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快讯 > 综合信息 > 信息04
编号:10333716
为言红叶领秋华--第219次香山科学会议述要
http://www.100md.com 2004年1月19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083期
     以“中医基础理论的构建与研究方法”为主题的第219次香山科学会议于2003年11月18 、19日举行。国内著名中医专家,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人员,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哲学家和国家科技部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科技管理专家等60余人参加了会议。来自德国的医学史专家和加拿大的医学哲学研究者还在会议上特邀发言。会议以中医药基础理论的构建、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方法、中医药学在国外的传播、中医药发展与人才培养等内容为中心议题展开了热烈而有碰撞性的讨论。也有专家向会议提交了书面发言。

     关于中医药基础理论的构建

    学者们着重讨论了中医药学理论构建的动力机制,以及临床实践和哲学在构建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重要意义。有学者首次提出,中医药理论乃是“用社会科学的理论总结了自然科学规律”的论题。实践是理论的本源,用包括哲学等各种方法对临床实践加以总结形成的中医药理论,其发展路线是:临床实践→总结→再实践的过程,因其理论源于实践,故而能有效地指导临床。中医药理论比之属于自然科学、重视实验方法和“病”的西医学,其特点是以“证”为基础,讲求辨证论治,运用包含多种化学成分的中药组合成复方,进行多渠道、多层次、多靶点、多种状态调整的方式施治。有专家指出,理论构建的方式和视角铸就了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特点。“究天人之际”,使中医学和天文、气象、地理学相沟通;中医学从时间系统阐述人体生命特征,认识到生命活动的不可逆转性,即《内经》所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由此而重视“证”;由于中医理论贯穿了对“人的整体性、人的主体性和人的个体性”的重视,由此而形成了辨证论治。这些理论又称引标界为养生治病“必求于本”的核心思想。
, http://www.100md.com
    关于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研究方法

    大体上可概之为传统方法与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两端,二者要相结合,要多学科协作研究中医学理论。有学者运用数学分析河图和洛书的理论内涵及其与阴阳五行的关系,指出它归结为逆作用公式和等价作用公式,其阴阳消长,反映事物同一性与对立性的关系,可视为模糊变量,其强度小于0.5为虚,大于0.5为亢。以此为例,运用数学方法,中医学的一些思维方式可以述诸于公式,进而与现代自然科学对话。复杂科学专家指出,总体把握与辩证地看问题是中医的优势,中医以此避免了机械唯物论,在这一点上,中医对创建系统学(Systematology)具有启发意义。系统论(Systematis)是整体论和还原论的辩证统一,人体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处理这类系统的方法是综合集成法,据此可认为中医现代化的核心是系统科学。

    对于近年来开展运用动物实验进行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与会者见仁见智。有专家以课题为例阐述了他们通过建立动物模型研究证,用分子生物学有关动物实验探讨肾主生殖遗传的物质基础的科研实践。在经络研究方面,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继踵赓续的研究者,按照“肯定现象,掌握规律,查明本质”三大方针,曾经用过多种手段进行探索,包括电阻抗、神经介质、红外线热图、放射性核素、声学和光学检测、电磁效应、核磁共振(MRI)以及正电子发射断层技术(PET)等方法,以多种动物和人体为实验对象进行了三方面探索:一是循经感传现象研究;二是经络脏腑相关的探讨;三是经络理化现象及经络物质基础的索寻。循经感传现象的客观性被证实肯定,推动了经络研究的开展。多年来,从对经络脏腑相关、经络理化现象和经络物质研究中得到的资料分析,人体经络现象不是哪一种单一因素所致,既包括已知结构的已知功能,也应包括已知结构的未知功能,还有其他的未知因素。这一观念上的转变非常重要,它使科研人员在思路上,从单一的因果决定论的误区中得以解蔽,回到辩证的认识路线上来,为下步深入的探索扫清了障碍。今后在处理经络与神经体液调节的关系、宏观与微观的关系、机能与结构的关系以及理论与临床的关系上下功夫,将有可能使在困境中的经络研究向前推进一步。参会的经络研究专家,各自介绍了所提出的学说,主要有“细胞间质调控学说”、“胶元纤维液晶态学说”等等。有关专家介绍,目前已经找到了探索经络实质的切入点和研究思路,即从穴位中产生“得气感”的各有关细胞和结缔组织结构入手,从液晶态结构、超晶态结构以及软物质凝聚态物理特性来探索全身组织脏器的胶元纤维网络,将有可能在今后10~15年内基本揭示出经络实质的全貌。这项工作的展示,是本次香山科学会议的闪光点之一。
, 百拇医药
    实验方法在中医药理论现代化研究中的价值是此次会议争论的焦点。有专家指出,目前报道的实验研究,多是验证或诠释经典理论,缺乏原创,有很多是搞实验形式主义;更有专家指出,建造动物模型的方法不完善,与辨证论治理论不契合,目前所进行的中医学动物实验还不能从根本上带动中医学发展;也有专家从研究对象和思维特征论及实验方法与中医学不相适宜,他们指出,中医学所探讨的对象是现象本身的规律性,属于“象科学”和

    “体科学”,与侧重从有形实体和物质结构研究人体的西医学大异其趋。中医学要探讨的象规律不能从实验室的实验中获得,即使能够将研究对象置入实验室,而此时的研究对象已失去了自然状态,不再是中医所研究的对象了。由是而论,不能以“是否做了实验”作为衡量中医科研水平的标志。对于诸如量化、统计学处理、客观化和寻找特异指标等做法,均应邃密思索,不应靡然景从。

    对于中药基础理论及研究方法,学者们除重视复方在辨证论治中的价值外,还特别指出“现代化中药”不是“中药西药化”,不应该视中药为天然药物,更不应该将中药的药物不良反应说成是中药的毒性,以双重标准审视中药,甚至否定中药。对单味中药的研究并不拒绝用分析方法,但应明确中药的内涵。中药的内涵应包括:突出的医药结合观;独特的继承性;鲜明的进步性;发展前途的广阔性。
, 百拇医药
     关于中医药的发展、国际化和人才培养

    与会者从历史的回顾,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医药事业树转峰来之变局,又以近年来中医药在世界五大洲的传播最为耀目,蔚为大观。但从学术传承而论,专家们多有戚戚之忧。有专家指出,目前中医仍处于弱势,传统学术被违失本性,诸如有的中医医疗机构凭虚架构,以西代中;青年医师弃本就西,追逐时潮;科研课题惟新是骛,中医理论含量不高等等。为改变此类境况,与会专家们提出了多项建议,主要有:强化主体意识,弘扬学术成就,在认识自身中自信自强;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应以人才为基础,以科研创新为先导,重视基础理论的学术价值;对现行中医药的院校教育,在学科设置、教材建设、教学组织等方面勉力改革;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运用《中医药发展条例》等相关法规,保护中医药遗产等等。

    专家们提示:当代科学环境有利于中医药发展。目前,以还原论为主导的重分析、公理化方法的西方科学,其局限性已经为科学界所认识,世界科学正朝向以整体论,重综合、实用化为特征的东方科学回归,我国学术界也已经提出“东方科技与文明的复兴”的问题。在此种形势下,振兴中医乃天之大任,中医学人应把握机遇,努力探索,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为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作出新贡献。

    人物链接

    陈渭良,生于1938年,广东省南海人,我国广东省名中医。从事骨伤科医疗、科研教学工作40多年,精通中医辨证,熟谙正骨疗伤技法,擅长治疗各种骨关节疾病、软组织损伤、内伤及各种疑难杂症等,尤其专于外伤性的急危重症的抢救和骨伤科疑难疾病。著有《骨折与脱位的治疗》、《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骨伤科部分)》等多部著作,十多项科研课题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百拇医药(中国中医研究院 孟庆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