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快讯 > 综合信息 > 信息02
编号:10350056
专家呼吁把民族医药文化保护和发展提高到新水平 让民族药“三进殿堂”
http://www.100md.com 2004年2月26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101期
     在2月22日于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召开的“中国彝族医药文化保护与发展研讨会”上,来自北京和云南的医药专家共同研讨彝族医药文化保护和发展问题,希望为楚雄民族医药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同时呼吁把民族医药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彝族人民通过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创造了本民族的医药文化成果。从现今抢救挖掘出来的28种彝族医学古籍手抄本中我们可以看到,属于药物学方面的就有7本,其中成书最早的《齐易书》(又名《双柏彝医书》)1979年曾被译成汉文及彝文对照本,引起了中医界的极大关注。经过长期临床验证的彝药,大多数具有“奇、灵”的特点,并形成了有本民族特色的医药学理论及治疗方法。奇,即用药配方奇特,以单方独剂为主,剂量大、药味少为特点;灵,是对人体保健和一些疑难杂症具有比较独特的疗效。现在彝族医生使用的彝药有近千种,药方也从单方发展到复方,药的炮制和制剂加工方法也大有进步。除了清·雍正年间老拨云堂药店生产的拨云锭、20世纪初曲焕章研制的万应百宝丹(云南白药)等著名彝药外,《中国民族药志》第一卷收载的14种彝药有的也已成为上市的新药,如落孺疴、罗锅底等。彝医药不仅为中华传统医药学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独特而又伟大的历史贡献,也为今天发展彝族医药产业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历史底蕴。
, 百拇医药
    与会专家认为,彝医药的继承与保护、开发与利用取得了很大进步。楚雄州初步形成了集科研、医疗和教学的彝族医药研究开发体系,获得了2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药品种,其中“排毒养颜胶囊”等12个产品投放市场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也存在彝药基础理论研究滞后、制剂质量标准制定及技术创新进展迟缓等瓶颈问题,必须借天下之力,聚天下之才,在发展中保护彝族医药文化,在保护中发展彝族医药文化。

    关于对民族医药文化的保护,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会长诸国本指出,“保护”是针对当前的“破坏”、“濒危”而言的。从19世纪西方文化大量传入中国以来,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直至“文化大革命”,我国的传统文化破坏太多,保护不够。民族医药的命运更加悲惨。名医消逝,名方流失,名药失传。药物资源浪费和破坏严重;医药资料、文献、文物、遗迹大量丢失,这就是保护的由来。因此,必须加强资料文献的保护、药物资源的保护和民族医药人才的保护。这几年全国上下对民族医药的认识虽有所转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心,但实际上我们已经丢失太多,抢救太晚,必须进一步增强抢救的紧迫感。目前,在18个人口过百万的民族中,传统医药资源得到较多发掘整理的有12个,还有一些人口在百万以下的少数民族对传统医药也非常重视,陆续出了不少成果,做了不少总结整理工作,有的出版了民族医药专著。藏、蒙、维、傣医药都建立了医疗、教学、科研体系。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已越来越多的受到国内外的关注。
, 百拇医药
    诸会长说,民族医药产业的发展近20年来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全国民族药制药企业170余家,年营销额25亿元,2003年约30亿元。其中藏药、苗药和彝药发展较快。2002年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通过专家评审,将435个民族药地方标准升为国家标准。民族医药产业的异军突起,很快形成我国医药经济的重要门类,成为我国一部分省(自治区)的支柱产业。因此,民族医药要进一步做好发掘、整理、总结、提高工作,加强开发和利用的力度,使它真正成为当代有用的卫生资源。他指出,民族医药必须与时俱进,不能够抱残守缺,固步自封,夜郎自大。发掘整理一定要注意医药结合,防止废医存药。废医存药最终只能把传统医药当作植物药原料,从而丢失其传统机理,丢失群众千百年来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用药经验,丢失它的灵魂和生命力。他提出,要让民族药“三进殿堂”:一进“中国药典”,二进“医保目录”,三进药店专柜--中国民族药专柜。, 百拇医药(张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