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编号:10350004
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的分类及治疗
http://www.100md.com 2004年2月26日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4年第8期
     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CMPD)以往仅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和慢性特发性骨髓纤维化(IMF)。由于它们有许多相似的临床表现,但又有不同的自然病程而需要不同的治疗,使得它们之间的界限及其与非克隆性血液病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加之缺乏克隆性诊断标志物,缺乏对其分子基础的了解,难以组织起有对照的前瞻性临床试验,因此,PV、ET和IMF的诊断和处理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最近WHO关于CMPD的分类中,除了PV、ET和IMF外,还包括下列疾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Bcr/Abk阳性)、慢性嗜中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慢性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高嗜酸细胞综合征和未分类的CMPD。

    在血液系统疾病中,尤其是恶性血液病中,PV、ET和IMF属于研究最多而了解最少的疾病。会上报告两项新的分子检测用于CMPD的诊断和分类。有学者报告PV粒细胞存在嗜中性粒细胞抗原NBI/CD177

    mRNA的过度表达,CD177属于胞浆膜蛋白uPAR/Ly6/CD59家族成员。PRV-1 mRNA的过度表达似乎是PV特异性的,因为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未观察到其过度表达,因此,在存在红细胞容积增高的情况下,粒细胞PRV-1的过度表达支持PV的诊断。但是,没有PRV-1的表达不能作为排除PV的依据。Mpk是血小板生成素的受体,最初在PV观察到血小板和巨核细胞上有Mpk表达障碍,之后在一些ET和IMF患者中也观察到类似改变。生物学研究表明,Mpk mRNA的错位剪切或单个核苷酸的多态性均涉及到Mpk外显子2,均导致翻译后糖基化受阻,对Mpk正常表达有明显的负面影响。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PV、ET和IMF有Mpk DNA结构的异常或突变。
, 百拇医药
    对于PV和ET的治疗,除了骨髓移植外,到目前为止尚未找到其他清除异常克隆的治疗方法。因此,常规治疗的目的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降低血栓并发症的危险;二是防止向骨髓纤维化和急性白血病进展。细胞减数治疗能够有效预防血栓,但有些骨髓抑制剂有可能增加血液学转化机会,因此,其适应证一直是临床研究的课题。ASH会上推荐的PV细胞减数治疗指南与以前真红研究协作组(PVSG)方案基本相似,放血仍是主要的早期治疗方法。会上还有学者建议,ET也应根据血栓发生的危险性对患者进行危险度分组,以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ET低危组因血栓症死亡的患者非常罕见,未有资料显示早期进行细胞减数治疗能够降低死亡率。因此,对于年轻无症状ET患者,如果血小板计数< 1500×109/L,没有其他血栓症的危险因素,可以只进行随访,不用治疗;如果有心血管危险因素(吸烟、肥胖、高血压、高血脂),可根据个体情况考虑降血小板治疗。

    近年的研究表明,IMF的发病与异常巨核细胞增生、新生血管形成和CD34+干细胞异常迁徙有关,因此,此次会上报告了一些新的治疗方案和药物,如减低预处理强度的干细胞移植、沙利度胺和伊马替尼等。
, 百拇医药
    在CMPD治疗研究中,有2种药物尤其引人注目,即阿那格雷和伊马替尼。阿那格雷是咪唑-喹唑啉系列化合物中的一种,可抑制人类和动物血小板的聚集,对人类还有降低血小板的作用。初步的临床试验表明,阿那格雷可以有效降低各种CMPD增高的血小板,尤其对ET有效。由于阿那格雷可有效降低血小板计数而无致白血病作用,它很快成为年轻CMPD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甲磺酸伊马替尼是一种强有力的选择性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体外对c-Abk和Bcr/Abk具有明显抑制活性,还能抑制酪氨酸激酶c-kit(CD117,IMF患者CD34+细胞高表达)和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受体(PDGFR,可能在相关的纤维化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活性。有6项Ⅱ期临床研究评估了伊马替尼对IMF患者(共87例)的疗效,发现对脾脏肿大的疗效是从无到显著,结果偏差较大,所有的研究中均出现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升高。伊马替尼可能对有些PV患者有效,有学者报告,2例Bcr/Abk阴性PV患者对羟基脲或干扰素不能耐受,但伊马替尼却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这一结果为某些PV患者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手段。

    一项小剂量沙利度胺Ⅱ期临床试验表明,完成4周治疗的IMF患者(63例),31%有治疗反应,39%不再需要输血,28%血小板减少的患者血小板计数增高,42%脾脏明显增大的患者脾脏有所缩小。, 百拇医药(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 王椿 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CMPD)以往仅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