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动态 > 学术交流
编号:10347119
脑内非特异性炎性肉芽肿易误诊为脑胶质瘤
http://www.100md.com 2004年2月19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097期
     脑内的非特异性炎性肉芽肿比较少见,其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常被临床医生所忽视,需手术或活检明确诊断,但术前常难以确诊,易误诊为脑胶质瘤。我们近年来收治了8例脑内非特异性炎性肉芽肿患者,均曾被误诊。现将这些患者的病情经过介绍如下。

    在8例患者中:有7例为男性、1例为女性;年龄22~30岁,平均28岁;病程2周~2年,平均6.7个月。这些患者均无急性颅内感染及全身感染病史。

    患者的临床表现:均以癫痫为首发症状,其中1例合并单侧肢体轻度瘫痪、1例表现为发作性黑蠓,但均无头痛、呕吐、视物模糊及视盘水肿等高颅压症状。

    影像学检查:8例患者均行头颅CT检查,病灶位于额叶5例、额顶叶2例、额枕叶1例;病灶呈多发2例、单发6例,范围在1.5cm×2.0cm~5.0cm×5.5cm;平扫描表现为等密度或混杂密度,病灶周围水肿不明显,脑室无受压,中线结构无偏移;增强扫描见脑回强化及病灶中不规则颗粒状强化。
, 百拇医药
    8例患者均行颅脑手术治疗,术前均被疑诊为脑胶质瘤。其术中年见:病灶区域蛛网膜与硬脑膜粘连,脑回形态存在并增宽,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切面质韧,血运丰富。病理诊断均为非特异性炎性肉芽肿。所有患者术后经7~10天抗感染治疗,恢复良好,痊愈出院。经1~4年随访,癫病症状均得到控制,恢复正常工作、生活,复查CT未见复发。

    发病原因分析:颅内感染性肉芽肿以结核性及寄生虫性为多见,而非特异性炎性病变则以脓肿为多见,表现为慢性炎性肉芽肿者甚为少见。近年来,由于CT、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学技术的普及应用,该病临床检出率似有所增加。其多继发于其他部位感染,以开放性脑外伤及中耳炎为多见。发病机制被认为是身体其他部位感染后,细菌通过血源性播散引起局限性脑炎,因其毒性较低而机体抵抗力较强,炎症趋于局限,出现巨噬细胞吞噬并形成颗粒状增生。

    临床特点分析:该病好发于青壮年,以20~40岁多见,病程较长,多数在半年以上,长者达数年。患者的临床表现以癫痫为首发症状,无明显高颅压征,伴或不伴有局灶性神经系统功能缺失症状。CT显示病灶多位于幕上,以大脑中动脉分布区域的部位或额顶部为多,病灶单发,范围大小不等,大多数直径小于1.5cm;增强扫描可见脑回强化。我们所见8例患者基本符合上述特征,仅在病灶的部位及大小方面略有不同,1例虽病灶达5.0cm×
, 百拇医药
    5.5cm,但CT平扫显示病灶呈等密度间有混杂密度,边界不清,周围水肿明显,增强扫描出现脑回强化。该病磁共振成像的表现,加权为均一高信号,增强呈均一明显强化。患者的脑电图、血常规及脑脊液检查对该病的定性诊断意义不大。

    误诊原因分析:该病较少见,常被临床医生所忽略;患者无明显感染病史,而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与脑胶质瘤类似,缺乏特异性,因而术前常被误诊为脑胶质瘤。

    鉴别诊断:我们在回顾上述8例患者的特征时,认为在三个方面有别于胶质瘤。一是,CT增强扫描出现脑回强化,而胶质瘤增强扫描脑回不强化;二是,病灶周围水肿及占位效应不明显,有别于胶质瘤常见的占位效应;三是,术中见病灶所在区域蛛网膜与硬脑膜粘连,支持局部有炎症存在。

    我们的治疗体会是:对于病程短、病灶较小者,已有报道采用抗感染治疗即可治愈。鉴于该病有转变为肉瘤样病变的可能,且我们所见病例多数病程较长,呈慢性经过,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因此,我们予以手术治疗,并主张病灶位于脑非功能区者行病灶所在脑叶区段切除,位于功能区者可行部分切除。此外,我们在手术中,可见病灶所在区域蛛网膜与硬脑膜粘连、脑回增宽、病灶周缘与正常组织分界不够清晰、病灶质地较韧且血运丰富,虽可提示局部有慢性炎症的表现,但仍不足以除外某些脑胶质瘤的可能,所以术式的选择需求助于术中病理快速冷冻活检的结果。综上所述,对脑内非特异性炎性肉芽肿进行临床诊断时,可以根据年龄、病史、临床表现、CT特征等进行综合判断。(广东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郑少钦 杨应明),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