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病证治探析
络脉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肇始于《内经》,发展于仲景,充实于金元,兴旺于明清,至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之时,已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以往较重视经脉的研究(如针麻、经脉实质等),而忽略了对络脉的研究。但随着心脑血管病成为常见病,活血化瘀法研究的兴起,络脉学说的研究也随之升温,因此有必要对络脉的理论和络病的证治进行整理研究。
一、络脉解剖特点
从络脉的结构和分布特点可见络脉在循行上沿经布散,纵横交错,形成一个遍布全身内外、从大到小、呈树枝状或网状的如环无端、流注不已的循环系统,是脏腑内外整体协调联系的重要组织结构。
络脉在人体的部位有深浅之分,虽然《内经·百病始生篇》中有“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的描述,但真正使其成为理论体系用以指导临床,则当推清代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叶天士谓在体表、头面浅表部位者为浮络,属阳络范畴;分布于体内深部,系于脏腑及其外廓者为脏络、腑络,属阴络范畴;而经脉介于二者之间,构成了浮络、经脉、腑络、脏络、脏腑的层次系统。阳络位于浅层,易被外邪所伤,阳络损伤轻则发斑发疹,甚则络脉损伤,血外溢而成咯血、衄血等症;阴络位于里层,病久邪由表入里,伤及阴络,渐入脏腑,继而血内溢而致尿血、便血,甚则留伏较深,而成为坚结不散之痼疾。经脉粗直为主干,贯通上下,若有外邪入侵,其传变迅速,不易形成气血阻滞;络脉细微,纵横交错,缠绕而呈网络,如外邪袭来,不易传变,常致气滞血瘀,络脉阻滞。故有“久病入络主血”之谓。
, 百拇医药
二、络脉生理功能
经脉以运行气为主,即所谓“经气”;络脉以运行血为主,即所谓“血气”。络脉渗灌气血津液具有满溢灌注和双向流动的特性,络中血气在循行过程中流注不已,既能布散津血于脏腑组织,又可向经脉灌注血气。脉外组织津液与脉内之血气不断运行于络脉内外,渗灌全身,以保证机体正常新陈代谢作用。
络脉既是气血津液贯通的枢纽,也是机体内外沟通的桥梁,使体表与内在脏腑相联,有其内必形诸外,故中医有“藏象”之说。心所以能开窍于舌,肝所以能开窍于目,脾所以能开窍于口,肺所以能开窍于鼻,肾所以能开窍于耳及二阴,正是络脉传导感应的作用。在中医的藏象学说中,络具有延续、贯通、承接、交互之意,五脏的生克,脏腑的表里,皆靠经络维系,从而实现整个机体的自稳状态。若邪气袭入机体,则络脉尚有反映证候、抵御病邪的功能,络脉通过与病邪相争,能反映邪之性质及证候特征。如络脉感受寒邪则疼痛,反映了寒凝则痛这一特征,络脉感受风邪则肌肤不仁,反映了风善行数变的特性。由于络脉贯通气血津液、沟通表里内外,故能平衡血气、协调阴阳,在一定程度上纠正气、血、阴、阳之偏盛、偏衰,使机体的活动保持相对平衡。
, http://www.100md.com
三、络脉病理变化
络脉纤细,分支多,分布广,所以一旦邪气犯络,客于络脉,则影响络中气血的运行和津液输布,导致络中气机瘀滞、血行不畅、津凝痰结、络脉绌急、络虚不荣等一系列病理变化,因此络脉阻滞是络病的最基本的病理改变。
1.气机郁滞:血气在络中运行不息,正如《灵枢·脉度篇》所云:“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若邪气阻于阳络,血气运行受阻,势必影响气机运行而产生气机郁滞,况且瘀阻络脉反过来亦会导致气机郁滞。近代文献运用逍遥散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反应了气阻络脉的存在(赵景湘《逍遥丸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恢复期患者脂蛋白、载脂蛋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见《中医杂志》2003年44(7)期第510~511页)。
2.血行瘀滞:络脉以运行血气为主,若邪气袭络,久而不去,渐入阴络,势必导致血气受阻,滞留为瘀,所以相对而言,络病以血行瘀滞最为常见。瘀血停留常引起络脉阻滞,气血津液流行障碍,瘀血与邪气凝结络脉,缠绵不去,渐成痼疾。且血气运行不利,血难循络而行,导致血溢络外,更加重了络脉阻滞状态。
, 百拇医药
3.津液聚结:津液出入于络脉内外,依络脉输布,赖阳气运行。若邪客络中,气血不行,则津液不布,或滞于络中,或聚在络外,而为痰为饮。《灵枢·百病始生篇》云“津液涩渗,著而不去”,津液涩于络中,渗于络外,著而不去而成癥积。在《临证指南医案》中不乏痰阻络中的病案。
4.络脉绌急:络脉因受寒邪而致收引、挛缩,络脉绌急,疼痛不已。寒主收引、主痛,古人早有“痛者寒之多也,有寒故痛也”之说。《灵枢·百病始生篇》亦云:“是故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络脉绌急与近代冠状动脉痉挛学说颇为相似,临床对不稳定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从络脉绌急论治,颇有效验。(王洪巨等人《通心络胶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见《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年23(8)期第587~589页)。
5.络虚不荣:“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血气由络脉渗出于脉外,温煦濡养脏腑组织,肌肉、筋骨得养则感觉灵敏。阳气虚馁,则经络空虚,脏腑失于濡润温养,外邪乘虚而入,津血停聚互结为病。络中虚衰,最易致络中血瘀、痰阻、气滞,小疾积大,大病沉疴,缠绵不愈,虚者更虚,故王清任曰“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乏力,必停留为瘀”。
, 百拇医药
四、络病治疗法则
叶天士云:“医不知络脉治法,所谓愈究愈穷矣。”治络之法,总以疏通络脉为主,根据病情的深浅轻重之不同,而辨证用药施治。
1.以辛味之药疏通瘀滞:辛主散,既通阳络,又疏阴络,故叶天士谓“络以辛为泄”“酸苦甘腻不能入络”,故治络病者以辛为主味。临床习用辛温通络之品如桂枝、小茴香、羌活、独活等与活血药配伍,既能引诸药直达病灶而发挥药效,又可借其辛香理气、温通血脉的作用,推动气血运行,有利于瘀阻络脉等病症的消除。对络脉绌急因寒而致者则加辛温散寒之品如川乌、草乌、附子、细辛等温阳散寒,其疗效更佳。
2.以虫类药物搜剔络脉:宿疾沉饮,凝痰败瘀,混处络中,汗、吐、下法难以奏效,又非草本类药物攻逐可获效,而虫类走窜,擅入络脉,能搜邪剔络,无血者走气,有血者走血,灵动迅速,擅长搜剔络中瘀浊,使血无凝著,气可宣通,从而祛除络中宿邪,药如全蝎、蜈蚣、地龙、穿山甲、水蛭、虻虫、虫、蝉蜕、僵蚕等。虫类搜剔,佐以补剂,则可达到祛邪而不伤正的效果。
, 百拇医药
3.以藤类药品畅通络滞:《本草便读》曰:“凡藤类之属,皆可通经入络。”盖藤类缠绕蔓延,犹如网络,纵横交错,无所不至,其形如络脉。因此,根据取类比象原则,对于久病不愈,邪气入络,络脉瘀阻者,可加以藤类药物以理气活血,散结通络,药如鸡血藤、络石藤、海风藤、忍冬藤、天仙藤、伸筋草等。
4.以血肉之品通补络道:络病日久,营卫失常,气血不充,络道失养。大凡络虚,通补最宜,血肉有情之物,皆通灵含秀,擅于培植人身之生气,如鹿茸、龟板、紫河车、猪脊髓、阿胶、海狗肾、羊肾之属。以阳气生发之物壮阳气、至阴聚秀之物补阴精,培补络道,当有其功,故叶天士云“余以柔济阳药,通奇经不滞,且血肉有情,栽培身内之精血,但王道无近功,多用自有益。”久病入络多兼正气虚弱,治疗之时予以血肉有情之品,有事半功倍之效。
五、络病治验举隅
例一、血管性痴呆案
, 百拇医药
陈某某,女,80岁。2002年10月7日初诊。患者有高血压、腔隙性脑梗塞病史,近1年来反应迟钝,步态不稳,并逐渐加重,伴有表情淡漠,神萎乏力,头晕耳鸣,记忆力下降,答非所问,白日呆坐嗜睡,入夜吵闹不休,舌紫苔薄白,脉细弦。CT示脑萎缩,经长谷川量表评分诊断为血管性痴呆,证属气阴不足,脑络瘀阻,血不养脑,治宜补气养阴,辛甘通阳。药用炙黄芪15g,党参10g,麦冬10g,五味子6g,石菖蒲30g,炙远志10g,茯苓30g,水蛭5g,黄连3g,川芎15g,细辛3g,赤白芍(各)15g,决明子30g,桂枝3g,苍白术(各)10g,炙甘草3g。上方治疗1月,表情呆滞好转,已有笑容,并自己计算就诊日期,嗜睡略减,饮食尚可,大便略畅。舌紫红苔薄白,脉细。效不更方,仍以原方加入龟板、龙骨等血肉有情之品调治2月,患者神情渐佳,记忆、计算能力均有提高,生活基本能够自理。
本例老年患者气阴不足,复有脑络瘀阻,血不养脑。拟取黄芪生脉饮补气养阴,重用桂枝、川芎、赤白芍、细辛、甘草大剂辛温之品疏通脑络,辅以水蛭搜剔脑络瘀血,以求“脑髓纯则灵”之效,佐以石菖蒲、远志、茯苓、龟板、龙骨开窍益智,决明子通腑醒脑。诸药合用,通络化瘀,坚持服药数月,故而效果显著。
, 百拇医药
例二、大动脉炎案
蔡某某,女,48岁。2003年4月7日初诊。患者高血压10年伴心悸近1年,左手无脉2月余。自感头晕耳鸣,神倦乏力,疲劳汗出,左上肢肿胀,左手桡动脉未触及搏动,舌红苔薄,右脉小弦。查体:BP170/90mmHg(右上肢),左上肢血压测不出。颈动脉彩超提示,左颈总动脉起始处闭塞,左锁骨下动脉明显狭窄,诊断为大动脉炎。证属阳虚肝郁,瘀滞络脉。以温通络脉,疏肝活血立法,药用熟附子5g,桂枝5g,生地15g,赤白芍(各)15g,柴胡10g,茯苓10g,丹皮10g,鬼箭羽15g,片姜黄6g,水蛭5g,红花10g,升麻6g,苍白术(各)10g,荷叶6g,丹参15g,生蒲黄(包)9g,生甘草3g。上药出入治疗4月余,患者头晕耳鸣未作,精神较佳,汗出正常,便调纳可,血压维持在140/90mmHg左右,左手桡动脉搏动可明显触及。复查颈动脉彩超提示,左颈总动脉起始处有侧支循环形成。
患者属阳虚肝郁、瘀血阻滞络脉,以致左脉不起。故以赤芍、丹参、葛根、三棱、莪术、红花、生蒲黄等辛味通络,活血化瘀,使瘀血去而新血行;再以水蛭、煅牡蛎、象贝母搜络剔邪,消瘤通络;续以络石藤、路路通以络走络,疏通肢体络脉。阳气虚,气不行则络脉瘀滞,而辅以熟附子、桂枝温阳通络;并配以生地、白芍、当归滋阴柔络,以防桂、附辛热太过。诸药合用,使气血活,络脉则通。(同济大学附属铁路医院中医科颜乾麟 王宇锋), 百拇医药
一、络脉解剖特点
从络脉的结构和分布特点可见络脉在循行上沿经布散,纵横交错,形成一个遍布全身内外、从大到小、呈树枝状或网状的如环无端、流注不已的循环系统,是脏腑内外整体协调联系的重要组织结构。
络脉在人体的部位有深浅之分,虽然《内经·百病始生篇》中有“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的描述,但真正使其成为理论体系用以指导临床,则当推清代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叶天士谓在体表、头面浅表部位者为浮络,属阳络范畴;分布于体内深部,系于脏腑及其外廓者为脏络、腑络,属阴络范畴;而经脉介于二者之间,构成了浮络、经脉、腑络、脏络、脏腑的层次系统。阳络位于浅层,易被外邪所伤,阳络损伤轻则发斑发疹,甚则络脉损伤,血外溢而成咯血、衄血等症;阴络位于里层,病久邪由表入里,伤及阴络,渐入脏腑,继而血内溢而致尿血、便血,甚则留伏较深,而成为坚结不散之痼疾。经脉粗直为主干,贯通上下,若有外邪入侵,其传变迅速,不易形成气血阻滞;络脉细微,纵横交错,缠绕而呈网络,如外邪袭来,不易传变,常致气滞血瘀,络脉阻滞。故有“久病入络主血”之谓。
, 百拇医药
二、络脉生理功能
经脉以运行气为主,即所谓“经气”;络脉以运行血为主,即所谓“血气”。络脉渗灌气血津液具有满溢灌注和双向流动的特性,络中血气在循行过程中流注不已,既能布散津血于脏腑组织,又可向经脉灌注血气。脉外组织津液与脉内之血气不断运行于络脉内外,渗灌全身,以保证机体正常新陈代谢作用。
络脉既是气血津液贯通的枢纽,也是机体内外沟通的桥梁,使体表与内在脏腑相联,有其内必形诸外,故中医有“藏象”之说。心所以能开窍于舌,肝所以能开窍于目,脾所以能开窍于口,肺所以能开窍于鼻,肾所以能开窍于耳及二阴,正是络脉传导感应的作用。在中医的藏象学说中,络具有延续、贯通、承接、交互之意,五脏的生克,脏腑的表里,皆靠经络维系,从而实现整个机体的自稳状态。若邪气袭入机体,则络脉尚有反映证候、抵御病邪的功能,络脉通过与病邪相争,能反映邪之性质及证候特征。如络脉感受寒邪则疼痛,反映了寒凝则痛这一特征,络脉感受风邪则肌肤不仁,反映了风善行数变的特性。由于络脉贯通气血津液、沟通表里内外,故能平衡血气、协调阴阳,在一定程度上纠正气、血、阴、阳之偏盛、偏衰,使机体的活动保持相对平衡。
, http://www.100md.com
三、络脉病理变化
络脉纤细,分支多,分布广,所以一旦邪气犯络,客于络脉,则影响络中气血的运行和津液输布,导致络中气机瘀滞、血行不畅、津凝痰结、络脉绌急、络虚不荣等一系列病理变化,因此络脉阻滞是络病的最基本的病理改变。
1.气机郁滞:血气在络中运行不息,正如《灵枢·脉度篇》所云:“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若邪气阻于阳络,血气运行受阻,势必影响气机运行而产生气机郁滞,况且瘀阻络脉反过来亦会导致气机郁滞。近代文献运用逍遥散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反应了气阻络脉的存在(赵景湘《逍遥丸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恢复期患者脂蛋白、载脂蛋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见《中医杂志》2003年44(7)期第510~511页)。
2.血行瘀滞:络脉以运行血气为主,若邪气袭络,久而不去,渐入阴络,势必导致血气受阻,滞留为瘀,所以相对而言,络病以血行瘀滞最为常见。瘀血停留常引起络脉阻滞,气血津液流行障碍,瘀血与邪气凝结络脉,缠绵不去,渐成痼疾。且血气运行不利,血难循络而行,导致血溢络外,更加重了络脉阻滞状态。
, 百拇医药
3.津液聚结:津液出入于络脉内外,依络脉输布,赖阳气运行。若邪客络中,气血不行,则津液不布,或滞于络中,或聚在络外,而为痰为饮。《灵枢·百病始生篇》云“津液涩渗,著而不去”,津液涩于络中,渗于络外,著而不去而成癥积。在《临证指南医案》中不乏痰阻络中的病案。
4.络脉绌急:络脉因受寒邪而致收引、挛缩,络脉绌急,疼痛不已。寒主收引、主痛,古人早有“痛者寒之多也,有寒故痛也”之说。《灵枢·百病始生篇》亦云:“是故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络脉绌急与近代冠状动脉痉挛学说颇为相似,临床对不稳定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从络脉绌急论治,颇有效验。(王洪巨等人《通心络胶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见《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年23(8)期第587~589页)。
5.络虚不荣:“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血气由络脉渗出于脉外,温煦濡养脏腑组织,肌肉、筋骨得养则感觉灵敏。阳气虚馁,则经络空虚,脏腑失于濡润温养,外邪乘虚而入,津血停聚互结为病。络中虚衰,最易致络中血瘀、痰阻、气滞,小疾积大,大病沉疴,缠绵不愈,虚者更虚,故王清任曰“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乏力,必停留为瘀”。
, 百拇医药
四、络病治疗法则
叶天士云:“医不知络脉治法,所谓愈究愈穷矣。”治络之法,总以疏通络脉为主,根据病情的深浅轻重之不同,而辨证用药施治。
1.以辛味之药疏通瘀滞:辛主散,既通阳络,又疏阴络,故叶天士谓“络以辛为泄”“酸苦甘腻不能入络”,故治络病者以辛为主味。临床习用辛温通络之品如桂枝、小茴香、羌活、独活等与活血药配伍,既能引诸药直达病灶而发挥药效,又可借其辛香理气、温通血脉的作用,推动气血运行,有利于瘀阻络脉等病症的消除。对络脉绌急因寒而致者则加辛温散寒之品如川乌、草乌、附子、细辛等温阳散寒,其疗效更佳。
2.以虫类药物搜剔络脉:宿疾沉饮,凝痰败瘀,混处络中,汗、吐、下法难以奏效,又非草本类药物攻逐可获效,而虫类走窜,擅入络脉,能搜邪剔络,无血者走气,有血者走血,灵动迅速,擅长搜剔络中瘀浊,使血无凝著,气可宣通,从而祛除络中宿邪,药如全蝎、蜈蚣、地龙、穿山甲、水蛭、虻虫、虫、蝉蜕、僵蚕等。虫类搜剔,佐以补剂,则可达到祛邪而不伤正的效果。
, 百拇医药
3.以藤类药品畅通络滞:《本草便读》曰:“凡藤类之属,皆可通经入络。”盖藤类缠绕蔓延,犹如网络,纵横交错,无所不至,其形如络脉。因此,根据取类比象原则,对于久病不愈,邪气入络,络脉瘀阻者,可加以藤类药物以理气活血,散结通络,药如鸡血藤、络石藤、海风藤、忍冬藤、天仙藤、伸筋草等。
4.以血肉之品通补络道:络病日久,营卫失常,气血不充,络道失养。大凡络虚,通补最宜,血肉有情之物,皆通灵含秀,擅于培植人身之生气,如鹿茸、龟板、紫河车、猪脊髓、阿胶、海狗肾、羊肾之属。以阳气生发之物壮阳气、至阴聚秀之物补阴精,培补络道,当有其功,故叶天士云“余以柔济阳药,通奇经不滞,且血肉有情,栽培身内之精血,但王道无近功,多用自有益。”久病入络多兼正气虚弱,治疗之时予以血肉有情之品,有事半功倍之效。
五、络病治验举隅
例一、血管性痴呆案
, 百拇医药
陈某某,女,80岁。2002年10月7日初诊。患者有高血压、腔隙性脑梗塞病史,近1年来反应迟钝,步态不稳,并逐渐加重,伴有表情淡漠,神萎乏力,头晕耳鸣,记忆力下降,答非所问,白日呆坐嗜睡,入夜吵闹不休,舌紫苔薄白,脉细弦。CT示脑萎缩,经长谷川量表评分诊断为血管性痴呆,证属气阴不足,脑络瘀阻,血不养脑,治宜补气养阴,辛甘通阳。药用炙黄芪15g,党参10g,麦冬10g,五味子6g,石菖蒲30g,炙远志10g,茯苓30g,水蛭5g,黄连3g,川芎15g,细辛3g,赤白芍(各)15g,决明子30g,桂枝3g,苍白术(各)10g,炙甘草3g。上方治疗1月,表情呆滞好转,已有笑容,并自己计算就诊日期,嗜睡略减,饮食尚可,大便略畅。舌紫红苔薄白,脉细。效不更方,仍以原方加入龟板、龙骨等血肉有情之品调治2月,患者神情渐佳,记忆、计算能力均有提高,生活基本能够自理。
本例老年患者气阴不足,复有脑络瘀阻,血不养脑。拟取黄芪生脉饮补气养阴,重用桂枝、川芎、赤白芍、细辛、甘草大剂辛温之品疏通脑络,辅以水蛭搜剔脑络瘀血,以求“脑髓纯则灵”之效,佐以石菖蒲、远志、茯苓、龟板、龙骨开窍益智,决明子通腑醒脑。诸药合用,通络化瘀,坚持服药数月,故而效果显著。
, 百拇医药
例二、大动脉炎案
蔡某某,女,48岁。2003年4月7日初诊。患者高血压10年伴心悸近1年,左手无脉2月余。自感头晕耳鸣,神倦乏力,疲劳汗出,左上肢肿胀,左手桡动脉未触及搏动,舌红苔薄,右脉小弦。查体:BP170/90mmHg(右上肢),左上肢血压测不出。颈动脉彩超提示,左颈总动脉起始处闭塞,左锁骨下动脉明显狭窄,诊断为大动脉炎。证属阳虚肝郁,瘀滞络脉。以温通络脉,疏肝活血立法,药用熟附子5g,桂枝5g,生地15g,赤白芍(各)15g,柴胡10g,茯苓10g,丹皮10g,鬼箭羽15g,片姜黄6g,水蛭5g,红花10g,升麻6g,苍白术(各)10g,荷叶6g,丹参15g,生蒲黄(包)9g,生甘草3g。上药出入治疗4月余,患者头晕耳鸣未作,精神较佳,汗出正常,便调纳可,血压维持在140/90mmHg左右,左手桡动脉搏动可明显触及。复查颈动脉彩超提示,左颈总动脉起始处有侧支循环形成。
患者属阳虚肝郁、瘀血阻滞络脉,以致左脉不起。故以赤芍、丹参、葛根、三棱、莪术、红花、生蒲黄等辛味通络,活血化瘀,使瘀血去而新血行;再以水蛭、煅牡蛎、象贝母搜络剔邪,消瘤通络;续以络石藤、路路通以络走络,疏通肢体络脉。阳气虚,气不行则络脉瘀滞,而辅以熟附子、桂枝温阳通络;并配以生地、白芍、当归滋阴柔络,以防桂、附辛热太过。诸药合用,使气血活,络脉则通。(同济大学附属铁路医院中医科颜乾麟 王宇锋),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