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后腹胀伴消瘦
餐后腹胀伴消瘦
病历摘要
患者,男,38岁,已婚,干部。因反复餐后腹胀伴消瘦2年,于2003年9月17日入院。
患者两年前出现餐后腹胀,多在进餐后30分钟发生,伴嗳气,偶有反酸;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右侧卧位、膝胸位或反复嗳气及肛门排气后腹胀可以减轻。进食肉类、蔬菜或者过量饮食后腹胀加剧。于当地医院做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诊断为“胃肠神经官能症”,服用吗丁啉、雷尼替丁无效。患者进食量渐减少,体重持续下降,曾就诊于当地诊所,服用中成药(具体不详)有所缓解。1年前来北京就医,诊断为“胃下垂”,继续中药治疗无效。11个月以前曾在外院做上消化道造影,示“食管、胃正常,十二指肠球部充盈良好,十二指肠水平部增宽横径5 cm,其前方有长约1.5 cm的透亮带,钡剂少量通过”。10个月以前于当地医院查甲状腺素、血糖、血沉及腹部B超正常。自发病以来,患者食欲精神一般,无多饮、多尿、口渴、心悸、水肿等。大便2天1次,成形。2年来体重渐下降约20 kg。
, http://www.100md.com
既往史 1994年曾患“十二指肠溃疡”,应用抑酸药治疗效果佳。否认慢性病史,对青霉素过敏。吸烟5年,约20支/天,已戒烟近10年;偶少量饮酒。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入院查体 T 36.5℃,R 22次/分,HR 82次/分,Bp 130/70 mmHg,体重 48 kg,身高179 cm。
发育正常,体型消瘦,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心肺无异常;腹部平软,未见肠型、胃型蠕动波,无腹壁静脉曲张。全腹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未及,肠鸣音正常。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血沉均正常;尿便常规正常,大便潜血阴性。血生化、肝肾功能、血脂正常。凝血各指标、甲状腺功能均正常。肿瘤指标亦均在正常范围以内。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腹部X线平片示:胃泡明显增大,胃内可见一长约10.5 cm气液平面。消化道造影显示:①无力型胃;②十二指肠降部憩室;③十二指肠扩张,排钡慢,符合十二指肠淤积症。腹部B超示左肾静脉管腔增宽明显,可能为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腹部CT扫描未见占位性病变,肝胆脾未见异常。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为33.5度,未见明显肠受压征象,十二指肠降部肠腔内可见积气及造影剂,无明显扩大。
, 百拇医药
病例讨论
该患者出现反复餐后上消化道症状并伴有体重明显下降,首先考虑有无消化道肿瘤的可能,但是患者病程长达两年时间,反复发作,曾在多家医院多次查胃镜、肿瘤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在我院也复查了胃镜和肿瘤指标亦无异常,因此不支持上消化道肿瘤的诊断。其次,患者消瘦明显,多次行甲状腺功能、血糖、肝功能、肾功能等检查均无异常,也无临床高代谢、高消耗或营养物质大量丢失等全身疾病所致的消瘦。
从临床表现看,患者的症状与进食密切相关,体重的减轻与摄食量的减少相平行。外院1年前上消化道造影检查提示有十二指肠淤滞的表现,同时其症状有一个特点,即在侧卧、膝胸卧位后症状可自行缓解,因此考虑此患者十二指肠淤滞的原因为可逆性的。
引起本病原因很多,其中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十二指肠形成壅积的居多(大约占50%)。其他原因有:①先天异常,如环状胰腺压迫十二指肠降段、十二指肠先天性狭窄或闭塞等,患者既往体健,成年发病,显然不支持先天性因素所致。②肿瘤:十二指肠肿瘤、腹膜后肿瘤、肠系膜囊肿等,为了明确诊断,并且排除肿瘤的可能,为患者行腹部CT检查,没有见到肿瘤的征象。③十二指肠远端或者空肠近端炎症和浸润性疾病如Crohn病、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等,该患者没有这方面的证据。④胆囊和胃手术后发生粘连牵拉十二指肠、胃空肠吻合术后粘连等,患者没有手术史,不考虑此诊断。因此,结合辅助检查(上消化道造影、B超、CT等)考虑该患者为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十二指肠形成壅积,即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
, http://www.100md.com
患者入院后治疗包括:⑴静脉补充营养,给予脂肪乳剂、氨基酸、糖类等营养物质静脉点滴;⑵口服促动力药物,盐酸伊托必利(瑞复啉)50 mg tid、静脉点滴红霉素;⑶鼓励患者进食,加强营养,少食多餐,每天进食6餐,进食后侧卧位或者膝胸卧位30~40分钟。经过治疗,患者进食量增加,体重增加(在22天内从48 kg增加至52.5 kg),症状明显好转出院。
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SMAS)最早是在1861年由Von Rokitansky首先描述的,其后在英文文献中大概有400个病例报告。其发病率各家报告不一, Shetty报告,在上消化道造影中的检出率大约为0.013~0.3%,其中女性大约占2/3;75%的患者年龄在10~30岁之间。
SMAS的病因包括先天性和获得性解剖学改变,先天性包括:①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或者间距太小。正常间距为10~20 mm,正常夹角38~60度,平均45度。而SMAS患者夹角可以减小到6~25度,间距缩短为2~8 mm。②肠系膜上动脉起源位置过低,低于第一腰椎水平。③Treitz韧带过短,悬吊位置过高。获得性包括:消瘦、体重迅速下降,此时后腹膜及肠系膜脂肪组织减少,内脏下垂腹壁松弛;腰椎前突过度,多见于脊柱的畸形和手术等造成的长期躯体过后伸位。
, 百拇医药
SMAS的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餐后上腹部胀满不适、呕吐,转换体位可以缓解。有人认为上消化道造影是诊断SMAS的金标准,其典型征象是十二指肠水平段或者升段钡剂通过受阻,呈特征性的“笔杆样”或者“刀切样”压迹;近端十二指肠有不同程度的扩张,钡剂淤滞;改变体位梗阻可减轻或消失,钡剂通过梗阻部位。
其他辅助检查:B超可以显示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的夹角,有辅助诊断作用。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能够直接看到腹部血管情况,但是临床上由于费用昂贵和有创性使之应用受限。CT,特别是螺旋CT血管再成像,可以明确十二指肠、肠系膜上动脉和主动脉的关系,同时有助于排除十二指肠腔内病变,或其他使十二指肠受压的情况,如肿瘤等。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也可以帮助排除肿瘤及溃疡等疾病,有文献报告,超声内镜可以观察到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的关系。
SMAS首选内科治疗,大部分患者经过内科治疗后症状可缓解,仅少数需要外科治疗。该患者经过内科治疗症状缓解,效果良好。
点评
SMAS虽为不常见疾病,但并不罕见。多为慢性型,临床起病隐匿、缓慢且可反复发生餐后上腹不适的症状,有呕吐,仔细询问病史往往可以发现症状的减轻和缓解与体位有关。本病例无呕吐,但症状与体位的关系明确,且消瘦明显与症状所致摄食减少相平行。因此,临床上凡遇到上腹不适、呕吐及因餐后不适引起的摄食减少、消瘦又无可解释的病因时,均需注意行影像学检查,切忌过早给予功能性上胃肠病的诊断,应予以认真鉴别,避免误漏诊。
谢鹏雁
中国医学论坛报,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