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科普工作也应加强
西苑医院院办负责宣传的张继增告诉记者,现在科普工作和以前相比已经很广泛很普及了,《健康快车》受到人们极大的欢迎,协和医院等很多著名医院都在倡导“大专家写小文章”,各种糖尿病、心脏病的讲座遍布大小社区,各类健康类报纸把健康的衣食住行方式都作为专题进行广泛宣传,甚至详细到吃什么饭,穿什么衣,袜子怎么洗……。人们也的确在各种科普信息中获益,不仅仅是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按照健康的方式去做,更重要的是人们增强了健康保健意识。
与此相比,中医的科普工作却显得较为滞后。张继增告诉记者,经常有人打电话询问广告中的中药保健品情况,觉得各类中药保健品能通治百病,而有病时忘了中医院、中医生。在前一段抗击SARS中,很多民众不知道清热解毒类药物不能长期服用,不知道孕妇、儿童的服药禁忌常识。就是在平时,医疗宣传网站上像“中药的煎煮方法”一类文章点击率也非常高。而一部分媒体推荐的各种药膳药粥并不是很恰当,很专业。可见,人们对中医的一些常规知识缺乏了解,不是真正地了解中医。
由于特殊的文化背景,中国人对中医应该是很有感情的。但是现在很多中老年患者和重视健康保健的人在应用中医,很多年轻人对中医不了解,不熟悉,因此也就不相信中医的疗效,或者想不起来看中医,不愿意看中医。或者有些人总认为中医很玄妙、很神秘,认为只要让老中医把把脉,就能把所有的病情全推断出来,一两服药就把疾病统统治好。
, http://www.100md.com
中医的科普工作开展得不够,加之中医的语言始终没有被翻译成现代通俗的语言,民众总觉得中医语言的晦涩难懂,有点八股的味道,使得中医和现代人有距离,中医治病特点和中医基础理论广大民众基本上没有什么印象。
张继增认为,虽然中医的科学普及很难,但却很必要。对于民众来说,应当了解中医的优势,从中受益。出现了疾病,应懂得去看中医,并有所选择。从中医学科发展来讲,自从现代医学成为主流医学之后,中医对年轻的一代来说并不是很熟悉,中医语言环境和现代生活脱节,那么以后中医会不会越来越萎缩,受众越来越少,或者悲观地说,最后变成“死语言”,这不利于中医真正地发展。现在国内有意向选择中医有30%左右,实际上真正选用中医治疗的有25%左右。
同时,中医作为一种中国文化,也会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向外输出,在其他国家地区,中医也会作为一种治疗手段,若没有科普宣传这一关,这将严重影响中医在国际中的形象和中医的国际化发展。
, 百拇医药
张继增认为,中医科普工作很重要方式就是要用现代人能接受的方式和语言,把中医形式多样地介绍给大众,用形象化的表达方式如卡通、宣传画等形式把中医语言很玄奥、很虚的东西表达出来,让人们对中医有一个总体的直观的认识,而不是总让人感觉中医虚虚实实有些摸不着边际。
老百姓不需要理解具体医生开的药是什么,但是中医治病的一些大原则和一些治病的优势、中医对一些慢性病的防止复发巩固疗效的作用还是应该了解的。中医的未病先防、天人合一适应自然、养生保健知识还没有被民众真正理解,并深入人心。我们对一些中医理论的科普宣传方式也可以进行一定探索。如用太极图对中医理论的解释,如用漫画图片方式对“滋阴降火”、“釜底抽薪”、“逆流挽舟”等进行一些通俗的解释,这样就非常形象,印象非常深刻,人们也愿意接受。还应该加强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的中医科普宣传。
张继增指出,中医科普工作在具体开展时,确实有很多难处,主要有三个方面问题:
, 百拇医药
一是中医的语言确实很深奥,难于理解,用非常通俗而又明了的语言翻译过来,确实要花费很大的功夫,而且要有比较深的中医临床经验。这就需要多方面的合作。
二是在政策上对中医的科普工作还没有引起重视。进职称也好,评工作业绩也好,往往不把科普工作考虑在内,甚至有人形象地说,一大厚本科普书籍不如一篇杂志上的小文章显眼,不算作成绩。现在做中医科学普及工作的人很少,中医科普工作也缺乏系统的总结,一些整理都是零碎而分散的。
发达国家非常重视科普工作,科普工作者也有很受尊重的地位。他们很热爱自己的工作,也想方设法地用非常生动、平民化的语言和故事,把科学中看似很深奥的、很有用的一些知识翻译并传播出去,这些知识在一种轻松的、吸引人的情况下被接受了,这一点值得中医界重视。
三是资金不足。中医科普工作虽然不是什么高深的工作,但这不是个人的事情、私人的事情,也不应该被认为就是个人的业余爱好,简单地写写稿子,而应变成有组织的行为,有相应的课题经费,有名正言顺地拿出主要精力来作此项工作的人员,而不遭到非议。现在中医科普工作处在一种零打碎敲的状态,非常业余、非常零散,很多人靠一点兴趣、爱好,还有一些为媒体写中医科普文章的作者本身并不懂中医保健知识。西医在科学普及方面的意识就比较强,做的很大,出版的书、小册子很多,反响也很大。社区的各种团体和活动很多。
中医科普尽管存在很多困难,但现在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中医药的发展,社会各界对中医药也越来越支持,随着这些问题的解决,相信中医的科普工作一定会越做越好,甚至也能发展成一个大的产业,推动中医发展,造福人类。, 百拇医药(常 宇)
与此相比,中医的科普工作却显得较为滞后。张继增告诉记者,经常有人打电话询问广告中的中药保健品情况,觉得各类中药保健品能通治百病,而有病时忘了中医院、中医生。在前一段抗击SARS中,很多民众不知道清热解毒类药物不能长期服用,不知道孕妇、儿童的服药禁忌常识。就是在平时,医疗宣传网站上像“中药的煎煮方法”一类文章点击率也非常高。而一部分媒体推荐的各种药膳药粥并不是很恰当,很专业。可见,人们对中医的一些常规知识缺乏了解,不是真正地了解中医。
由于特殊的文化背景,中国人对中医应该是很有感情的。但是现在很多中老年患者和重视健康保健的人在应用中医,很多年轻人对中医不了解,不熟悉,因此也就不相信中医的疗效,或者想不起来看中医,不愿意看中医。或者有些人总认为中医很玄妙、很神秘,认为只要让老中医把把脉,就能把所有的病情全推断出来,一两服药就把疾病统统治好。
, http://www.100md.com
中医的科普工作开展得不够,加之中医的语言始终没有被翻译成现代通俗的语言,民众总觉得中医语言的晦涩难懂,有点八股的味道,使得中医和现代人有距离,中医治病特点和中医基础理论广大民众基本上没有什么印象。
张继增认为,虽然中医的科学普及很难,但却很必要。对于民众来说,应当了解中医的优势,从中受益。出现了疾病,应懂得去看中医,并有所选择。从中医学科发展来讲,自从现代医学成为主流医学之后,中医对年轻的一代来说并不是很熟悉,中医语言环境和现代生活脱节,那么以后中医会不会越来越萎缩,受众越来越少,或者悲观地说,最后变成“死语言”,这不利于中医真正地发展。现在国内有意向选择中医有30%左右,实际上真正选用中医治疗的有25%左右。
同时,中医作为一种中国文化,也会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向外输出,在其他国家地区,中医也会作为一种治疗手段,若没有科普宣传这一关,这将严重影响中医在国际中的形象和中医的国际化发展。
, 百拇医药
张继增认为,中医科普工作很重要方式就是要用现代人能接受的方式和语言,把中医形式多样地介绍给大众,用形象化的表达方式如卡通、宣传画等形式把中医语言很玄奥、很虚的东西表达出来,让人们对中医有一个总体的直观的认识,而不是总让人感觉中医虚虚实实有些摸不着边际。
老百姓不需要理解具体医生开的药是什么,但是中医治病的一些大原则和一些治病的优势、中医对一些慢性病的防止复发巩固疗效的作用还是应该了解的。中医的未病先防、天人合一适应自然、养生保健知识还没有被民众真正理解,并深入人心。我们对一些中医理论的科普宣传方式也可以进行一定探索。如用太极图对中医理论的解释,如用漫画图片方式对“滋阴降火”、“釜底抽薪”、“逆流挽舟”等进行一些通俗的解释,这样就非常形象,印象非常深刻,人们也愿意接受。还应该加强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的中医科普宣传。
张继增指出,中医科普工作在具体开展时,确实有很多难处,主要有三个方面问题:
, 百拇医药
一是中医的语言确实很深奥,难于理解,用非常通俗而又明了的语言翻译过来,确实要花费很大的功夫,而且要有比较深的中医临床经验。这就需要多方面的合作。
二是在政策上对中医的科普工作还没有引起重视。进职称也好,评工作业绩也好,往往不把科普工作考虑在内,甚至有人形象地说,一大厚本科普书籍不如一篇杂志上的小文章显眼,不算作成绩。现在做中医科学普及工作的人很少,中医科普工作也缺乏系统的总结,一些整理都是零碎而分散的。
发达国家非常重视科普工作,科普工作者也有很受尊重的地位。他们很热爱自己的工作,也想方设法地用非常生动、平民化的语言和故事,把科学中看似很深奥的、很有用的一些知识翻译并传播出去,这些知识在一种轻松的、吸引人的情况下被接受了,这一点值得中医界重视。
三是资金不足。中医科普工作虽然不是什么高深的工作,但这不是个人的事情、私人的事情,也不应该被认为就是个人的业余爱好,简单地写写稿子,而应变成有组织的行为,有相应的课题经费,有名正言顺地拿出主要精力来作此项工作的人员,而不遭到非议。现在中医科普工作处在一种零打碎敲的状态,非常业余、非常零散,很多人靠一点兴趣、爱好,还有一些为媒体写中医科普文章的作者本身并不懂中医保健知识。西医在科学普及方面的意识就比较强,做的很大,出版的书、小册子很多,反响也很大。社区的各种团体和活动很多。
中医科普尽管存在很多困难,但现在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中医药的发展,社会各界对中医药也越来越支持,随着这些问题的解决,相信中医的科普工作一定会越做越好,甚至也能发展成一个大的产业,推动中医发展,造福人类。, 百拇医药(常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