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357803
未病•欲病•已病
http://www.100md.com 2004年1月16日 健康报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现代医学对于生命曲线的公式是健康-亚健康-疾病。中医学理论认为生命曲线的公式是未病-欲病-已病。已病就是已经发生了疾病,积极防治是被大家所熟知的。如果人们对于什么是未病、什么是欲病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则更有益于身心健康。

    中医“未病”一词由来已久,源于黄帝内经中的《素问·四气调神论》。所谓“未病”,是指身体健康,没有疾病。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其范围也有所扩充。含义大致有三:一是未病先防,二是即病防变,三是已病早治。

    未病即健康。人体要维持健康的状态,达到延年益寿的境界,除了躯体的完整和健全外,还包括心理以及社会的适应能力的正常。这种状态,中医称为“阴阳平和”,即属于未病的范畴。

    表面上看似健康的人,突发重病,而且难以回生,这绝不是偶然的,潜伏在体内的变化,往往被人们忽视了。这种状况在我们的亲朋好友中间常有发生,惊讶之余深思一下,这实质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亚健康。
, 百拇医药
    “欲病”之说,源于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论诊候第四》,在书中记载:“古人善为医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於事混淆,即病者难以救矣。”意思是说从事医生职业的人,最好的医生善于在人们身体健康之时担心生病,注重养生,保持健康。中等水平的医生要善于抓住将要生病而还没有发生疾病之时,担心疾病的发生而注重欲病早调,避免疾病的发生。一般水平的医生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然而待疾病发生了才诊治就困难了。

    欲病之病,正如孙思邈所说:“凡人有不少苦似不如平常,即须早道,若隐忍不治,希望自差,须臾之间,以成痼疾(《千金要方》)。”意思是说很多人的痛苦在于身体不适,精神和体力今不如昔,一定及早了解养生的方法,尽快调理,避免疾病的困扰。如果勉强忍受不进行调理,自认为可以自愈,过不了很久,就发展为顽固之疾了。这种侥幸心理在实际生活中屡见不鲜。欲病之病,在外表上虽然有不适的症状表现,仅仅是“苦似不如平常”,医生又不足以诊断为某一种疾病。西医所说的亚健康的概念也是如此,全身不适,勉强坚持工作,到医院检查各项指标又都未见异常。欲病之病,实质是人体处于未病与已病之间的一种状态。
, 百拇医药
    孙思邈这位大医学家反复告诫人们要重视:“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从记述的内容来看,字里行间蕴涵着对“无事之前”的养生防病及欲病早调的观点。调理的方法很多,如调治心态,运动健身,关键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辨证施调。

    欲病预防在先,孙思邈认为:“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活(《千金要方》)。”在五脏没有虚损,六腑尚未衰败,气血运行还未紊乱,神气犹未涣散,病势处于轻浅阶段时,及时服药调理,每能痊愈。突出了欲病先防的实质,强调了顺应自然的整体观念,重视通过药物调动体内正气的作用,呼应了前人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遗篇法论》)”的说法。如果说错过了对未病的预防,那么,对欲病的预防良机,千万不能再错过。发展到“五脏已虚,六腑已竭,血脉已乱,精神已散(《千金要方》)”时,疾病已成,五脏六腑功能衰败,气血运行紊乱,精神气耗散,服药救治也不一定都有效,即使保住了生命,其生命的质量也就难保证了,即没有希望恢复到健康的状态了。

    预防的含义,以往陈旧的概念是指主动顺应自然的规律,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和病后调养,避免复发的具体方法。预防的位置在已病之前或者已病之后。现在新的观念,应该是主动适应自然的规律,增强体质,在未病的情况下积极防御,避免发展到欲病状态,而且这一阶段至关重要,对生命质量的影响主要就在于此。预防的位置大步前移,前置到未病之前,前置到欲病之前,如果发展到已病状态,或者病后的恢复,再重视预防,实在是太晚了吧! 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教授 张淑敏,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