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文摘专辑
编号:10333707
心血管系统疾病(2004.01.19)
http://www.100md.com 2004年1月19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083期
     八味降压汤合吲哒帕胺治疗高血压

    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从中医角度讲不外肝的气血失和、脾的升降失司、肾的阴阳失调,高血压病初期大多始于肝,进而影响脾,最后归结于肾,形成肾阴不足,肝阳上亢的高血压病,阳亢为标实,阴亏是为本。近年来临床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该病较为常见。

    珠海市香洲区人民医院的张又云医师等运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方法观察了八味降压汤合吲哒帕胺联用对高血压患者收缩压、舒张压的昼夜变化规律,其结果报道于《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年第12卷第18期中。

    将6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用吲哒帕胺,2.5mg每日1次8∶00口服。治疗组并用八味降压汤,其方由何首乌、白芍、当归、川芎、炒杜仲、黄芪、黄柏、钩藤所组成。每日2次,8∶00,18∶00口服。均8周为1疗程。经治疗后,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治疗前后24小时动态血压自身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本组24小时动态血压的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本组T/P值SBP为(63.4±6.8)%,DBP为(65.6±7.9)%;对照组T/P值SBP为(54.1±6.7)%,DBP为(56.5±7.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 http://www.100md.com
    以上观察结果表明,八味降压汤合用吲哒帕胺具有稳定而持久的降压作用,有利于血压昼夜节律的恢复及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其效果优于单用吲哒帕。

    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心衰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治疗方法繁多,但效果不一。陕西省旬阳县医院的谭少猛医师等近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肺心病心衰患者68例,并与单纯西药治疗作对照观察,将报道结果刊于《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年第12卷第18期中。

    他们将130例该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用平喘祛痰、低流量吸氧、抗感染、强心利尿等综合治疗,用5%葡萄糖液加酚妥拉明静滴。治疗组并用肺心汤,其方由人参、黄芪、丹参、红花、杏仁、三七、桔梗、茯苓、地龙、麦冬、五味子、葶苈子、附子所组成。在治疗中随症加减:痰热咳喘型去参附加黄芩、桑白皮、山栀、贝母、栝楼;喘重加炙麻黄、石膏、白果等;实喘大便秘结加大黄;痰浊壅肺型加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厚朴、白术、沉香、炙麻黄;痰蒙神窍型加菖蒲、竹茹、郁金、半夏、胆星、枳实、全虫、丹皮等;阳虚水泛型加白术、桂枝、泽泻、车前子、陈皮、厚朴、生姜;气虚血瘀型加当归、川芎、穿山甲、赤芍、泽泻、桂枝等。每日1剂水煎服。经治疗后,治疗组68例中,显效52例,有效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对照组62例中,显效38例,有效17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9%;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 百拇医药
    肺心病属祖国医学的“痰饮、咳喘、水肿、心悸”等范畴,病变主要在肺,与心、脾、肾甚为密切。该病初在肺,进一步发展则累及到心,百脉不畅,心脉瘀阻,其实质是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为主,标实以瘀血、痰浊多见。据此,谭少猛医师等认为,气虚、瘀血、痰浊内阻是肺心病发生的基本病机,治疗上当通补兼施,标本兼顾,以益气活血、化瘀消痰、降气平喘、强心利尿为主要治法。在临床上,谭少猛医师等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肺心汤治疗肺心病心衰,观察结果表明,其疗效优于单用西药者,因此他们认为,该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肺心病心衰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分型辨治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发病率在临床上有增高的趋势,由于该病缺少特异诊断指标,早期又多与感冒、腹泻等相关,容易造成误诊而延误治疗。《新中医》2003年第35卷第10期报道了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郑建功医生分型辨治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经验:1.益气和络法:适用于心气不足,外感风热或风寒、湿热、疫毒等邪,由肺胃而犯心脏,脉络被阻,发为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表现为胸闷气短,心悸头晕,夜寐不安,面色晄白,神疲乏力,或有咳嗽、便溏,舌淡红,苔白,脉细或数或有结代。治以疏解外邪,益气和络,扶正以祛邪。药用紫苏叶、苦杏仁、桂枝、炒白芍、焦白术、石菖蒲、生黄芪、黄芩、大青叶、茯苓、焦麦芽、郁金等。兼有咳痰者,加浙贝母、远志;胸闷气短重者,加太子参、桔梗;腹痛便溏者,加枳壳、槟榔;心悸甚伴寐差者,加生牡蛎、丹参、炒酸枣仁等。2.宁心安神法:适用于热郁伤神,病延有日,反复发作,致使气阴耗损,同时由于邪毒不清,正虚邪留;或因工作生活过度紧张劳累,焦虑烦躁,抑郁不乐,致使心肝火旺,热郁不解,伤及心神,耗伤气阴。临床表现为面色不华或苍黄,精神不振,夜寐梦多或不寐,急躁易怒,头晕乏力,纳谷不香,胸闷气急,心悸不宁,舌淡尖边红或起刺、苔白或黄,脉细数有力或促。治以益气养阴,开郁泄热,宁心安神。药用蝉蜕、僵蚕、姜黄、丹参、黄连、生甘草、炒白芍、生黄芪、炒酸枣仁、焦栀子、苦参、白茅根、珍珠母等。兼头晕心烦者,加蒺藜、菊花;胸闷不舒者,加苦杏仁、枳壳、桑枝;阴虚腰酸者,加女贞子、旱莲草、山茱萸;大便干结者,加生地黄、制大黄等。3.补益气血法:适用于素体气血不足,病延日久,反复不愈,或失治误治,更伤气血,以致气血亏损,不能温养心神。临床表现为胸闷心悸,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动则气短,头晕寐差,或虚汗自出,纳呆,便溏或秘,舌淡或胖边有齿痕,脉细弱或结代。治以补益气血,健脾和营,以养心神。药用黄芪、党参、当归、白术、地龙、桂枝、炒白芍、丹参、炒酸枣仁、茯苓、生龙骨、川芎、苦杏仁、陈皮、熟地黄等。兼头晕汗出者,加淮小麦、菊花、防风、山茱萸;夜寐不安者,加夜交藤、五味子、石菖蒲;胸闷,心动过缓者,加桔梗、制附子;纳呆便溏者,去熟地黄,加焦三仙、木香;气虚甚者,加人参,并重用黄芪。并嘱病人宜安心静养,适当运动,注意营养,切不可操之过急而过用峻补滋腻之品。4.温阳通脉法:适用于素来体质虚弱,加之病情缠绵不愈,或因失治误治,伤及阳气,致心肾阳虚。阳气不足,温煦鼓动无力,血脉运行不畅,致心脉瘀阻,水湿潴留。临床表现为心慌心悸,畏寒怕冷,稍动则心慌心悸更甚,怔忡不已,面色不华或黧黑,头晕乏力,气短自汗,胸闷或痛,语言低微,舌淡胖有瘀斑,边有齿痕,苔白润或水滑,脉沉细或涩或迟,时有结代。治以温阳益气,化瘀通脉,心肾并重。药用人参(或党参)、黄芪、地龙、水蛭(研末冲)、熟地黄、当归、丹参、山茱萸、补骨脂、桂枝、炒白芍、茯苓、石菖蒲。兼有浮肿者,加防风、防己、五加皮、泽泻;纳呆便溏者,加焦三仙、枳壳、干姜、焦白术,或去熟地黄;瘀血明显者,加红花、川芎、丝瓜络、地鳖虫等。附验案1则。, 百拇医药(中国中医研究院信息所)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中医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