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我国大宗抗生素类原料药中间体市场可谓硝烟四起,这边青霉素跳水,那边7-ACA吃紧。曾被国家医药产业“十五”规划列为“一些紧缺的医药专用关键中间体”,包括7-ACA、7-ADCA、6-APA都无一幸免地卷入各种市场风波。这些产品的进出口形势也充分体现了它们的市场特征。 总体来讲,我国大宗抗生素产品开始进入微利时代。 1、青霉素工业盐:小企业“领跑”大企业“自消”。2003年青霉素G钾工业盐出口形势的特点是:数量大增,价格大跌,小企业忙“领跑”,大企业转“自消”。2003年青霉素工业钾盐出口突破了万吨大关,达到10,708吨,创汇金额1.41亿美元。同比2002年数量增长42%,金额增长14%。单从这两个增长看,形势一片大好,但从价格上看,这个景色则大打折扣,出口离岸价平均只有8.30美元/BOU,与2002年同比下降了19.81%。该产品主要销往印度。2003年对于青霉素工业钾盐出口来说是上演了一场全景式价格大战。价格由年初的10.48美元/BOU降到年末的6.13美元/BOU,降幅41.48%,月平均下降率5.00%。在9月底“限量保价”方针出台后虽无大的起色,但也遏制了继续下滑的趋势。青霉素的价格跳水也带动了其它相关产品的价格滑坡,如7-ADCA、6-APA、阿莫西林、头孢氨苄等,在2003年下半年也相继发生了降价。河南华星药厂以24.93%的份额(以效价计算)名列2003年度出口第一家,他们低成本的核算方式是中国医药界小型制造企业依靠自身优势占领市场的典型范例。抗生素四大家族采取的措施是“出口转自消”,即依靠自身下游产品链“消化”青霉素工业盐。中国青霉素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占到70%以上,经过2003年价格战后又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在青霉素市场上的领先地位。 2、7-ACA:外商退却,供货吃紧。7-ACA(7-氨基头孢烷酸)2003年在中国本土上演的中外大战令国外供应商望而却步,由此引发了2003年底至2004年初7-ACA全线吃紧。7-ACA全年进口总量为351.36吨,同比2002年的334.03吨仅增长5.19%,平均进口到岸价为85.64美元/公斤,同比2002年下降23.28%。从7-ACA进口价格趋势显示,2003全年进口价格以平稳的速度下降,直到2003年11~12月才略显缓和。但这一价格趋势与国际市场价格也是不同步的,降价内涵与青霉素不同,这是与国外品牌竞争的现实表现。面对这样的价格水平,最早离开中国的外商是奥地利Biochmie公司(现与诺华合并),9月份之后该公司的产品便没有进口我国。而韩国公司进口量大减促使韩国等一些国外的7-ACA生产厂家被迫停产或转产其它产品。7-ACA全球总需求量约2500吨,而中国市场就占有1200吨。因此中国市场既是最大的市场,也是最难撼动的市场。由于国内市场7-ACA卖得火,出口就显得平平。2003年7-ACA出口虽有增长但由于基数规模小,与国外品牌竞争,其实力还不够强大,因此并没有看到7-ACA蒸蒸日上的出口形势。中润、福抗和鲁抗3厂家全年出口总量为133.90吨,同比2002年的77.31吨增长了73.20%,平均出口价格77.66美元/公斤,同比2002年下降31.39%。 3、7-ADCA:合资企业拉动进口增长。7-ADCA2003年进口总量为876.93吨,同比增长49.72%,其中主要是被3个合资企业所拉动。新华-肯孚、阿拉宾度同领(大同)药业、DSM上海有限公司,3家的采购量占了全部进口量的75.4%。3家合计比2002年同期增长73.5%,而国内企业的实际采购量是下降的。从2003年全年情况看,上半年7-ADCA价格基本稳定在62美元/公斤左右,但随着6月份青霉素工业钾盐的价格跳水以来,7-ADCA便以2.41%的月平均下降率迅速下滑,到2003年12月,该品的进口价格已由6月份的62.44美元/公斤降到12月份的54.55美元/公斤。2003年7-ADCA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出口纪录,全年出口总量29.3吨,其中98%来料加工贸易。这说明我国在两大系列的头孢原料药上,都实现了由进口向出口的转变,也体现了我国在大宗基础性原料药生产上的资源优势和成本优势。 4、6-APA:出口条件尚在襁褓。6-APA(6-氨基青霉烷酸)虽然已实现国产化,但是出口一直没有形成规模。2003年在阿拉宾度同领(大同)工业大起大落的出口拉动下全年实现出口670.74吨,与2002年同期比较,出口总量增长了125.68%,出口金额1,744.3万美元,同比增长75.14%,该品78%出口到印度。目前,6-APA的主要市场还是在国内,但是外销的迫切性会随着半合成抗生素的饱和而加剧。同时,由于青霉素市场竞争激烈,6-APA担当了青霉素的转产对象,如果6-APA国内市场过于饱和,出口就成为它的下一条出路。 (转摘自“中国医药市场信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