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医方剂 > 现代名医名方 > 综合信息
编号:10334054
刘弼臣教授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简介(一)
http://www.100md.com 2003年12月25日 清阳客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100700)

    原载于《中国农村医学》 1997年第25卷第5期~第11期

    名老中医药专家刘弼臣教授简介 刘弼臣1925年6月生,江苏扬州人。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儿科教授。刘弼臣教授在继承师门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注重汲取前贤之精华,对《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等经典著作仔细研读,体会颇深。他崇尚孙思邈、钱乙、万密斋、龚廷贤、吴谦、叶天士等诸家,并深入研究和探讨。尤其重视钱乙的学术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钱乙“五脏证治”的学术观点。他根据小儿脏腑娇嫩,肺常不足,易受外邪侵袭的生理特点及小儿体属少阳,邪气极易传变,波及他脏的病理特点,提出了从肺论治的学术观点。经多年临床实践,疗效确切。对某些疑难杂症,独辟蹊径,每多巧发而奇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术思想探微】

    刘弼臣教授从医50余年,深研古代医籍,重视现代科技,他在“五脏证治理论体系”中,突出了“从肺论治”的学术思想,具有继承创新的精神。
, 百拇医药
    五脏分证最早见于《内经》的“风论”、“痹证”、“痿证”、“咳论”等篇章。《难经》、《金匮要略》、《中藏经》、《千金要方》均有所发展。宋代钱乙观察到小儿脏腑柔弱,而又体禀“纯阳”,生机蓬勃;患病之后所反应的病情十分复杂,易寒易热,易虚易实。钱乙依据《内经》五脏学说和五行学说的理论,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创立了“五脏证治”的理论体系。但是,由于五脏性能不同,所以感受病邪后临床症状也不相同。例如:肺属金,主气。肺气有余,气机郁窒,则喘满闷乱。肺有热,口渴引饮。肺热不甚,或有停饮,则不欲饮水。肺气不足则气息不利。因此,《小儿药证直诀·五脏病》云:“肺病闷乱哽气,长出气,气短喘息”,以及“肺主喘,实则闷乱,有饮水者,有不饮水者,虚者哽气,长出气。”刘老认为钱乙“五脏证治”的理论虽然源于《内经》、《难经》、《金匮要略》、《中藏经》、《千金要方》等书,选列的主证亦超前辈,既适用于六淫外感,也可用于内伤杂病。这是钱乙结合小儿特点,发展前人理论之处。然而钱乙毕竟受到历史条件及个人经验的局限,在理论上尚有进一步阐发的必要。例如:肺居胸中。与大肠相表里,外合皮毛,上连喉咙,司呼吸,主宣发肃降,输布津液,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举凡外发疮疹,内结肠燥,上则咳喘,下则便秘,均与肺有密切关系,尤其肺开窍于鼻,鼻与喉相通而连于肺,鼻和喉是呼吸的门户,故有“鼻为肺窍”,“喉为肺之门户”的说法。肺气和,呼吸利,则嗅觉灵敏,声音能彰。故《灵枢·脉度》云:“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素问·六节脏象论》云:“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由于肺开窍于鼻,与喉通连,所以外邪袭肺多从鼻喉而入。肺的病变也多见鼻喉的症状,如鼻塞、流涕、喷嚏、喉痒、音哑和失音等。反之,鼻咽的病变,也多影响到肺,导致肺气不利,变生诸证。因此,刘老在临证中非常重视诊察小儿苗窍的变化,而提出“从肺论治”的依据,以补充和发展钱乙“五脏证治”的理论体系,突出“从肺论治”的学术思想。
, 百拇医药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之间在生理上互相协调,互相促进;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钱乙十分强调五脏分证,但并不意味着分裂五脏间的相互联系。相反,却极为重视五脏间的相互影响。《小儿药证直诀·五脏虚实证治间的相互关系》云:“肝病秋见,肝强胜肺,肺怯不能胜肝,当补脾治肝……。”又云:“肺病春见,肺胜肝,当补肾肝治肺……。”又云:“肝病见秋,木旺肝强胜肺也,宜补肺泻肝……。”刘老继承了钱乙这种把“五脏证治”看作一个整体的学术观点,既重视各个脏腑分证的特点,又把各个脏腑分证看作一个整体。同时还十分重视各个分证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关系。小儿由于肌肤嫩弱,卫外功能差,易受外邪侵袭,故小儿呼吸道疾病所占的比例很大。而且肺脏受邪后又易引起其他脏腑的病变。所以,肺脏在小儿时期的重要性比成人更为重要。因此,刘老认为治肺既可治疗肺脏本身的疾病,又可治疗肺外其他脏腑的疾病。从肺论治,调肺利窍,祛邪外出,不仅可把疾病消灭在萌芽阶段,而且常可起到清除病灶,避免滋生变证的效果。

    【临床经验介绍】
, http://www.100md.com
    1 小儿面部望诊经验

    小儿面部望诊始于钱乙,刘老吸取钱乙和历代儿科医家关于小儿面部望诊的精华,经过50余年临床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并编成歌诀。现介绍如下。

    1.1 毛发的望诊 发为血之余,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因此,头发的望诊主要观察体内血与气的状况。

    气血充盈毛发润,若见虚衰发不华,亦有双虚毛作穗,血枯毛发似焦巴。

    1.2 囟门的望诊 头为诸阳之会,囟门为头颅之门窗。通过观察囟门的变化可直接观察人体阳气的盛衰。

    气虚囟门如坑陷,气盛囟门凸可见,囟门晚闭精气亏,精气夺时难闭敛。

    1.3 目睛的望诊 《秘传眼科龙木论》提出五轮学说。将胞睑属脾,两眦属心,白睛属肺,黑睛属肝,瞳孔属肾。刘老将其引入儿科并予以发挥。
, http://www.100md.com
    瞳仁明亮肾气充,肾气亏虚瞳似蒙。

    黑睛明亮肝血足,黑睛晦暗血虚空。

    白睛明亮肺气盛,外邪难侵体自康。

    白睛蓝斑多虫疾,肝火灼肺白睛红。

    白睛黄染肝湿热,两眦红丝心火攻。

    上睑下垂脾气陷,下睑虚浮水上冲。

    1.4 口唇的望诊 口唇为脾之外窍,脾气的虚实寒热可从口唇望之。

    口唇淡白,脾气虚寒。脾火上炎,口唇红干。

    脾有积热,唇若涂丹。唇淡而润,脾失健运。

    脾阴受伤,唇干少津。唇裂干痒,脾受风侵。
, http://www.100md.com
    1.5 望舌(苔) 舌诊明五脏六腑的寒热虚实兼顾表里,是望诊的一项重要内容。刘老对此颇有研究,认为:

    舌尖红赤,心火独熊。边尖红赤,肝胆火冲。

    舌色淡白,气血不充。苔若积粉,积滞在中。

    苔黄而润,湿热困中。苔黄而燥,津伤热重。

    1.6 望面色 面部望诊,古以五色、五部配五脏。刘老以五色为主进行观察,认识多切中病机。

    火光炎炎,外感风寒。紫生内热,红主伤寒。

    红而发紫,内热伤元。面色萎黄,脾虚之愆。

    金气浮浮,积滞为殃。面色惨白,寒邪所伤。
, 百拇医药
    面色(白光)白,气血虚彰。天庭青暗,惊风必将。

    鼻准青色,肝犯中阳。山根泛青,灾异须防。

    口角青气,腹痛绵长。肾气充足,方广生光。

    方广晦暗,肾气不强。

    注:“方广”指面部两侧下颌部位,刘老认为该处为肾气之所主,此不同于既往以下颏属肾之论。他认为肾气盛衰的变化在方广处比下额处更明显易见。

    1.7 小儿突然“面如妆”的辨治 所谓“面如妆”,是指小儿面色如同化了妆一样鲜艳美丽。小儿面色原来并不好而突然出现“面如妆”的现象,往往是某些疾病的早期表现,如能及时发现并给予恰当的治疗,就能起到防患未然的效果。

    1.7.1 原是单眼皮突然变成双眼皮 临床上见到有的小儿原是单眼皮而突然变成双眼皮,常预示小儿素有积滞,郁而化热。上下眼睑属“肉轮”,若脾胃积热日久,热邪上蒸于眼睑,则眼睑气血充盈,眼皮由单变双。治宜消食导滞,清胃泻脾。可用保和丸加减。常用:焦三仙、炒莱菔子、鸡内金、茯苓、连翘、升麻各10克,陈皮5克,半夏3克,黄连1.5克。大便秘结加大黄通腑泻热,热去脾胃自安,眼睑恢复正常。
, 百拇医药
    1.7.2 面若搽粉过度 原来面色润泽的小儿突然出现若搽粉过度的面色,提示体内湿热熏蒸于面,面色晦暗如施粉过度状。治宜通利三焦,清热利湿。可用清暑益气汤加减。常用:麦冬、知母、竹叶、石斛、荷梗各10克,黄连1.5克,栀子3克,灯心草1克。使湿化热解,面色如常。

    1.7.3 腮若涂脂 小儿原本并不红润的面颊突然如涂了胭脂一样娇艳。常见的有如下几种情况:①右腮如涂脂:为肺经蕴热。右腮属肺,热循经上冲则右腮发红状如涂脂。治宜清肺泻火。方用泻白散加减。常用:桑白皮、地骨皮、黄芩、杏仁、前胡各10克,桔梗3克,痰多可加半夏,天竺黄各3克。②左腮如涂脂:为肝经郁热。左腮属肝,肝经郁热上攻显于面则左腮发红状如涂脂。治宜清肝泻火。方以泻青丸加减。常用:当归、白芍、黄芩各10克,川芎5克,栀子、柴胡、龙胆草、生甘草各3克。③两腮虽娇艳状如涂脂,但干燥欠润,多为阴虚于内,阳亢于上所致,即阴虚面红。但是此种阴虚面红往往出现较缓慢,且不易消退,常可持续较长时间。治宜育阴清热。可用沙参麦冬汤加减。常用:沙参、麦冬、玉竹、石斛、生地、知母各10克,贝母6克。④两腮表现为乍红、乍黄、乍白、乍青、乍黑,五色互见,片刻即消,片刻又起。为惊恐胆寒,因十一脏皆取决于胆,若惊恐伤胆,胆气虚寒,则十一脏气机逆乱,五脏之色互见于面。方用温胆汤加减。常用:半夏、炙甘草各3克,陈皮、枳壳各5克,茯神、竹茹、远志、钩藤、柴胡、黄芩各10克。⑤久病、重病患儿突然面红如妆,常表示为危重之象,为残灯复明,回光返照,阳气将绝之危症。治当回阳救逆。方用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常用:人参10克(单煎),附子6克(先煎),煅龙牡各30克(先煎),麦冬10克,炮姜6克。

    1.7.4 唇若涂丹 小儿唇口突见鲜红娇艳,状若涂丹,提示脾热内积上炎于唇。治宜清脾泻火。方用泻黄散加减。常用:藿香、白芷、升麻各10克,防风、生甘草、栀子各3克。若兼有胃热之象,则参以清胃散加减治之。

    1.7.5 两耳红赤状若涂脂 小儿双耳原本淡红润泽,突然红赤状如涂脂,多表示胆经蕴热。胆经绕耳而过,胆经蕴热,肝火上炎则双耳红赤。治亦清胆泻火。方用蒿芩清胆汤加减。常用:青蒿15克,黄芩、竹茹、赤茯苓各10克,碧玉散10克(包煎),半夏3克,陈皮、枳壳各5克。若兼有神志不宁加远志、钩藤各10克。另外,临床常见的由于心情激动,出现一过性面红耳赤则不在此范围内。, http://www.100md.com(徐荣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