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病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性及治疗研究进展 通心络胶囊对心肌顿抑大鼠心脏血液动力学作用的研究
徐俊波
简历
徐俊波 医学硕士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现任四川省康复医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心脏起博与电生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成都市心血管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2000年4月至2001年3月在奥地利进修学习;目前主要从事内科心血管专业临床和研究工作;参与了高血压病大规模多中心流行病学调查;先后荣获四川省及成都市科技进步奖5项;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摘 要
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在对正常SD大鼠观察的基础上,进行通心络对“心肌顿抑”Myocardiak Stunning,MS大鼠血液动力学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正常组大鼠左室收缩内压(LVSP)、左室内压最大变化速率(±dp/dt
max)及心电图(ECG)Ⅱ导联等观测指标与前降支结扎前均无显著变化。模型组再灌注后的不同时段较冠脉前降支结扎前均有明显降低,且与正常组比较均存在显著差异。而通心络组虽与正常组比较存在差异,但再灌注后不同时段与结扎前比较均无明显差异,明显优于模型组。
材料与方法
动物的选择:纳入观测的成年SD大鼠共30只,体重(288.3±14.6)g
,雄性14只,雌性16只。纳入标准:选择健康成年SD大鼠,体重(250~330)g,雌雄不拘。排除标准:神疲倦怠,食欲不振,毛失光泽和妊娠期及哺乳期大鼠。采用随机法将30只大鼠分为通心络组、模型组和正常组,每组10只。
MS模型的复制:对大鼠硫苯妥钠腹腔注射麻醉,分离右侧颈总动脉,将一特制末端连压力换能器的心导管插入左心室通过压力波的改变确认,并接入NEC—361八导生理记录仪。对大鼠进行气管插管并接呼吸机行人工呼吸。全部动物通过三通管恒流灌注250U的肝素达肝素化后,沿胸骨左缘外3mm处切开胸壁暴露心脏,于左心耳下2mm处进针,穿过心肌于主动脉根左缘出针。实验组与模型组在结扎冠脉前降支15
min后松解,造成冠脉前降支血流再灌注,以复制大鼠的心肌顿抑模型。正常组仅作冠脉前降支穿刺而不结扎。
观测和记录:通心络组每只大鼠在冠脉前降支穿刺前3天,每天一次给予通心络胶囊粉剂1g /
kg并溶于生理盐水以4mk/kg灌胃;模型组在冠脉前降支穿刺前每天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记录时分别观测冠脉前降支结扎前、再灌注后10min、15min、30min、60min和120min的ECGⅡST段、LVSP、±dp/dt
max 。分别进行同一指标相同时间段组间的比较及组内不同时间段与结扎前的比较。通心络胶囊粉剂采用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通心络胶囊配制而成。
统计学分析:全部资料采用Office2000Excke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结
果
心肌顿抑模型的复制:经右颈总动脉成功插管和冠脉前降支穿刺后,复制心肌顿抑模型的20只大鼠无意外死亡发生。有17只在冠脉前降支结扎或再灌注后出现心律失常,主要表现为短暂的室性心律失常。其中15只大鼠出现室性早搏或室性心动过速,2只大鼠出现室颤。全部室性心律在前降支结扎或再灌注后(1~2)min消失。复制模型的大鼠ECG可见T波增高,多数大鼠ST段增高或ST-T融合,成宽大高尖的T波。未见有坏死性Q波或其他心肌梗死现象的ECG改变。正常组10只大鼠ST段有逐渐增高的趋势,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通心络组室性心律的发生率8/10只占80%与模型组9/10只占90%无明显差异
P>0.05。通心络组再灌注后大鼠心率逐渐减慢,符合通心络的药理作用。三组大鼠心率改变不明显。
上述通心络组和模型组大鼠在冠脉前降支结扎再灌注后,心肌的缺血性改变及下述心脏收缩功能的改变,说明大鼠心肌顿抑模型复制成功。
冠脉前降支结扎再灌注前后大鼠心率的改变:除通心络组大鼠再灌注120分钟后心率与结扎前比较有所减慢外,其余各组再灌注前后组间及组内心率无明显变化(表1)。
表1.
冠脉前降支再灌注前后大鼠心率改变的比较(X±SD)
正常组(n=10)
通心络组(n=10)
模型组(n=10)
结扎前(cpm)
358.5±64.6
357.5±23.6
355.0±34.8
再灌注10
min(cpm)
357.0±63.7
348.0±25.2
348.5±36.7
再灌注15
min(cpm)
355.0±62.8
348.8±32.1
346.5±25.5
再灌注30
min(cpm)
351.5±59.9
343.6±34.4
341.0±40.2
再灌注60
min(cpm)
345.0±62.5
337.0±24.2
336.5±42.2
再灌注90
min(cpm)
38.0±59.1
333.5±29.5
334.0±39.9
再灌注120
min(cpm)
330.0±60.7
322.5±28.8▲
331.5±38.2
注: ▲同组不同时间与结扎前比较: ▲P<0.05,下同。
冠脉前降支结扎再灌注前后大鼠ST-T的改变:实验显示,复制了心肌顿抑模型大鼠的ECGⅡST段有明显抬高,表明大鼠心肌呈现心肌缺血性改变(表2)。
表2.
冠脉前降支再灌注前后大鼠ECGⅡST段位移改变的比较(X±SD)
正常组(n=10)
通心络组(n=10)
模型组(n=10)
结扎前(mv)
0.032±0.014
0.036±0.044
0.033±0.019
再灌注10
min(mv)
0.040±0.015
0.081±0.073
0.102±0.070▲▲*
再灌注15
min(mv)
0.041±0.016
0.098±0.094
0.103±0.060▲▲**
再灌注30
min(mv)
0.049±0.025
0.081±0.050▲
0.115±0.060▲▲**
再灌注60
min(mv)
0.053±0.028
0.077±0.051
0.133±0.081▲▲**
再灌注90
min(mv)
0.056±0.037
0.097±0.065▲
0.152±0.107▲▲*
再灌注120
min(mv)
0.057±0.037
0.149±0.154▲
0.165±0.142▲*
注: ▲▲P<0.01;*不同组与正常组比较:*P<0.05;**P<0.01;未注明P>0.05,下同。
冠脉前降支再灌注前后左室 LVSP
改变的比较:结果表明,模型组再灌注后左室内压明显降低。通心络组虽有降低,但组内不同时间段与结扎前比较均无明显差异(表3)。 表3.
冠脉前降支再灌注前后LVSP改变的比较(X±SD)
正常组(n=10)
通心络组(n=10)
模型组(n=10)
结扎前(kPa)
16.5±1.6
15.5±2.0
15.8±3.9
再灌注10
min(kPa)
15.9±2.1
13.9±1.5
11.1±2.3▲▲**
再灌注15
min(kPa)
16.0±2.0
14.1±0.9
11.6±2.8▲**
再灌注30
min(kPa)
15.7±2.2
14.6±1.6
11.8±3.0▲ **
再灌注60
min(kPa)
15.2±2.3
14.8±2.5
12.3±2.9▲ *
再灌注90
min(kPa)
14.7±2.2
14.4±3.2
12.3±2.5▲*
再灌注120
min(kPa)
14.3±2.3▲
13.9±3.5
11.4±2.5▲▲*
冠脉前降支再灌注前后LVSP最大变化速率改变的比较:模型组在冠脉前降支再灌注后LVSP±dp/dt
max均明显降低,且与正常组存在显著差异,降低后各时间段与结扎前比较无明显好转。通心络组再灌注后LVSP最大变化速率无明显改变,与正常组也无显著差异(表4、5)。表4.
冠脉前降支再灌注前后LVSP+dp/dt max改变的比较(X±SD)
正常组(n=10)
通心络组(n=10)
模型组(n=10)
结扎前(kPa/s)
536.0±69.6
516.0±74.7
517.0±66.2
再灌注10
min(kPa/s)
512.0±65.8
493.0±74.9
419.0±40.7▲▲**
再灌注15
min(kPa/s)
521.0±66.2
491.5±72.5
422.0±53.7▲▲**
再灌注30
min(kPa/s)
518.0±82.3
496.0±60.7
419.0±53.4▲▲**
再灌注60
min(kPa/s)
520.0±86.7
489.5±70.9
423.5±55.0▲▲**
再灌注90
min(kPa/s)
515.2±91.6
470.5±74.0
424.0±58.4▲▲*
再灌注120
min(kPa/s)
512.0±96.7
443.5±82.2▲
414.0±57.2▲▲*
表5.
冠脉前降支再灌注前后LVSP-dp/dt max改变的比较(X±SD)
正常组(n=10)
通心络组(n=10)
模型组(n=10)
结扎前(kPa/s)
465.5±
88.2
452.0±
67.3
466.0±123.5
再灌注10
min(kPa/s)
457.0±92.7
416.0±59.1
332.0±95.9▲**
再灌注15
min(kPa/s)
452.5±91.7
422.5±60.4
340.5±72.5▲**
再灌注30
min(kPa/s)
452.0±97.9
419.5±
61.1
342.5±78.3▲*
再灌注60
min(kPa/s)
450.0±99.3
416.5±60.5
348.5±80.4▲*
再灌注90
min(kPa/s)
447.0±111.7
413.5±62.6
344.5±81.3▲*
再灌注120
min(kPa/s)
442.5±110.4
408.0±62.5
342.5±81.8▲*
讨
论
1982年Braunwakk首次提出MS的概念后,人们逐渐发现MS普遍存在于心绞痛,冠心病扩冠、溶栓治疗,PTCA术后等病症中。虽然在发生MS后不会出现心肌梗死的病理改变,但MS患者因心肌缺血、缺氧导致的心肌组织结构、代谢与功能等障碍与预后密切相关。因此,对心肌缺血性疾病在采用再灌注疗法的同时,更倾向于对再灌注的保护性防治。但目前,对MS的干预治疗并未取得明显进展。而近年来许多学者认识到中医药治疗MS可获得满意的结果。
通心络胶囊是吴以岭教授首创,运用中医络病理论研制而成的中药复方制剂;由人参、水蛭、全蝎、土鳖虫、蜈蚣、蝉蜕、赤芍和冰片等中药组成;具有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的功能,对治疗胸痹心痛,既冠心病心绞痛有确切疗效。通心络胶囊对冠脉痉挛性心肌缺血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对大鼠室性心律失常有明显治疗作用;可明显改善犬急性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症状,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供氧,提高心肌的“泵”功能。
本文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在对正常SD大鼠观察的基础上,对复制了MS模型的大鼠进行通心络对MS血液动力学影响的对比研究。结果显示,能敏感反映心脏收缩功能的LVSP、dp/dt
max等指标,在复制MS模型的大鼠冠脉前降支再灌注后,在不同时段较冠脉前降支结扎前均有显著降低,且与正常大鼠存在明显差异;而服用通心络的大鼠再灌注后不同时段与前降支结扎前比较则差异不明显,表现出通心络对MS大鼠受损心脏明显的保护作用。
本项研究结果表明,通心络在延缓心肌再灌注过程中MS的发生,并减轻MS对心肌损伤方面具有积极的药理作用,能够增强因心肌再灌注过程引发的左室功能降低;研究提示,通心络对合并MS的心脏病患者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功能,延缓MS发生并减轻MS对心肌损伤的功效,在合并MS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干预中,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