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编号:10367188
SaRS期间北京地区预防用药效果缺乏证据
http://www.100md.com 2004年3月25日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4年第12期
     本报讯 (通讯员 周小平 驻地记者 付东红) 日前,由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等单位承担的一项科研课题结果显示,SARS期间北京预防用药问题比较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次数比以往增多,预防用药没有观察到明确效果,医疗资源浪费比较严重。

    据课题负责人、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詹思延教授介绍,该项研究的目的是了解SARS流行期间人群预防性和消毒药物使用情况,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率及产生的相应危害,并对其危害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估,为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预防用药和消毒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课题组完成了4795份调查问卷和两次大规模的社区入户调查,采用多种流行病学统计分析方法得出如下结论:这次使用的主要预防药物(如胸腺肽、干扰素、利巴韦林)均为处方药,既往主要用于有适应证的患者,很少用于一般人群。利巴韦林大剂量或长期使用可能导致再障。“中药八味方”中贯众有小毒,预防用药的剂量也超过了药典的要求,其中5味单药也有不良反应的病例报道。

    课题组现场调查所覆盖的10类不同功能单位中,共调查研究对象5185人。与既往同期相比,整个北京市SARS期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人数明显增多,而且不良反应形式多样,出现了既往少见、罕见的不良反应。

    研究结论认为,SARS期间药物、消毒剂的投入巨大,不良反应的发生导致了相当的负效费用;预防药物的无效支出数额极其巨大,而这些药物的预防效果并未得到证实,基本上仅仅起到安慰剂的作用。卫生资源的配置和管理问题值得探讨。,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