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快讯 > 综合信息 > 信息02
编号:10362273
首届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奖评审结果的思考与启示
http://www.100md.com 2004年3月15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111期
     为了奖励在中医药科学技术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和优秀成果,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中医药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速中医药科技成果的交流、开发和利用,促进我国中医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2003年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中华中医药学会首次设立了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是面向全国中医药行业的科学技术奖,也是中医药界权威性的最高奖,因而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业界同行的高度重视。除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外,今年共受理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的中医药科研、医疗和教学等单位申报的科技成果215项。经过严格的初评、复评和现场答辩,历时4个月,共有58个优秀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7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38项,获奖项目覆盖了中医基础、临床、中药、针灸、医史文献和软科学研究等领域。评审专家一致认为,这些成果代表着我国中医药行业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其中多项研究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可以说是近年来中医药优秀成果的一次历史性的集中检阅和展示。
, 百拇医药
    为了做好首届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的评审工作,中华中医药学会专门成立了奖励办公室,并起草和拟定了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试行)和评审细则,组建了评审委员会,建立了评审专家库,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严格把握评审标准,采取了国际上通行的同行评议方法和回避制度。经专家学者严格评审及互联网向全国公示,最终评审出在同行和社会公认的优秀成果。第一届奖的提名与评审过程以及最终的评选结果,充分体现了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奖评奖的目的和原则,是一次公开、公正、公平的评奖,最终结果具有毋庸置疑的权威性。

    纵观本次获奖成果,可以看出以下一些特点:

    一、科技水平较高,研究成果显著。如在史学研究方面,集十余年艰苦考证,编撰了中国医学科学史巨著《中国医学通史》,提出系列创新见解,是中国20世纪医学与史学论坛的一次伟大创举,受到了国内国际学术界、科学史界、医学史界的广泛关注与赞赏;软科学研究项目经过广泛调研和严谨论证,获得了大量的翔实数据,为辅助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制定中医药政策和当地政府部门规划地区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也为同类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研究模式;基础研究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在追踪世界医学前沿和阐明行业关键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特别是在方剂配伍的科学诠释、复方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以及证侯动物模型的建立等方面取得可喜成绩,开拓了中医药研究的新思路;临床研究方面,针对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和疑难疾病,提出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防治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有效方药,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和理论创新性;中药研究采用了数字化显微技术、DNA指纹图谱、软电离质谱、缓释给药技术、RAPD结合POD等国际、国内先进技术对中药鉴定、分析、作用机理、控释制剂及中药药代动力学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部分成果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具有较高的学术权威性和较强的实用性;针灸研究对针刺镇痛与免疫的相关性、经脉——脏腑相关的物质基础、经络实质等国际热门课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针灸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国际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 百拇医药
    二、突出实用。本次获奖的58项成果中,属于应用性研究成果的有37项,占63.79%。其中应用决策研究的成果有2项,已间接转化成决策,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临床研究以及临床与基础研究相结合的有22项,占整个获奖项目的37.93%,提示临床研究正逐步成为中医药研究成果的主体;在13项中药研究成果中,涉及到中药的鉴定、分析、种植、质量控制、剂型、新药研制与产业化开发等内容,侧重于解决中医药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以上研究成果实用性强,有效地实现了科研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和向中药产业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三、获奖项目在题材和表现形式上都有不同的追求和特色。从医学前沿的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配合中药治疗冠心病到目前倍受关注的中药肾毒性研究,从中药性状品质的数字可视化技术开发到中药复方缓释给药系统研制,从肝气上逆证、湿热证等证侯动物模型的建立到中医医疗的需求与服务利用调查研究等等,展示了中医药科技工作者在题材开掘上的努力。在研究方法上,也趋于多样化,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信息技术、多种色谱和质谱、近红外光谱等现代技术已广泛用于中医药研究中,说明中医药学在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的长期影响和互相借鉴中,已极大地拓展了研究方法和手段。
, http://www.100md.com
    四、获奖人员年龄分析。据统计,本次58位获奖项目的第一完成人员中,年龄最小的35岁,最大74岁,平均年龄53.14岁。其中≤40岁者9人,占15.52%;41岁~60岁者33人,占56.90%;>60岁者16人,占27.59%。提示一大批老一辈的科学家仍活跃在中医药科研第一线,而青年科技人才正脱颖而出,表明中青年中医药工作者已逐渐成为科研工作的骨干,中医药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

    五、获奖单位分析。今年的获奖项目,涉及获奖单位59个,若以第一完成单位计算,高等中医药院校占27项(46.55%),附属医院和大型综合医院占21项(36.21%),研究院所占9项(15.52%),中药企业占1项(1.7%);从地域上看,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北京(14项)、上海(7项)、天津和广州(并列,各5项),占获奖项目的53.45%。提示中医药科技水平与地域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高校和研究院所及其附属综合医院为中医药科技创新的主体力量。

    6、合作研究方兴未艾。本次获奖项目反映出合作研究,联合攻关,已成为当前进行科研活动和取得高水平研究成果的重要模式。在58项获奖成果中,有20个项目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共同承担完成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7个一等奖中,有5个是合作完成的,可见开展合作研究是取得成功的有力保证。
, 百拇医药
    然而,也应该看到,本届评奖有三点略显不足:第一,原始性创新的科技成果不多。原始性创新意味着在研究领域做出前人所没有的发现和发明,并得到国际国内科学界的认可,它孕育着科学技术质的变化和飞跃,是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贡献的重要体现。目前中医药研究往往是阶段性、跟踪性的成果不断涌现,国际领先的原始性创新成果却很少,说明我国中医药科研成果在原始性创新研究方面的不足,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原始性创新研究。第二,获奖的成果中缺乏大样本符合循证医学原则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和较为细致的有说服力的临床观察资料,因而缺乏指导临床应用和推而广之的足够证据。如今,基于循证医学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已经成为医疗决策的重要依据,传统中医药学中蕴藏着众多的经验真知,非常有必要通过循证医学研究加以发扬光大,提高疗效证据的质量。第三,我国中药企业尚未成为科技开发及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中药企业应该具备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重视科技创新而不仅仅只是技术应用,只有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把握相关领域科技发展动态并抢占制高点,实现技术跨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 百拇医药
    这次评奖,对我们有以下启示:

    一、发展中医药,科技要领先。现代的中医药已经和科技的发展息息相关,如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发展中医药,并将其发扬光大已经成为目前中医药界的首要问题。在新的形势下,中医药体系应具备开放性、兼容性,体现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发展中医药,在保持传统的合理内核基础上,走现代化科技突破之路。

    二、加强合作,实现双赢。要鼓励和支持中医药科研机构、高校、医院之间,以及与中药企业间的合作、联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发挥规模效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争取更大更多的科研成果。

    首届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虽然已经落下帷幕,而它带来的启示和思考却是多方面的。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医药基础与应用研究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当前,中医药事业已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要努力营造有利于科技人才成长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社会氛围,推进我国中医药科学技术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要以奖励工作为契机,通过奖励激励一大批中青年科技人员勇攀高峰,为加快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注入生机和动力。我们有理由相信,依靠科技,精诚合作,重视原创性研究,通过技术创新进一步增强科技竞争力,在新世纪,一定会有更多的科研成果涌现。(中国中医研究院雷 燕 中华中医药学会 李劲松 闫志安),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