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编号:10324440
第9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纪要
http://www.100md.com 2003年12月4日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3年第46期
     编者按今秋的上海格外美丽,来自全国的400多位血液学专家汇聚一堂,参加第9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共同探讨了血液学实验研究的进展及其对临床实践的影响。本届会议学术气氛浓郁,会议厅常常座无虚席,代表们交流热烈,研讨深入,反映出我国目前实验血液学研究生机勃勃。

    本期会议特刊特邀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唐佩弦教授为主任编委、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王健民教授为副主任编委,介绍此次大会的精粹,以飨读者。

    2003年11月6-10日,由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实验血液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全军血液病专科中心承办的第9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在上海举行,400多名代表参会。会议收到专题报告和论文摘要500余篇,分别在19个大会专题报告和10个专题会议中进行了交流,内容涉及当前国际实验血液学发展的前沿。现就大会的主要专题作简要介绍。

    干细胞工程及基因调控
, 百拇医药
    北京率先在我国进行造血干细胞分化的基因调控研究,具有国际前沿水平。军事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裴雪涛等报告了探索人造血干细胞分化调控新基因的系列研究结果,进行了维持自我更新的调控因子Humanin、胚胎发育基因转录调控因子Spindkin1以及调控造血的其他基因HOXB4和HTm4的功能研究;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刘兵等首先发现肿瘤坏死因子α家族细胞内信号传递分子SMAD5是介导中胚层干细胞向造血干细胞分化的负调控因子。医科院天津血研所赵春华等报告在胚胎多种组织中分离出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干细胞,在机体发育过程中,它们遗留在多种组织中,参与组织再生与修复。苏州大学陈子兴对造血发育分化中基因表达和调控的表观遗传学机制作了全面分析。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吴祖泽院士系统报告了基因治疗肢体动脉闭塞病、病理性瘢痕、心肌缺血和肿瘤等疾病的研究动向和技术策略,受到与会代表的欢迎。美国匹兹堡大学程涛在造血干细胞周期调控、明尼苏达大学姜跃华在骨髓来源的多能干祖细胞方面的开创性工作,也引起了与会代表的极大兴趣。

     造血干细胞移植新进展
, 百拇医药
    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陆道培院士作了第一个报告,精辟回顾总结了我国近十多年来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不全相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研究历史和进展,并指出今后发展的方向。空军总医院纪树荃报告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预处理供者的单倍体相合骨髓移植50例白血病病人,这个颇具特色的HLA不合骨髓移植方案使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明显减轻,两年白血病无复发生存率高达61.5%,突破国外文献报道的水平。中山大学孙逸仙医院黄绍良等用自体和异基因间充质干细胞(MSC)和脐带血共输注,治疗儿童急性白血病和重型地中海贫血,提高了植入率。北京陈虎、南京李建勇等也报告,MSC临床与骨髓共输注安全有效,既可以提高免疫耐受,又能促进植入。北京张毅等在国内外首次从人胎盘中分离出MSC,并证明比骨髓源MSC的功能更强。长海医院王健民、解放军307医院艾辉胜、北大人民医院黄晓军分别总结和讨论了非清髓性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及GVHD和移植物抗白血病(GVL)两种免疫效应的相关性和将二者分离的新策略。多位学者分别报告了他们在清髓或非清髓性骨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中取得的丰富经验以及有关干细胞移植的基础研究成果,引起了与会代表的热烈讨论。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正在赶上国际水平。
, 百拇医药
    血液病的免疫障碍机制及基因治疗

    免疫血液学的基础研究和新技术应用都越来越受到重视。北大一院朱平的报告指出,淋巴细胞各种克隆可以通过表面受体与特殊的抗原相互识别,初步揭示了淋巴细胞克隆间的相互关系。暨南大学血研所李扬秋报告了多年来对T细胞受体(TCR)家族的系统研究结果,并提出TCR重排和删除重排应用于临床血液病诊断和治疗的策略。北大三院克晓燕报告了B7/CD28共刺激分子诱导的一系列T细胞免疫反应。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曹雪涛专题报告了树突状细胞和热休克蛋白HSP70等基础研究的最新成果。以上的工作表明,我国当代免疫血液学家们正在本领域的国际前沿上进行创造性的研究。

    出血和血栓疾病的分子机制和新疗法

    出血和血栓的研究是我国实验血液学中的重要领域。苏州大学阮长耿院士系统介绍了对粘附分子的研究。上海瑞金医院王鸿利等报告了一系列对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遗传性凝血因子缺陷症分子发病机制的系统性研究成果以及血友病A的基因治疗研究工作。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陈方平报告了血友病和血小板无力症的分子发病机制及基因治疗。
, 百拇医药
    白血病发病的分子机制

    白血病的基础研究占全部论文的1/3以上。上海瑞金医院血研所陈赛娟作了关于核受体复合物与白血病发病的报告,对白血病发病机制提出新的理念,是一篇颇具前瞻性的高水平报告。长海医院许小平等对白血病细胞耐药和逆转研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他们成功创建了一株裸鼠高成瘤性的多药耐药的人白血病细胞系,又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发现7条与白血病原发耐药相关的基因。陈子兴等报告,过度表达RbAp46基因的U937白血病细胞,其增殖受抑制,并容易被诱导分化。广州南方医院刘晓力等在我国率先应用蛋白质组学新技术,进行了HT诱导K562白血病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引起与会者极大兴趣。武汉协和医院陈燕等提出,白血病细胞中STAT信号持续活化可能是K562和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细胞恶性增殖的机制;刘文励等认为,丁酸钠可以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细胞SKM-1停滞于G1期而导致凋亡。北大人民医院刘艳荣提出CD45-+/-为B细胞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B-ALL)的特征,可用于B-ALL化疗后的微小残留病检测。天津血研所薄丽津等报告Inv16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AML)的临床及分子遗传学研究。上海长征医院侯健报告了多发性骨髓瘤临床和基础的研究进展。

    会议还报告了分子生物学新技术的应用,除了基因芯片和蛋白质组学技术外,上海复旦大学陈波斌、上海血液中心陆华中等以及苏州大学傅建新等已开始将小干扰性RNA技术应用于实验血液学研究。

    总之,本次会议反映了我国实验血液学发展的主流和方向,说明我国血液学工作者正在多个领域进行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成绩喜人。, 百拇医药(第9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秘书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