震颤(结构中含有比陪利定)。对肝药代谢酶抑制作用最强。通常剂量为20 mg/日,推荐最大剂量50 mg/日。⑤舍曲林:最强的5-羟色氨再摄取抑制剂,选择性仅次于西太普兰。副反应的发生率同氟西汀,常用剂量为50 mg/日。
, 百拇医药
    3.除了抗抑郁药物治疗以外,有的作者用精神兴奋性药物(哌醋甲酯)治疗中风后抑郁,结果几个报道均未发现明显的疗效。

    4.电惊厥治疗(ECT):有研究表明电惊厥治疗中风后抑郁似乎比药物治疗有更好的的疗效。但是该结果需要进一步严格设计的临床研究来证实。

    5.针灸治疗:国内有人报道针灸对中风后抑郁,针刺组:取穴:治抑郁穴方:风府、百会、风池、大椎、上印堂。针刺每周三次,前四穴常规针刺方法,得气即止,不留针;上印堂向下斜刺入骨膜,要求得到重压样针感,留针30分钟。结果发现疗效与三环类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

    [中风后抑郁治疗的注意事项]

    1.所有的抗抑郁药物都有副作用,病人应了解药物的常见副作用。

    2.所有的抗抑郁药物要1-3周才会有改善情绪和其它症状的效果,达到最佳疗效通常需要2月或更多的时间
, 百拇医药
    3.治疗的过程中常常有短暂的情绪不稳,是属于抗抑郁药物治疗过程中的常见的现象

    4.抗抑郁药物的副反应通常出现在服药的前数日,很快会消失。如果副反应持续存在,要注意减小剂量或更换药物

    5.避免过早、随意的停药

    [预后]

    中风后抑郁经积极的抗抑郁治疗可以很好改善抑郁,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减少患者的残障。重要的医务工作者要重视中风后抑郁。

    (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陈康宁)

    参考文献:

    1. Whyte EM,Mulsant BH.Post stroke depression:Epidemilolgy,pathophysiology,and biological treatment.Biol Psychiat.2002,52:253-264
, http://www.100md.com
    2. Aben I,Verhey F,Honig A,et al.Research into the specificity of depression fater stroke:A review on an unresolved issue.Prog Neuro-psychophamacol & Biol Psychiat.2001,25:671-689

    3. Spencer K,Tompkins C,Schulz R.Assessment of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brain pathology:The case of stroke.Psychol Bull.1997,122(2):132-135

    4. Schramke C,Beach S,Ives D,et al.Poststroke depression and anxiety:different assessment methods result in variations in incidence and severity estimates.J Clin Exp Neuropsychol.1998,20(5):723-737
, 百拇医药
    5. Sutcliffe LM,Lincoln NB.The assessment of depression in aphasic stroke patients:Questionnaire.Clin Rehabil.1998,12:506-513

    6. 李红玲,赵庆荣。多模式方法诊断----一种新的脑中风后抑郁的评测方法。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13(6):258-260

    7. Carson A,MacHale S,Allen K,et al.Depression after stroke and lesion location:A systematic review.Lancet.2000,356:122-12

    8. Kim JS,Choi Kwon S.Poststroke depression and emotional incontinence correlation with lesion location.Neurology.2000,54(9):1805-1810
, http://www.100md.com
    9. Beblo T,Qallesch C,Herrmann M.The crucial role of frontostriatal circuits for depressive disorder in the postacute stage after stroke.NNBN.1999,12:236-246

    10. Gainotti G,Azzoni A,Marra C.Frequency,phenomenology and anatomica-clinical correlates of major post-stroke depression.Br J Psychiatry.1999,175:163-167

    11. Robinson R,Schultz S,Castillo C.Nortriptyline versus fluoxetine in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and in short-term recovery after stroke:A placebo-controlled,double-blind study.Am J Psychiatry.2000,157:351-359

    12. Wiart L,Petit H,Joseph P,et al.Fluoxeting in early postroke depression: A placebo-controlled,double-blind study.Stroke.2000,31(8):1829-1832

    13. 刘志顺,黄石,黄漫,等。针刺治疗中风后抑郁临床研究。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0(11):1038-1039

    (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陈康宁 陈胜利),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