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人畜病毒传播链
2003年初,SARS疫情突如其来地袭击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8000人成为患者,其中近900人死亡。当SARS的阴霾刚刚散去,美国又暴发了西尼罗热和神秘的猴痘传染病。截至11月底,西尼罗河病毒的感染者已超过8500人,其中近200人死亡。几乎与此同时,埃博拉病毒也再次出现于非洲大地,这种被认为致死率最高的病毒,自1976年至今已夺走至少一万人的生命。这一波尚未平息,亚洲多个国家就又被禽流感疫情阴云所笼罩,上亿只鸡被扑杀,已有数十人死亡。
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1500万人因传染病死亡,各种传染病已经成为人类的第一杀手。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系主任袁国勇近日指出,过去30年,世界各地曾出现约20种前所未见的传染病,其中57%的病毒源头都指向动物。因此可以说,严密关注人畜之间的病毒传播链,加强对动物疫源疾病的防治已是迫在眉睫。
野生动物是威胁人类的“病毒库”
, http://www.100md.com 美国生物学家贾雷德·戴蒙德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一书中指出,我们所熟悉的大多数传染病都可以追述到我们的动物朋友身上:麻疹、天花、肺结核来自牛,流行性感冒来自猪和鸭,百日咳来自猪和狗,恶性疟疾来自鸡、鸭等禽类。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病毒和细菌等微生物的历史远远早于人类。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这些微生物常常伺机侵入人体,带来种种灾难性后果。历史上神秘恐怖的黑死病(鼠疫),在14世纪导致了欧洲大陆1/3以上的人口死亡,在有些城市的死亡人口高达70%,这场突如其来的瘟疫甚至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加速了中世纪的灭亡。1898年,通过科学家的不断研究,才确定黑死病其实是生存在老鼠身上的细菌通过跳蚤侵入人体造成的。在此之前,人们并不知道老鼠——跳蚤——人这一链条在黑死病暴发中有何联系。而直到20世纪后期,人类才真正寻找到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
近两个世纪以来,随着人类社会活动的进一步深入,人畜病毒链愈加凸显出来,艾滋病病毒、埃博拉病毒、疯牛病病毒等等许多新的、来源于自然界的微生物通过野生动物或家畜越来越快地侵入人体,威胁着人们的生命。
, http://www.100md.com
那么,为什么动物疫源性疾病会越来越多呢?
疫病与“文明”同行
1998年9月,马来西亚许多养猪场开始流行一种怪病:许多猪四肢痉挛,全身抽搐,口吐涎液,呼吸极度困难,最后死亡。可怕的是几周后养猪场和屠宰场的工人中也有人发病。经抽取死亡病人脑脊液检查,证实致病原为一种新型病毒,这就是尼巴病毒。
对尼巴病毒的研究表明,生活在森林中的狐蝠为尼巴病毒的自然宿主,这场疫情的暴发与过度砍伐森林密切相关。当地居民为了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大量砍伐原始森林,将其变成果园。由于森林面积减少,食物来源不足,迫使狐蝠迁移到森林边缘附近的果园取食;而马来西亚有许多养猪场与果园毗邻,狐蝠污染的果实掉落地上,被猪吃掉,从而把致命的病毒带到人类社会。这次疫病传播导致成千上万头猪死亡,并在几周内传染给人,所感染的276人中有105人死亡。
, http://www.100md.com
这是人类文明社会追求更快发展肆意向自然开战,从而导致灾难性后果的典型。应当说,在农耕文明出现之前,人类靠狩猎和采集为生,落后的生产方式、低下的生产力以及极低的人口密度,使得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相对和谐稳定,因而不易出现传染性疾病。但从狩猎到畜牧生产方式的变革改变了一切,农业的出现使人和动物变得密切,这成为群众性传染病形成的开端。动物病毒学家李康生认为,农业比狩猎采集的生产方式维持了高得多的人口密度,平均要高10倍到100倍,人畜共处让病毒不断地由畜到人,再由人到畜。依赖土地和家畜的定居生活方式让人类生活在自己排放出来的污水中,从而为病原体从一个人的身体进入另一个人的饮用水源提供了捷径。同时,随着人类开发大自然力度的加大,自然界的平衡不断被打破,而在这种平衡被打破的过程中,人类也增加了感染各种疫病的机会。
城市的出现让这种变化变得更为显著。社会的发展使得不同地区的交流越来越便捷,同时,工业化生产方式生产的家畜家禽已经很难满足人们的需求,许多人开始更频繁地猎食野味,这种需求又导致野生动物驯养业的出现,家畜养殖的范畴变得越来越宽泛。动物贸易引起人口和货物的广泛流动,为病原体创造了超出发生地以外的广大的繁殖场。非洲猴痘病毒越洋登陆美国,并造成一定范围的流行,说明病毒已很难为空间所阻隔。
, 百拇医药
那么,应当如何预防动物疫源性疾病呢?专家指出:
科学应对,尊重自然
北京市疾病中心的专家介绍说,由于野生动物在长期与恶劣环境的抗争中已产生了对某些病毒的免疫力,因而这些病毒对动物自身的影响不大,而人在进化的路上渐行渐远,抵抗力根本无法与动物相比,所以难以阻挡动物疫源性疾病的侵害。同时由于动物疫源性疾病是可以在人与动物之间互传的疾病,因此经常会因各种条件的改变,致使病毒发生基因突变,从而使人类机体抵御病毒侵害更加困难,也为诊断和治疗带来更大的难度。但专家也同时指出动物疫源性疾病仍然是可以控制的。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是有效控制动物疫源性疾病的最佳方法。历史告诉们,1750年左右,鼠疫在欧洲大陆灭绝,卫生检疫制度和公共卫生体系的出现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去年暴发的SARS疫情,暴露了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因此,政府加大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力度,使得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快速走向完善,这项工作已在今年控制禽流感疫情中初见成效。
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能有效预防动物疫源性疾病的威胁。专家指出,滥捕滥食野生动物,会危害人类自身的安全。近期在非洲暴发的埃博拉病毒,据说就是由于当地人吃了死去的灵长类动物而引发的。而在1985年上海市民因食用被污染的毛蚶而造成甲肝大流行,更是病从口入的典型案例。同时,也应该避免与野生动物过于密切的接触,如果养有宠物的话,也应及时为宠物接种防病疫苗,以防染病。据阿根廷媒体报道,百余种人类疾病与宠物有关,猫、狗、鼠、鸟、猴等等,甚至观赏鱼,都会成为疾病传播的媒介。因此,究竟如何与动物相处,是该我们认真思考的时候了。, http://www.100md.com(晓 路)
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1500万人因传染病死亡,各种传染病已经成为人类的第一杀手。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系主任袁国勇近日指出,过去30年,世界各地曾出现约20种前所未见的传染病,其中57%的病毒源头都指向动物。因此可以说,严密关注人畜之间的病毒传播链,加强对动物疫源疾病的防治已是迫在眉睫。
野生动物是威胁人类的“病毒库”
, http://www.100md.com 美国生物学家贾雷德·戴蒙德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一书中指出,我们所熟悉的大多数传染病都可以追述到我们的动物朋友身上:麻疹、天花、肺结核来自牛,流行性感冒来自猪和鸭,百日咳来自猪和狗,恶性疟疾来自鸡、鸭等禽类。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病毒和细菌等微生物的历史远远早于人类。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这些微生物常常伺机侵入人体,带来种种灾难性后果。历史上神秘恐怖的黑死病(鼠疫),在14世纪导致了欧洲大陆1/3以上的人口死亡,在有些城市的死亡人口高达70%,这场突如其来的瘟疫甚至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加速了中世纪的灭亡。1898年,通过科学家的不断研究,才确定黑死病其实是生存在老鼠身上的细菌通过跳蚤侵入人体造成的。在此之前,人们并不知道老鼠——跳蚤——人这一链条在黑死病暴发中有何联系。而直到20世纪后期,人类才真正寻找到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
近两个世纪以来,随着人类社会活动的进一步深入,人畜病毒链愈加凸显出来,艾滋病病毒、埃博拉病毒、疯牛病病毒等等许多新的、来源于自然界的微生物通过野生动物或家畜越来越快地侵入人体,威胁着人们的生命。
, http://www.100md.com
那么,为什么动物疫源性疾病会越来越多呢?
疫病与“文明”同行
1998年9月,马来西亚许多养猪场开始流行一种怪病:许多猪四肢痉挛,全身抽搐,口吐涎液,呼吸极度困难,最后死亡。可怕的是几周后养猪场和屠宰场的工人中也有人发病。经抽取死亡病人脑脊液检查,证实致病原为一种新型病毒,这就是尼巴病毒。
对尼巴病毒的研究表明,生活在森林中的狐蝠为尼巴病毒的自然宿主,这场疫情的暴发与过度砍伐森林密切相关。当地居民为了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大量砍伐原始森林,将其变成果园。由于森林面积减少,食物来源不足,迫使狐蝠迁移到森林边缘附近的果园取食;而马来西亚有许多养猪场与果园毗邻,狐蝠污染的果实掉落地上,被猪吃掉,从而把致命的病毒带到人类社会。这次疫病传播导致成千上万头猪死亡,并在几周内传染给人,所感染的276人中有105人死亡。
, http://www.100md.com
这是人类文明社会追求更快发展肆意向自然开战,从而导致灾难性后果的典型。应当说,在农耕文明出现之前,人类靠狩猎和采集为生,落后的生产方式、低下的生产力以及极低的人口密度,使得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相对和谐稳定,因而不易出现传染性疾病。但从狩猎到畜牧生产方式的变革改变了一切,农业的出现使人和动物变得密切,这成为群众性传染病形成的开端。动物病毒学家李康生认为,农业比狩猎采集的生产方式维持了高得多的人口密度,平均要高10倍到100倍,人畜共处让病毒不断地由畜到人,再由人到畜。依赖土地和家畜的定居生活方式让人类生活在自己排放出来的污水中,从而为病原体从一个人的身体进入另一个人的饮用水源提供了捷径。同时,随着人类开发大自然力度的加大,自然界的平衡不断被打破,而在这种平衡被打破的过程中,人类也增加了感染各种疫病的机会。
城市的出现让这种变化变得更为显著。社会的发展使得不同地区的交流越来越便捷,同时,工业化生产方式生产的家畜家禽已经很难满足人们的需求,许多人开始更频繁地猎食野味,这种需求又导致野生动物驯养业的出现,家畜养殖的范畴变得越来越宽泛。动物贸易引起人口和货物的广泛流动,为病原体创造了超出发生地以外的广大的繁殖场。非洲猴痘病毒越洋登陆美国,并造成一定范围的流行,说明病毒已很难为空间所阻隔。
, 百拇医药
那么,应当如何预防动物疫源性疾病呢?专家指出:
科学应对,尊重自然
北京市疾病中心的专家介绍说,由于野生动物在长期与恶劣环境的抗争中已产生了对某些病毒的免疫力,因而这些病毒对动物自身的影响不大,而人在进化的路上渐行渐远,抵抗力根本无法与动物相比,所以难以阻挡动物疫源性疾病的侵害。同时由于动物疫源性疾病是可以在人与动物之间互传的疾病,因此经常会因各种条件的改变,致使病毒发生基因突变,从而使人类机体抵御病毒侵害更加困难,也为诊断和治疗带来更大的难度。但专家也同时指出动物疫源性疾病仍然是可以控制的。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是有效控制动物疫源性疾病的最佳方法。历史告诉们,1750年左右,鼠疫在欧洲大陆灭绝,卫生检疫制度和公共卫生体系的出现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去年暴发的SARS疫情,暴露了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因此,政府加大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力度,使得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快速走向完善,这项工作已在今年控制禽流感疫情中初见成效。
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能有效预防动物疫源性疾病的威胁。专家指出,滥捕滥食野生动物,会危害人类自身的安全。近期在非洲暴发的埃博拉病毒,据说就是由于当地人吃了死去的灵长类动物而引发的。而在1985年上海市民因食用被污染的毛蚶而造成甲肝大流行,更是病从口入的典型案例。同时,也应该避免与野生动物过于密切的接触,如果养有宠物的话,也应及时为宠物接种防病疫苗,以防染病。据阿根廷媒体报道,百余种人类疾病与宠物有关,猫、狗、鼠、鸟、猴等等,甚至观赏鱼,都会成为疾病传播的媒介。因此,究竟如何与动物相处,是该我们认真思考的时候了。, http://www.100md.com(晓 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