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云德建议:尽快建立病原生物监控系统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现任病毒生物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的著名病毒学家侯云德院士最近提出,鉴于非典的再次露头以及禽流感的发生,我国应在现有完整病毒特异性检测探针数据库的基础上,尽快建立全国范围的病原生物监控系统,以提高我国预防控制突发性传染病和反生物恐怖袭击的能力。
侯云德从疾病预防控制、生物制品产业发展和环境安全三个层面论述了建立这一系统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目前与人类疾病相关的病毒有500多种,新的病毒还在不断出现。自1973年以来就发现20多种对人致病的新病毒。艾滋病病毒、美国西尼罗河病毒、禽流感病毒、SARS冠状病毒等的流行,不仅给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带来巨大经济损失,也给民众心理带来巨大损伤。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全球性的人流、物流日益频繁,控制传染病的流行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热点。而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已有科学家报道在人类基因组中发现200多条“细菌基因”和约400至500条反转录病毒基因序列,这些病原体基因引起了科技界的广泛关注。
, 百拇医药
第二,随着生物制药的发展,药品的安全性越来越引起重视。建立一种对细菌、热源和病毒均可控制的“三控”生物制剂和药品生产体系,实现生物制品和药品的病毒常规检测,正在逐渐成为全球性的趋势。
近半个世纪以来,生物制品和药品生产中的质控要求主要是无菌、无热源,尚无检测病毒的普遍要求和相应的质量控制手段。只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已将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和乳头瘤病毒列为16种致癌物质“成员”,在任何药品和生物制品的生产过程中必须排除。
美国科学家在2001年就提出生物制品生产系统中祛除病毒的重要性。虽然祛除病毒比去除细菌困难,但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已经有可能对生物制品和药品进行病毒质控,如国际上采用核酸扩增技术检测和控制输血中的病毒传播。美国FDA开始探讨将微阵列技术(生物芯片技术)用于药品质量控制。
第三,生物恐怖袭击已经威胁人类文明,而生物恐怖主义的“武器”常常是病毒、细菌等病原生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饮水安全等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 百拇医药
侯云德指出,病毒种类繁多,而且变异病毒和新病毒更是危害甚剧,能引起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毒就多达上百种,而目前常用的核酸检测、血清学检测等方法,不能同时检测多种病毒,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目前人类对病原生物的监控还没有有效的手段,基本上处于被动防御状态。但在建立病原生物监控系统上,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先行一步。美国和欧盟各国近年来增加财政拨款,用于公共安全的监控技术研究,并取得许多进展,如美国和德国科学家利用不同病原微生物具有不同特征性光吸收谱的特点,研究成功一种可用于各种公共场所的检测病原生物的涂料。一些国际组织也就病原生物的监控提出了相关标准,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提出到2010年建成适宜的全球和国家的卫生信息、监控和警报系统。
我国已开始建立快速预警监控系统,将快速诊断技术用于突发性传染病的监控,并可对付可能发生的生物恐怖袭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用生物芯片检测非典疫苗中可能的病原生物污染。但在整体监控手段上,我国仍落后于美国和欧洲一些先进国家。从传染病控制、生物制药安全和环境安全等角度考虑,我国必须建立一套快速高通量的技术平台,建立一种快速灵敏、同时能检测多种病毒的方法。
, 百拇医药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为飞速发展的生物芯片技术(微阵列技术)提供了可能。由于这一技术将大量探针同时固定在一块“芯片”上,一次可对大量生物分子进行检测分析,从而克服了传统方法技术复杂、自动化程度低、检测分子数少等不足之处。2003年,美国科学家正是利用高通量的基因芯片技术,在数小时之内率先发现了非典元凶。
在侯云德的倡导下,我国科学家尝试“监控”病原生物。在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下,病毒生物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北京金迪克生物技术研究所的科学家经过5年研究,建立了完整的病毒特异性检测探针数据库,包括与人类疾病相关的300多种病毒的3000多条特异性探针,可一次性检测300多种病原,和原有方法比,效率提高了5到10倍。开发出能够检测数百种病原微生物的高密度微阵列芯片,芯片日产量可达100片至200片。
这套系统可以快速鉴定出在人类生活中“捣乱”的病原生物,迅速鉴别出不明病毒和其他微生物,为在全国建立病原生物监控系统奠定了重要基础。
侯云德建议,鉴于目前的特殊形势,有关部门应加快建设全国范围的病原监控系统。由于硬件基础和核心技术已经初步具备,可利用中国疾病控制系统的网络体系,在全国范围内构建病原生物监控系统,并可先在北京、广东、江苏、辽宁、湖南、甘肃等地布点。同时可先选择呼吸道系统病毒进行监控系统试点,然后向其他病原生物扩展。, 百拇医药(王代同)
侯云德从疾病预防控制、生物制品产业发展和环境安全三个层面论述了建立这一系统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目前与人类疾病相关的病毒有500多种,新的病毒还在不断出现。自1973年以来就发现20多种对人致病的新病毒。艾滋病病毒、美国西尼罗河病毒、禽流感病毒、SARS冠状病毒等的流行,不仅给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带来巨大经济损失,也给民众心理带来巨大损伤。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全球性的人流、物流日益频繁,控制传染病的流行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热点。而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已有科学家报道在人类基因组中发现200多条“细菌基因”和约400至500条反转录病毒基因序列,这些病原体基因引起了科技界的广泛关注。
, 百拇医药
第二,随着生物制药的发展,药品的安全性越来越引起重视。建立一种对细菌、热源和病毒均可控制的“三控”生物制剂和药品生产体系,实现生物制品和药品的病毒常规检测,正在逐渐成为全球性的趋势。
近半个世纪以来,生物制品和药品生产中的质控要求主要是无菌、无热源,尚无检测病毒的普遍要求和相应的质量控制手段。只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已将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和乳头瘤病毒列为16种致癌物质“成员”,在任何药品和生物制品的生产过程中必须排除。
美国科学家在2001年就提出生物制品生产系统中祛除病毒的重要性。虽然祛除病毒比去除细菌困难,但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已经有可能对生物制品和药品进行病毒质控,如国际上采用核酸扩增技术检测和控制输血中的病毒传播。美国FDA开始探讨将微阵列技术(生物芯片技术)用于药品质量控制。
第三,生物恐怖袭击已经威胁人类文明,而生物恐怖主义的“武器”常常是病毒、细菌等病原生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饮水安全等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 百拇医药
侯云德指出,病毒种类繁多,而且变异病毒和新病毒更是危害甚剧,能引起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毒就多达上百种,而目前常用的核酸检测、血清学检测等方法,不能同时检测多种病毒,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目前人类对病原生物的监控还没有有效的手段,基本上处于被动防御状态。但在建立病原生物监控系统上,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先行一步。美国和欧盟各国近年来增加财政拨款,用于公共安全的监控技术研究,并取得许多进展,如美国和德国科学家利用不同病原微生物具有不同特征性光吸收谱的特点,研究成功一种可用于各种公共场所的检测病原生物的涂料。一些国际组织也就病原生物的监控提出了相关标准,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提出到2010年建成适宜的全球和国家的卫生信息、监控和警报系统。
我国已开始建立快速预警监控系统,将快速诊断技术用于突发性传染病的监控,并可对付可能发生的生物恐怖袭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用生物芯片检测非典疫苗中可能的病原生物污染。但在整体监控手段上,我国仍落后于美国和欧洲一些先进国家。从传染病控制、生物制药安全和环境安全等角度考虑,我国必须建立一套快速高通量的技术平台,建立一种快速灵敏、同时能检测多种病毒的方法。
, 百拇医药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为飞速发展的生物芯片技术(微阵列技术)提供了可能。由于这一技术将大量探针同时固定在一块“芯片”上,一次可对大量生物分子进行检测分析,从而克服了传统方法技术复杂、自动化程度低、检测分子数少等不足之处。2003年,美国科学家正是利用高通量的基因芯片技术,在数小时之内率先发现了非典元凶。
在侯云德的倡导下,我国科学家尝试“监控”病原生物。在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下,病毒生物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北京金迪克生物技术研究所的科学家经过5年研究,建立了完整的病毒特异性检测探针数据库,包括与人类疾病相关的300多种病毒的3000多条特异性探针,可一次性检测300多种病原,和原有方法比,效率提高了5到10倍。开发出能够检测数百种病原微生物的高密度微阵列芯片,芯片日产量可达100片至200片。
这套系统可以快速鉴定出在人类生活中“捣乱”的病原生物,迅速鉴别出不明病毒和其他微生物,为在全国建立病原生物监控系统奠定了重要基础。
侯云德建议,鉴于目前的特殊形势,有关部门应加快建设全国范围的病原监控系统。由于硬件基础和核心技术已经初步具备,可利用中国疾病控制系统的网络体系,在全国范围内构建病原生物监控系统,并可先在北京、广东、江苏、辽宁、湖南、甘肃等地布点。同时可先选择呼吸道系统病毒进行监控系统试点,然后向其他病原生物扩展。, 百拇医药(王代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