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髎穴归属探源
经络学中的手阳明大肠经终止于哪里,足阳明胃经起于哪里,这个问题,千百年来,一直存在着误识。从古今现存的经络学图著看,素髎穴只属于督脉,它与胃肠心肺没有直接的经脉沟通。但临床针刺素髎,却能够立即激发胃肠之气,鼓舞宗气,推动肺的呼吸和心的跳动。现在大专院校使用的《生理学》教科书中也有“手术病人在手术中突然休克,解救的办法就是针刺素髎穴,其原理尚不清楚”这样一句话。没有直接的经脉沟通,却又能产生如此敏锐的反应,原理何在呢?
有人说,原理不清楚,只要知用,只要把握,在危急时刻及时有效地解救休克病人,也没有什么大关系的,但实际却不然。原理不清楚,就难以令人理解和信赖,就难以渗透人心,也就难以让人自觉地运用和把握,当然也就难以得到广泛的应用。根据笔者的观察体验,凡是能直接影响脏腑器官的穴位,都是有直接的经脉沟通的,而惟独素髎穴能直接影响到胃肠心肺的功能,却没有直接的经脉沟通,这是为什么?笔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关注,对《内经》进行了反复的琢磨和研究后,终于认定素髎穴与胃肠是有直接的经脉沟通的。
, 百拇医药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内经》的有关论述吧。《灵枢·经脉篇》讲:“大肠手阳明之脉,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至于止于哪里,没有讲。笔者认为绝不是只到迎香的,因为这里的“孔”字,有“孔洞”或“孔穴”的意思,不是鼻口的意思,也就是说,是指整个鼻腔讲的。所以这句话也可以说成“挟鼻孔上行”。经脉的交接规律,下一经的起点,便是这一经的终点,我们结合《内经》对足阳明经的论述,就更能体会到这个“上”字的含意了。那么,《内经》认为足阳明经起于哪里呢?《灵枢·经脉篇》讲:“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安页中。”“鼻之交安页”是哪里呢?“安页”字,有的注家解释为鼻梁,有的解释为鼻梁的凹陷处,笔者赞成后者。因为仅仅解释为鼻梁,这句话岂不成了“鼻之交鼻梁中”了吗?既然是鼻梁的凹陷处,为什么又称为“交安页”呢,这个“交”字有共同拥有、中间没有任何东西阻隔的意思,那就只有面了。面在哪里呢?两眉之间称为“面王”,面坡伏之下至于鼻根,正与鼻梁坡伏之下至于鼻根共同拥有一个凹陷处,此处正是素髎穴所踞。因此笔者认为,《内经》的本意为足阳明胃经起于素髎,而不是迎香。虽然迎香穴也在凹陷处,但很显然并不与鼻梁相交。所以,手阳明大肠经挟鼻孔上行,止于素髎,交于足阳明经也就不言而喻了,但由于《内经》对手阳明经的论述做了省文,使人们产生了误解,铸成了千古一错。
素髎穴不仅是手阳阳大肠与足阳明胃经的交接穴,还是二经与督脉的会穴。手阳明络肺属大肠,足阳明经通过脾经入注于心。督脉络脑,《灵枢·动输篇》:“胃气上注于肺,其悍气上冲头者,循咽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脑为元神之府”、“神者,水谷之精微也。”生命者,神气而已,素髎一穴,动头脑胃肠心肺之功能,发神灵元气之冲动,针刺之下,为什么有那么强烈敏感的作用,也就昭然若揭了。
从我国古代经脉学著作来看,都认为手阳明经止于迎香,足阳明经起于迎香。近代以来的经络学著述,也都因袭循守,按图索骥,不加思索,不加考证,使本应明了的问题,陷入云里雾中,使良好的疗法,得不到应用和传承,这既不符合《内经》的本意,也不利于实践。为避免继续以讹传讹下去,笔者写此拙文,以醒读者。, http://www.100md.com(潘兆顺)
有人说,原理不清楚,只要知用,只要把握,在危急时刻及时有效地解救休克病人,也没有什么大关系的,但实际却不然。原理不清楚,就难以令人理解和信赖,就难以渗透人心,也就难以让人自觉地运用和把握,当然也就难以得到广泛的应用。根据笔者的观察体验,凡是能直接影响脏腑器官的穴位,都是有直接的经脉沟通的,而惟独素髎穴能直接影响到胃肠心肺的功能,却没有直接的经脉沟通,这是为什么?笔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关注,对《内经》进行了反复的琢磨和研究后,终于认定素髎穴与胃肠是有直接的经脉沟通的。
, 百拇医药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内经》的有关论述吧。《灵枢·经脉篇》讲:“大肠手阳明之脉,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至于止于哪里,没有讲。笔者认为绝不是只到迎香的,因为这里的“孔”字,有“孔洞”或“孔穴”的意思,不是鼻口的意思,也就是说,是指整个鼻腔讲的。所以这句话也可以说成“挟鼻孔上行”。经脉的交接规律,下一经的起点,便是这一经的终点,我们结合《内经》对足阳明经的论述,就更能体会到这个“上”字的含意了。那么,《内经》认为足阳明经起于哪里呢?《灵枢·经脉篇》讲:“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安页中。”“鼻之交安页”是哪里呢?“安页”字,有的注家解释为鼻梁,有的解释为鼻梁的凹陷处,笔者赞成后者。因为仅仅解释为鼻梁,这句话岂不成了“鼻之交鼻梁中”了吗?既然是鼻梁的凹陷处,为什么又称为“交安页”呢,这个“交”字有共同拥有、中间没有任何东西阻隔的意思,那就只有面了。面在哪里呢?两眉之间称为“面王”,面坡伏之下至于鼻根,正与鼻梁坡伏之下至于鼻根共同拥有一个凹陷处,此处正是素髎穴所踞。因此笔者认为,《内经》的本意为足阳明胃经起于素髎,而不是迎香。虽然迎香穴也在凹陷处,但很显然并不与鼻梁相交。所以,手阳明大肠经挟鼻孔上行,止于素髎,交于足阳明经也就不言而喻了,但由于《内经》对手阳明经的论述做了省文,使人们产生了误解,铸成了千古一错。
素髎穴不仅是手阳阳大肠与足阳明胃经的交接穴,还是二经与督脉的会穴。手阳明络肺属大肠,足阳明经通过脾经入注于心。督脉络脑,《灵枢·动输篇》:“胃气上注于肺,其悍气上冲头者,循咽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脑为元神之府”、“神者,水谷之精微也。”生命者,神气而已,素髎一穴,动头脑胃肠心肺之功能,发神灵元气之冲动,针刺之下,为什么有那么强烈敏感的作用,也就昭然若揭了。
从我国古代经脉学著作来看,都认为手阳明经止于迎香,足阳明经起于迎香。近代以来的经络学著述,也都因袭循守,按图索骥,不加思索,不加考证,使本应明了的问题,陷入云里雾中,使良好的疗法,得不到应用和传承,这既不符合《内经》的本意,也不利于实践。为避免继续以讹传讹下去,笔者写此拙文,以醒读者。, http://www.100md.com(潘兆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