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医理纵横
编号:10325095
《伤寒杂病论》再溯源(下)
http://www.100md.com 2003年12月22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068期
     三、《伤寒杂病论》的六经来自八纲

    因成无己以《内经》注《伤寒》,故后世多宗其说,其原因也系《伤寒杂病论序》撰用《素问》等句。今已知此非仲景所写,撰用《素问》已属无据,实际判断其理论是否来自《内经》,还要看全书的主要内容。

    从其内容看,六经的概念即是八纲。《伤寒论》属经方体系,经方的理论主要用八纲辨证。《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记载:“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结,反之于平”。是说经方理论的形成,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从常见病反映出的症状不同,用不同的药物治疗,以药物的寒热温凉不同,来治疗人体不同部位的寒热虚实证候,使人体达到阴阳平衡,这便是八纲理论。汉代的《汤液经法》反映出了八纲辨证理论和方证经验,而《伤寒杂病论》也有相同的反映,不同的是增加(上升)了“六经”辨证理论,而这一理论是由八纲辨证衍生而成。分析《伤寒论》的六经实质,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之三阳,太阴、少阴、厥阴之三阴而言。《伤寒论》之六经,虽称之为病,其实质是证,而且来自八纲,是把症状用八纲分类所归纳的六种证候。八纲中的表、里、半表半里三者,都是病位的反映,而阴、阳、寒、热、虚、实六者,都是病情的反映。这样,证候的病情属阳热实,病位在表者即是太阳;证候的病情属阴寒虚,病位在表者即是少阴;证候的病情属阳热实,病位在里者即是阳明;证候的病情属阴寒虚,病位在里者即是太阴;证候的病情属阳热实,病位在半表半里者既是少阳;证候的病情属阴寒虚,病位在半表半里者即是厥阴。这里要注意,八纲也好,六经也好,这是我们的先辈通过观察上千上万急性、慢性疾病反映出的症状总结出的六种证候,即无论是什么病,其发病、变化、痊愈、或死亡,证候的变化皆不出这六种。所以,六经不是脏腑经络的六经,而是用八纲归类的证候,是经方自成体系的证候理论。
, 百拇医药
    四、辨方证产生了六经理论

    陶弘景在《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曰:“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感尊奉之……张机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故其方皆非正名,但以某药名之,亦推主为识之义耳”。从这段话中可明确以下二个问题。

    其一,张仲景主要依据二旦、大小、六神等汤撰写了《伤寒论》。

    《伤寒论》的主要方证源自《汤液经法》,其主要内容是继承和发扬、论述了这些方剂的组成和其适应证。分析《伤寒杂病论》,其主要内容是六经辨证和辨方证,尤其注重辨方证,近代经方大师胡希恕曾提出: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是在强调经方理论的特点。《伤寒杂病论》对每一个方证,论述非常精详,既说明其主要适应证,也详述其禁忌证及类似证、鉴别证。例如《伤寒论》就有20多条提到桂枝汤,《金匮要略》中也有论述,其加减方证论述则更多。对一个方证论述如此精细,是在告诫后人辨方证的重要性,同时也告诉人们,在辨方证时,要注意到证的病位在表、在里,还是在半表半里,证候的病性属阳还是属阴。如《伤寒论》第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第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第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等。根据证的情况、特点,在表属阳热实者为表阳证(太阳病),在表属阴寒虚者为表阴证(少阴病),在里属阳热实者为里阳证(阳明病),在里属阴寒虚者为里阴证(太阴病),在半表半里属阳热实者为半表半里阳证(少阳病),在半表半里属阴寒虚者为半表半里阴证(厥阴病)。这就是张仲景在辨方证过程中,总结出的六类证候,也即后世所称的三阴三阳、六经,从而形成了六经辨证理论,这一理论又反过来指导辨方证,使《伤寒论》成为六经辨证、辨方证的完整的经方理论体系。
, 百拇医药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小柴胡汤事件”。20世纪70年代初期,日本的津村顺天堂制成了小柴胡汤颗粒制剂,同时东京近畿大学有地滋教授发表了“津村小柴胡汤颗粒对慢性肝炎有治疗效果”的报告,一时间在日本引起了轰动。小柴胡汤制剂成为了畅销药,舆论认为日本汉方走向现代化。短短几年里,津村顺天堂成了世界注目的制药企业,财富积累走向顶峰。但自1987年不断报出小柴胡汤引起间质性肺炎的新闻后,津村顺天堂于1997年破产,2000年其社长津村昭被判刑3年。对这一事件,一些人认为这是“小柴胡汤的副作用事件”,而日本的中医界人士则认为,这是没有遵守中医辨证论治的结果,并且揭露出有地滋不让年青人学习《伤寒论》,并且强调“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有关小柴胡汤的‘证’消失了,还要长期服用小柴胡汤”、“汉方药非常安全,长期服用也没有问题”的错误论调。这说明,不辨方证,只是根据西医的诊断就给服小柴胡汤制剂,是造成所谓的“小柴胡汤副作用事件”的根本原因!这一历史的教训,说明了辨方证的重要性,即所谓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

    其二,“张机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是明了《伤寒论》理论特点的大眼目。
, http://www.100md.com
    “避道家之称”这里有两重意思,首先指张仲景改变了方证名,如小阳旦汤改称桂枝汤、小青龙汤改称麻黄汤等。其次是改道家的理论为经方理论。据《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记载:“依《神农本草经》及《桐君采药录》,上中下三品之药凡三百六十五味,以应周天之度,四时八节之经。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法》三□卷,为方亦三百六十首也……今检录常情需用者六十首,备山中预防灾疾之用耳”。这里要说明的是,六十首方证在《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有记载,它们是:辨五脏补泻方39首,二旦、六神、大小等汤16首,急救方5首。不论是从方证名称看,还是从语言论述看,《汤液经法》有道家的五行、五脏观念,而《伤寒杂病论》却没有这些观念。例如《汤液经法》中的小泻脾汤,《伤寒杂病论》改称四逆汤;建中补脾汤改称小建中汤;小补脾汤改称理中汤;小补心汤改称栝楼薤白半夏汤;大补心汤改称栝楼薤白桂枝汤……显然,方证名仲景不再沿用五脏的名称,即使用原脏腑名,也失去了原脏腑概念。如《汤液经法》的小泻心汤,《伤寒论》称之为大黄黄连泻心汤,其适应证是里实热证(阳明病),这反映出仲景由“五元论”走向“一元论”,即吸取了《汤液经法》中的方证内容,舍弃了五行、五脏理论,而独重辨方证理论,并把方证按六经(八纲)分类,创立了六经辨证提纲。
, 百拇医药
    张仲景避道家之称,主要是避除五行、五脏之称,改成以某药名之的方证名,即把“五元论”改成为“一元论”。张仲景从反复临床实践中认识到,某方剂的适应证是辨证的关键,药与证相应是治病的关键。例如桂枝汤(小阳旦汤)的适应证是: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桂枝加葛根汤方证为: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项背强几几。一味药物的不同,意味着相应的适应证不同,甚至药味相同,用药剂量不同,其适应证也不同。所以指导应用方证的理论只能是辨方证的“一元论”,即有是证用是方,而用五脏、五行辨证是难于准确的。如《汤液经法》中的小泻脾汤,方药组成为附子一枚(炮),干姜、甘草(炙),各三两。治脾气实,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肢冷,脉微者。而小补脾汤,方药组成为人参、甘草(炙)、干姜各三两,术一两。治饮食不消,时自吐利,吐利已,心中苦饥,无力,身重,足痿,善转筋者。从八纲辨证来看,两方都用于里虚寒,都是温阳重剂,但前者称为泻脾,后者称为补脾,实际温补重于后者,到底补什么泻什么让人难以理解。故张仲景避道家之称,把小泻脾汤改称四逆汤,凡见“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或“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即辨方证凡见四逆,脉微弱,里虚寒甚(太阴病),属四逆汤证者即可用之。如按五脏补泻辨证,补脾、泻脾很难对应。从这里也可体会到张仲景为何方证名“避道家之称”,不再沿用五脏名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辨证不再用五行、五脏理论。

    纵观以上所说,张仲景并不是根据《内经》撰写了《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主要方证源自于《汤液经法》,其理论源自于经方体系的八纲。张仲景继承了《汤液经法》的医药知识,并发扬了经方理论,是经方的杰出传人。他在总结整理经方的方证和理论时,通过“避道家之称”完善了方证辨证,并由八纲辨证、辨方证发展为六经辨证,撰成了《伤寒杂病论》。如果要简述《伤寒杂病论》的特点,可以说它是一个根据临床常见病(急性病、慢性病、传染、非传染、外感、内伤)的症状反应,用六经(八纲)辨证详辨方证后,据方证用药治疗疾病的独特的医疗体系。(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冯世纶),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小儿科 > 小儿内科杂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