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科研设计距国际水平有多远 访中国中医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翁维良教授
不久前,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北京联合召开了“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国际研讨会”,来自WHO总部的17名国际专家听取了中医药参与SARS防治的科研报告。经过两天紧张的评估答辩和充分讨论,最后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医药防治SARS是安全的,诸多方面具有潜在效益。这一对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结论来之不易,许多中医药工作者、政府官员和各学科的研究人员为此做了大量工作。担任大会主持人兼主报告人的中国中医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翁维良教授,当时参加了研究方案设计与实施。
有人认为,中医科研的设计不够规范、论证不够严谨等问题是其成果难以被国际认可的重要原因。本次向WHO专家汇报的中国方面的10篇报告,由翁维良教授亲自把关,严格审查,经受了考验。在起草科研报告过程中回顾早期科研设计发现有哪些不足?从WHO官员提问重点来看,国内和国际的科研设计思路、考虑重点有哪些不同?今后做中医临床科研设计应在哪些方面做更多努力?带着诸多疑问,记者在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GCP中心找到了翁维良教授,他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 http://www.100md.com
记者:有人说中医药两千年来延续不绝就是中医具有疗效的最好证据,这是无需证明的。那我们为什么要投入大量精力做临床试验拿数据来证明中医的有效性呢?
翁维良:几十年前面对流行性乙型脑炎,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很好,但西医不认可,认为我们的研究方法存在问题。西医学很早就开始注意运用科学的临床研究方法,认为只有规范化的临床设计做出的临床试验,保证研究质量,得出的结果才是可靠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SARS开始流行的时候,就下决心要用这种现代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我们中医,成立了“多中心大样本的中西医治疗SARS的临床研究”课题组,后来北京市、科技部都参加了该研究,经费比较充分,很多新的信息技术设备都得以采用,也显现了多中心的好处,人员来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系统、北京市系统、北京中医药大学以及部队系统,因此才拥有500多例大样本病例。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希望在这次SARS研究中能借助循证医学、DME、GCP这些国际上公认的先进的方法来研究中医临床疗效,得出比较直接的结果。这个结果拿出来,要让中国的西医相信,也让国际上的西医相信。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中医属于传统医学,而传统医学在世界卫生组织里是很小的一部分,WHO专家对中医能治疗急性病或中西医结合比单纯西医效果好,大都持怀疑态度。阻碍中医药走向国际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外国人不认可我们的疗效,在他们印象当中,传统医学都是很落后的,他们不相信中医。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国家要投入这么多资金来验证中医临床疗效的原因吧。
, 百拇医药
记者:您当时作为大会主席全面负责此事,为了能够通过WHO专家严格的评估,应对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您们事先都作了哪些准备呢?
翁维良:本来我是作为专家出席这次会议的,后来让我做大会主席,兼主持人、主报告人,全面负责这个事情,压力确实很大,所有材料都要我来把关。我把所有材料重新审一遍,每一项都要落实,一定要非常确切、可靠。有些专家的材料以前没有被这样严格的审核过,反复改,觉得很麻烦,我说不改不行啊,因为所有的说法一定要严谨、有依据,写法、表达方式要符合国际惯例才行,数据更要确切,尤其要重视研究方法的表述。
我们还请一些人站在世卫组织专家的立场向我们提问题,做这种模拟训练是很有好处的。在模拟现场,我们做报告,然后根据模拟专家的提问再对报告进行反复修改。现在中药不良反应在世界上闹得风风雨雨,我们想外国人肯定很关心中药的安全性问题。虽然临床试验原先没有设计安全性内容,但在常规检查中是做了肝肾功能检查的,我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病人的肝肾功能比对照组病人好,能够用来证明这些中药是安全的,就专门组织了一篇报告说明这个安全性问题。当时,世卫专家也正好提了很多这方面的问题,事实证明这个准备非常必要。
, 百拇医药
记者:我记得WHO专家当时提出的问题都比较尖锐,因为这17名官员也都是各领域的专家了。那您觉得他们的思路、考虑问题的重点和我们国内相比有什么不同?
翁维良:世卫组织的提问主要围绕三个问题:一是安全性问题,这个如前面所说已经解决了;二是随机对照的问题,这也是他们最关心的;三是偏倚的问题,问我们是用什么手段控制偏倚的。
关于随机对照,在临床试验方案中是设计了的,但遗憾的是有些医院没有好好去做。当然,也有几家医院做了随机对照,如地坛医院、302医院、佑安医院和东方医院。有的医院在世卫专家提问的时候不敢说做了随机对照,因为该院的随机对照是用最原始的抓阄的方法,而现在国际上早已不再采用这种方法了。我鼓励他如实说,当时是SARS紧急救治情况下启动的研究,条件差、困难多,病人分组是通过抓阄的两种结果来决定是对照组还是治疗组,不是大夫有意分配的。这样的随机分配,虽然很原始,但毕竟也作了随机,可以减少误差。世界卫生组织也承认了这一点。
, 百拇医药
世卫专家提问的另一个焦点是临床研究偏倚,偏倚的概念可能有些人不大了解,偏倚又称为误差或偏差,是指研究结果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而使研究结果偏离真实情况,影响研究质量与结果的可信性。偏倚的产生有多种原因,如回忆偏倚、测量偏倚、入院率偏倚等,控制偏倚的措施也有很多:设置合理的对照组;研究人员要培训标准化;采用盲法,单盲、双盲或三盲等。在临床试验过程中如果医院给治疗组病人服用中药,给对照组只服用西药的话,病人就会意识到两组的差别,控制试验偏倚应该采用盲法比较好。在SARS临床研究中面临许多在过去常规临床研究中所未遇到的问题,这一点世卫专家也表示理解,但是我们的研究设计应该说是不完善的,对偏倚的控制还不够严格。
开始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抱着怀疑的态度,提问非常严格,对报告的讨论是一个字一个字进行的,最后态度慢慢的转变了,达成共识。他们想到的问题我们事先都想到了,他们没想到的问题我们也考虑过了。当然,有些问题也不是充分准备就能满意解决的。
记者:您觉得我国目前临床科研设计、评价、质量控制等方面存在哪些不足?和国际水平相比有什么差距吗?
, http://www.100md.com
翁维良:二十世纪开始国际上开始注意临床试验的科学性与保障受试者的权利,逐步规范临床设计,真正形成国际公认的规则大概是近二十年的事情。我国1983年成立了14个首批临床药理基地,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就是其中之一。基本上国际上现行的方法我们都了解。GCP原来是指药物临床试验规范,现在发展到应用于中医临床试验方面。为了使我国中医临床研究设计能和国际接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立了一项“中医临床研究设计与评价”的软课题,就是要解决怎样做中医临床研究设计,怎样进行质量控制,怎样运用中医临床研究的统计方法及数据管理,如何进行临床评价等问题,以提高中医临床科研者的研究水平,使研究结果更可靠,质量更高,疗效更确切。
据我了解好多临床研究人员不够重视临床研究中的偏倚,不了解偏倚的重要性。许多文章只是泛泛地说做了随机对照,可是具体怎么做的随机,怎样控制偏倚,在文章中都没有体现,实际上作者也很少考虑。在国内以治疗心血管病著称的某药物有关临床试验的十六篇文章中,符合要求的,能达到10分以上的只有两篇(根据数据、方法有一套评分机制,随机对照、控制偏倚较好的最高分是17分),所以该药物控制偏倚的措施是很不完善的,得出的临床结果自然也是存在问题的。, http://www.100md.com(马 骏)
有人认为,中医科研的设计不够规范、论证不够严谨等问题是其成果难以被国际认可的重要原因。本次向WHO专家汇报的中国方面的10篇报告,由翁维良教授亲自把关,严格审查,经受了考验。在起草科研报告过程中回顾早期科研设计发现有哪些不足?从WHO官员提问重点来看,国内和国际的科研设计思路、考虑重点有哪些不同?今后做中医临床科研设计应在哪些方面做更多努力?带着诸多疑问,记者在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GCP中心找到了翁维良教授,他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 http://www.100md.com
记者:有人说中医药两千年来延续不绝就是中医具有疗效的最好证据,这是无需证明的。那我们为什么要投入大量精力做临床试验拿数据来证明中医的有效性呢?
翁维良:几十年前面对流行性乙型脑炎,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很好,但西医不认可,认为我们的研究方法存在问题。西医学很早就开始注意运用科学的临床研究方法,认为只有规范化的临床设计做出的临床试验,保证研究质量,得出的结果才是可靠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SARS开始流行的时候,就下决心要用这种现代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我们中医,成立了“多中心大样本的中西医治疗SARS的临床研究”课题组,后来北京市、科技部都参加了该研究,经费比较充分,很多新的信息技术设备都得以采用,也显现了多中心的好处,人员来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系统、北京市系统、北京中医药大学以及部队系统,因此才拥有500多例大样本病例。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希望在这次SARS研究中能借助循证医学、DME、GCP这些国际上公认的先进的方法来研究中医临床疗效,得出比较直接的结果。这个结果拿出来,要让中国的西医相信,也让国际上的西医相信。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中医属于传统医学,而传统医学在世界卫生组织里是很小的一部分,WHO专家对中医能治疗急性病或中西医结合比单纯西医效果好,大都持怀疑态度。阻碍中医药走向国际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外国人不认可我们的疗效,在他们印象当中,传统医学都是很落后的,他们不相信中医。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国家要投入这么多资金来验证中医临床疗效的原因吧。
, 百拇医药
记者:您当时作为大会主席全面负责此事,为了能够通过WHO专家严格的评估,应对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您们事先都作了哪些准备呢?
翁维良:本来我是作为专家出席这次会议的,后来让我做大会主席,兼主持人、主报告人,全面负责这个事情,压力确实很大,所有材料都要我来把关。我把所有材料重新审一遍,每一项都要落实,一定要非常确切、可靠。有些专家的材料以前没有被这样严格的审核过,反复改,觉得很麻烦,我说不改不行啊,因为所有的说法一定要严谨、有依据,写法、表达方式要符合国际惯例才行,数据更要确切,尤其要重视研究方法的表述。
我们还请一些人站在世卫组织专家的立场向我们提问题,做这种模拟训练是很有好处的。在模拟现场,我们做报告,然后根据模拟专家的提问再对报告进行反复修改。现在中药不良反应在世界上闹得风风雨雨,我们想外国人肯定很关心中药的安全性问题。虽然临床试验原先没有设计安全性内容,但在常规检查中是做了肝肾功能检查的,我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病人的肝肾功能比对照组病人好,能够用来证明这些中药是安全的,就专门组织了一篇报告说明这个安全性问题。当时,世卫专家也正好提了很多这方面的问题,事实证明这个准备非常必要。
, 百拇医药
记者:我记得WHO专家当时提出的问题都比较尖锐,因为这17名官员也都是各领域的专家了。那您觉得他们的思路、考虑问题的重点和我们国内相比有什么不同?
翁维良:世卫组织的提问主要围绕三个问题:一是安全性问题,这个如前面所说已经解决了;二是随机对照的问题,这也是他们最关心的;三是偏倚的问题,问我们是用什么手段控制偏倚的。
关于随机对照,在临床试验方案中是设计了的,但遗憾的是有些医院没有好好去做。当然,也有几家医院做了随机对照,如地坛医院、302医院、佑安医院和东方医院。有的医院在世卫专家提问的时候不敢说做了随机对照,因为该院的随机对照是用最原始的抓阄的方法,而现在国际上早已不再采用这种方法了。我鼓励他如实说,当时是SARS紧急救治情况下启动的研究,条件差、困难多,病人分组是通过抓阄的两种结果来决定是对照组还是治疗组,不是大夫有意分配的。这样的随机分配,虽然很原始,但毕竟也作了随机,可以减少误差。世界卫生组织也承认了这一点。
, 百拇医药
世卫专家提问的另一个焦点是临床研究偏倚,偏倚的概念可能有些人不大了解,偏倚又称为误差或偏差,是指研究结果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而使研究结果偏离真实情况,影响研究质量与结果的可信性。偏倚的产生有多种原因,如回忆偏倚、测量偏倚、入院率偏倚等,控制偏倚的措施也有很多:设置合理的对照组;研究人员要培训标准化;采用盲法,单盲、双盲或三盲等。在临床试验过程中如果医院给治疗组病人服用中药,给对照组只服用西药的话,病人就会意识到两组的差别,控制试验偏倚应该采用盲法比较好。在SARS临床研究中面临许多在过去常规临床研究中所未遇到的问题,这一点世卫专家也表示理解,但是我们的研究设计应该说是不完善的,对偏倚的控制还不够严格。
开始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抱着怀疑的态度,提问非常严格,对报告的讨论是一个字一个字进行的,最后态度慢慢的转变了,达成共识。他们想到的问题我们事先都想到了,他们没想到的问题我们也考虑过了。当然,有些问题也不是充分准备就能满意解决的。
记者:您觉得我国目前临床科研设计、评价、质量控制等方面存在哪些不足?和国际水平相比有什么差距吗?
, http://www.100md.com
翁维良:二十世纪开始国际上开始注意临床试验的科学性与保障受试者的权利,逐步规范临床设计,真正形成国际公认的规则大概是近二十年的事情。我国1983年成立了14个首批临床药理基地,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就是其中之一。基本上国际上现行的方法我们都了解。GCP原来是指药物临床试验规范,现在发展到应用于中医临床试验方面。为了使我国中医临床研究设计能和国际接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立了一项“中医临床研究设计与评价”的软课题,就是要解决怎样做中医临床研究设计,怎样进行质量控制,怎样运用中医临床研究的统计方法及数据管理,如何进行临床评价等问题,以提高中医临床科研者的研究水平,使研究结果更可靠,质量更高,疗效更确切。
据我了解好多临床研究人员不够重视临床研究中的偏倚,不了解偏倚的重要性。许多文章只是泛泛地说做了随机对照,可是具体怎么做的随机,怎样控制偏倚,在文章中都没有体现,实际上作者也很少考虑。在国内以治疗心血管病著称的某药物有关临床试验的十六篇文章中,符合要求的,能达到10分以上的只有两篇(根据数据、方法有一套评分机制,随机对照、控制偏倚较好的最高分是17分),所以该药物控制偏倚的措施是很不完善的,得出的临床结果自然也是存在问题的。, http://www.100md.com(马 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