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医理纵横
编号:10362281
重读《温疫论》的收获
http://www.100md.com 2004年3月15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111期
     由于去年的非典和今年初的禽流感,引起了人们特别是医务界对传染病的广泛关注,也引起了我对中医文献里有关传染病认识的思索,便重读了吴又可先生的《温疫论》,受益匪浅。

    《温疫论》是清代吴又可先生于1642年著成。根据明史记载,自明代永乐六年(即1408年)至明末崇祯十六年(即1642年)的200多年间,全国共发生大的瘟疫就有十九次之多(中医所谓“瘟疫”是指恶性传染疾病而言),在吴又可先生的家乡江苏吴江县,瘟疫流行十分严重。在《吴江县志》中记载着当时吴江的瘟疫情况:“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人仅存者。”足见其瘟疫之猖獗。吴又可先生就是在这种环境下,“静心穷理”,写下了这部名著。《温疫论》全书虽只有四、五万字,但确字字滴血,句句衷言。全书立足于实践,独创立论,发前人所未发,予后人以宗旨,被誉为第一部中医论述传染病的专著和名著,实不为过。

    一、对瘟疫病因的认识
, http://www.100md.com
    吴又可先生认为,瘟疫的病因不同于一般的感冒,是由于“四时不正之气”,加之感染了“戾气”而成(戾,凶恶、凶残之义),其传染性极强。同时他又指出对“戾气”的感受有很强的特异性,正所谓“然牛病而羊不病,鸡病而鸭不病,人病而禽兽不病,究其所伤不同,因其气各异也”。由此可以联想到,非典期间人群病多,家畜未见,禽流感只多在禽类,很少染人。吴又可先生的灼见令人叹服,这一发现不但在传染病学史上是很先进的,就是在现实中也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二、对于传染途径的认识

    吴又可认为,瘟疫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两条,一为“天受”,一为“传染”。这里所说的“天”很明显是指空气而言。他又说“凡人口鼻之通乎于天气”,这说明瘟疫传染的一个途径是从口鼻而入的。“传染”是指接触传染,这是瘟疫传染的又一个途径。对任何传染病,其传染途径大概都离不开这两条。因此,切断传染途径是杜绝传染病传播的一个关键。
, 百拇医药
    三、对于传染病预防的认识

    吴又可先生对于瘟疫的预防,首先提出了要普及宣传有关知识,让人们了解它的危害,知道对它的防治办法,使之家喻户晓。他说:“其年疫气盛行所患者重,最能传染,即童辈皆知其为疫”。根据瘟疫的传染途径,他又提出了预防的具体方法,如环境消毒(包括空气消毒)、隔离(人群、疫区隔离)。对于“隔离”的意义,清代深受吴又可先生影响的熊立品先生,在他的名著《治疫全书》中有一段精彩的描述,他说:“温疫盛行,递相传染之际,毋近病人床榻,毋食病家时菜,毋拾死人衣服”。

    在吴又可先生对瘟疫的立论下,前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预防传染病的方法,如点药香、煮食醋、挂艾叶,以做空气消毒;食大蒜、饮雄黄酒,以防病从口入;佩戴香包香囊、雄黄酒搽身、辟温病药粉搽身,以防接触传染。这些传统方法至今为广大人民所喜用。

    四、对于传染病的治疗 吴又可先生指出治疗瘟疫的原则为“客邪贵乎早逐”,“邪不去则病不愈”,并在《温疫论》全书中都贯穿了这一主导思想。其祛邪的主要方法是攻下以排毒,他还特别提出使用大黄,认为大黄“本为逐邪而设,非专为结粪而设”的观点,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同时他创制了很多名方,如达原饮,常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各种作用的养菜汤,多用于体虚的易感人群,以扶正祛邪;更值一提的是,他在许多方药中巧妙地运用梨汁、藕汁、西瓜汁、甘蔗汁等新鲜蔬菜水果汁液,不但为中医通过食物治疗传染病独辟蹊径,也开创了中医学术上“养津”之先河。

    另,《温疫论》的版本很多,以清代康熙巳丑年(1709年)刘方舟校梓,积善堂藏本为最好。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影印的郑重光《温疫论补注》亦佳。还可参看载北山的《广温疫论》、刘松峰的《说疫》、熊立品的《治疫全书》、陈耕道的《疫痧草》等。, 百拇医药(王凤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