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血液循环差的脓毒症患者应避免使用大剂量肾上腺素
本报讯 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医院重症监护病房Baker等报告,对于严重脓毒血症性休克患者,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具有相似的血液动力学作用,但肾上腺素能损害内脏血液循环,因此,当严重脓毒血症患者出现肠道血液灌注明显减弱时,应避免使用大剂量肾上腺素。(Crit Care Med 2003,31∶1659)
研究者采用前瞻、随机、开放的研究方法, 评价了不同剂量的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对脓毒血症休克患者内脏血液循环的影响。
该研究共纳入20例脓毒血症患者,以单独使用多巴胺能否维持平均动脉压(MAP)在65 mmHg以上为依据分成两组。MAP超过65 mmHg为中等程度休克组,低于65 mmHg为严重程度休克组。每例患者均接受外周循环(肺动脉导管)、内脏循环(吲哚花青绿稀释法和肝静脉导管)和胃黏膜PCO2(气体压力测量法)等相关指标检测。
中等程度组10例患者单独接受多巴胺治疗,给药速度在10~20 μg/kg·min范围内能维持平均动脉压在65 mmHg以上。获得检测数据后,患者被随机分配接受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治疗,调整到合适的剂量维持MAP稳定,再进行相关指标检测。严重组10例患者,随机接受去甲肾上腺素或者肾上腺素,使MAP在65 mmHg以上后接受相关指标检测。
结果显示,中等程度组患者使用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后心脏指数(CI)相似,无统计学差异但使用肾上腺素后CI较高(与前二者相比,P<0.01)。三种药物对内脏血流的影响相似,无统计学差异。与使用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相比,多巴胺对混合静脉血和肝静脉血氧饱和度梯度的影响是最小的,但使用三种药物后PCO2间隙相似。
在严重组,与使用去甲肾上腺素相比,使用肾上腺素者CI增高(P<0.01)但内脏血流降低(P<0.05)。肾上腺素增加了混合静脉血和肝静脉血氧饱和度梯度,但没有改变PCO2间隙。
研究者认为,在中等程度的脓毒血症休克患者,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对内脏血液循环具有相似的作用,但多巴胺具有较好的血液动力学效果,特别是对混合静脉血和肝静脉血氧饱和度梯度的影响上。对于严重脓毒血症休克患者,在内脏氧供给和需求的平衡上,肾上腺素的作用差于去甲肾上腺素,这主要因为存在代谢通道的转移,如内脏乳酸消耗增加和ICG(灌注吲哚花青绿)清除下降。
点评 该研究反映了人类内脏血液循环的某些变化。但存在一些缺陷,比如采用患者自身对照的研究方式,样本量有限,部分患者使用多巴酚丁胺,仅观察了短期疗效等。由此可能影响了结果的准确性。但该研究仍为临床使用上述三种药物提供了一些依据,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良好开端。
李春盛, 百拇医药(何新华)
研究者采用前瞻、随机、开放的研究方法, 评价了不同剂量的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对脓毒血症休克患者内脏血液循环的影响。
该研究共纳入20例脓毒血症患者,以单独使用多巴胺能否维持平均动脉压(MAP)在65 mmHg以上为依据分成两组。MAP超过65 mmHg为中等程度休克组,低于65 mmHg为严重程度休克组。每例患者均接受外周循环(肺动脉导管)、内脏循环(吲哚花青绿稀释法和肝静脉导管)和胃黏膜PCO2(气体压力测量法)等相关指标检测。
中等程度组10例患者单独接受多巴胺治疗,给药速度在10~20 μg/kg·min范围内能维持平均动脉压在65 mmHg以上。获得检测数据后,患者被随机分配接受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治疗,调整到合适的剂量维持MAP稳定,再进行相关指标检测。严重组10例患者,随机接受去甲肾上腺素或者肾上腺素,使MAP在65 mmHg以上后接受相关指标检测。
结果显示,中等程度组患者使用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后心脏指数(CI)相似,无统计学差异但使用肾上腺素后CI较高(与前二者相比,P<0.01)。三种药物对内脏血流的影响相似,无统计学差异。与使用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相比,多巴胺对混合静脉血和肝静脉血氧饱和度梯度的影响是最小的,但使用三种药物后PCO2间隙相似。
在严重组,与使用去甲肾上腺素相比,使用肾上腺素者CI增高(P<0.01)但内脏血流降低(P<0.05)。肾上腺素增加了混合静脉血和肝静脉血氧饱和度梯度,但没有改变PCO2间隙。
研究者认为,在中等程度的脓毒血症休克患者,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对内脏血液循环具有相似的作用,但多巴胺具有较好的血液动力学效果,特别是对混合静脉血和肝静脉血氧饱和度梯度的影响上。对于严重脓毒血症休克患者,在内脏氧供给和需求的平衡上,肾上腺素的作用差于去甲肾上腺素,这主要因为存在代谢通道的转移,如内脏乳酸消耗增加和ICG(灌注吲哚花青绿)清除下降。
点评 该研究反映了人类内脏血液循环的某些变化。但存在一些缺陷,比如采用患者自身对照的研究方式,样本量有限,部分患者使用多巴酚丁胺,仅观察了短期疗效等。由此可能影响了结果的准确性。但该研究仍为临床使用上述三种药物提供了一些依据,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良好开端。
李春盛, 百拇医药(何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