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各科临床 > 中医妇科
编号:10359718
血府逐瘀汤治疗呃逆和小儿夜啼
http://www.100md.com 2004年3月8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107期
     血府逐瘀汤出自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由当归、生地黄、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柴胡、牛膝、枳壳、桔梗、甘草组成,主治“胸中血府血瘀”而引起的多种病证。余用该方治疗呃逆和小儿夜啼,辨证属瘀血所致者,效果满意,故不揣浅陋,整理出来,以飨读者。

    一、呃逆

    葛××,男,70岁,退休工人。

    患者于2001年7月11日以“沙门氏菌感染”的诊断入院,入院后经抗菌素及能量合剂、补充血容量等药物治疗3天后,“沙门氏菌感染”痊愈。但继发呃逆,原因不明。用洛赛克、吗叮啉、雷尼替丁及中药旋覆代赭汤、丁香柿蒂汤等治疗一周,未能见效,转诊于我。

    2001年7月21日诊:呃逆频繁,呃声响亮有力,持续发作,昼夜不停,每分钟约7~8次,影响睡眠。呃逆时牵引两胁肋隐隐作痛,胃脘部痞胀不舒,知饥但不敢食,唯恐食后呃逆更甚。精神萎糜,大便少而干,小便正常。舌边可见明显瘀斑,舌苔薄白,脉弦紧。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史10多年。此呃逆良由胸膈中气血逆乱,日久化热,瘀热犯胃,胃失和降所致。治拟活血化瘀,行气降逆法,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味治之。药用生地黄10g,当归10g,赤芍10g,川芎6g,柴胡6g,枳壳10g,桔梗6g,甘草6g,桃仁10g,红花10g,怀牛膝10g,旋覆花6g(包煎),代赭石10g(先煎)。1剂后,呃逆大减。3剂后,呃逆即止,胃胀胁痛亦止。但大便干结,须努挣方能解出,饮食始增,舌苔渐化,脉紧有力,此时胸膈气血已顺,胃气已和。但老年阳虚,肠燥津枯引起的大便干结,理应调治,故停服中药汤剂,改用苁蓉通便口服液,一日2次,一次1支。2天后,大便顺畅,乃告愈。呃逆迄今未复发。

    二、小儿夜啼

    徐××,女,4个月。

    1975年12月20日诊:病史由其母亲代述。患儿出生第5天被雷雨惊吓后,每天夜间哭闹不安,而白天睡觉却很好。曾用蝉衣一味煎水内服,无效,遂请余疏方。余望其面容,白白胖胖,可爱喜人;察其舌苔,薄白微腻;观其指纹,风关红黄相兼,隐隐不见,俨然一派平安无病之状。沉思良久,病系受惊而得,悟《内经》有云:“惊则气乱”,气乱则血滞。气属阳,血属阴,气血紊乱,导致阴阳失调,故白天当黑夜而睡,黑夜当白天而啼。治宜活血化瘀,调理气机法。用血府逐瘀汤治之。处方:生地黄6g,赤芍6g,当归6g,川芎3g,桃仁3g,红花3g,怀牛膝3g,枳壳3g,柴胡3g,桔梗3g,甘草3g。2剂,水煎服,1日1剂。1剂后,患儿夜间已不哭闹,能安然入睡。嘱剩下1剂中药继续服用,以巩固疗效。

    王清任《医林改错》云:“小儿夜啼,何得白日不啼?夜啼者,血瘀也,此方(指血府逐瘀汤)一二付痊愈。”从本案神奇之疗效看,王氏之论,洵非虚构,实乃有得之言。(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鲍正飞),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医方剂 > 常用方剂 > 理血剂 > 活血祛瘀 > 血府逐瘀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