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347129
感冒:我们对它误解多
http://www.100md.com 2004年2月20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098期
     如果在吉尼斯世界纪录中给“患病人数最多的疾病”留个位置,感冒肯定当仁不让。每个人一生中不可避免地要得几次、十几次甚至几十次感冒,但也许正因为我们跟感冒太近乎了,以至于熟视无睹,至今对它还存在许多认识上的误区:

    1.感冒是小毛病

    对大多数人而言,靠自身的抵抗力或及时吃上对症的感冒药,赶走感冒并不难,可以算它是小病。但是,如果忽视了预防或早期治疗,感冒也能引起鼻窦炎、中耳炎、肺炎等较为严重的疾病。在小儿、年老体弱者或慢性病患者中,最初表现为感冒的一些疾病还可能导致死亡。死亡率虽说不高,但感冒患者基数较大,死亡人数仍很可观。从这一点上看来,感冒还是不容忽视的。

    2.感冒起于着凉

    确实有不少人是着凉后得了感冒,但引起感冒的真正祸首多是传染性极强的感冒病毒,着凉不过是使人抵抗力下降,易受病毒侵袭的诱因而已。类似的诱因还有身体过度疲劳、心情郁闷、月经来潮等。所以预防感冒不光要穿暖,还得注意休息,保持好心情。
, 百拇医药
    3.得了感冒快吃“消炎药”

    许多家庭常年备有红霉素、先锋霉素、螺旋霉素、增效联磺等“消炎药”,得了感冒就赶快吃上几片顶一顶。殊不知,这些抗生素类和磺胺类药物的本事是杀灭或抑制细菌,对病毒基本无效,也不能缓解感冒初起的症状。所以靠吃消炎药非但顶不住感冒病毒的袭击,反而有可能因为滥用抗生素而招致药物性耳聋、药物过敏等不良后果。感冒时使用消炎药的适当时机是在机体并发细菌感染的时候。

    4.抗感冒要用抗病毒药

    既然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治疗感冒用抗病毒药似乎天经地义。可是有经验的大夫往往不给感冒病人用病毒灵、病毒唑一类的抗病毒药。为什么呢?因为感冒属于自限性疾病,如果没有并发症,一般在一周左右能够自愈,而抗病毒药对于狡猾善变的感冒病毒尚无肯定疗效,并且有一定的副作用,所以要权衡利弊后才考虑使用。

    5.感冒了要去医院诊治
, 百拇医药
    以往逢感冒的多发季节,大小医院里总是门庭若市,拥挤不堪。随着医疗制度的改革和生活节奏的变化,很多人就考虑自我治疗感冒,可又心中无数,怕耽误了病情。新型就医观念对于治疗一般的常见病,的确有省钱、省事的收效。至于会不会误了病,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感冒初起,轻者会出现鼻塞、打喷嚏、流鼻涕、流眼泪,重者会出现发烧、头痛、咳嗽、咽喉痛、全身不适等。由于我们几乎都有患感冒的经历,如果您有了这些症状,又觉得与以前得过的感冒情况相似(自已拿不准,也可就近向医务室大夫或有医学专业知识的朋友请教),就可以自购一些正规厂家生产的感冒药来缓解症状。同时注意多喝水,充分休息,一般在1周左右就能够痊愈。但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症状并非感冒的专利,其他病症,特别是一些传染病早期也会有类似表现。所以,如果自已的症状较重或与以往有所不同,或1周左右不见好,甚至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就有必要花点时间去医院做详细检查,以弄清究竟是感冒还是其他病症。保持这种警惕性就能避免误治了。

    6.感冒药可以随意选用
, http://www.100md.com
    感冒药作为非处方药,在药店购买很方便。但目前治疗感冒的中成药、西药品种繁多,所含成分、剂量也针对感冒患者的不同症状而有差别,所以在选购药品时还得讲究与自已对症,切忌随便买一种就吃。例如感冒初起,仅有鼻塞、打喷嚏、流鼻涕、流眼泪等症状时,可用综合感冒药康泰克。它所含的扑尔敏、苯丙醇胺两种成分正好能缓解这些症状,而且是以缓释技术制成胶囊,服后血药浓度持续稳定,每日只需早晚各服一粒,对症又方便。假如还有发烧、咳嗽,可以加服复方阿司匹林和止咳药水,或干脆吃康得。康得比康泰克多了解热止痛的扑热息痛及止咳的美沙芬两种成分,更适于症状较多的重感冒。一些患者偏爱中成药,在选药时也得注意“辨证施治”,如羚翘解毒丸和银翘解毒丸针对的感冒症候截然不同,就不宜错吃。

    总之,感冒的治疗用药不能大意。根据“有效不更方”的原则,再次感冒时,首先仍可选择过去熟悉或曾经服用且有效、无明显副作用的药物。如果自已缺少用药经验,购药时不妨先仔细看看说明书或向药店的执业药师咨询后再购买,以减少用药的盲目性。

    7.抗感冒药可预防感冒

    目前市场上的抗感冒药只能缓解感冒早期的症状,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不能杀灭或抑制病毒,所以即使在没有生病时吃也不能预防感冒。感冒疫苗虽然有一定预防效果,但至今仍处于研究阶段,尚未大量应用。诸如大量口服维生素C或饮服某些中药冲剂预防感冒的措施,也未能证实有确切的效果。所以,预防感冒最实际的做法是平时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在感冒流行季节少去公共场合,勤洗手,戴口罩等。, 百拇医药(陈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