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文摘专辑
编号:10369818
针刺疗法(2004.04.01)
http://www.100md.com 2004年4月1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121期
     温针灸局部四穴可治疗髌下脂肪垫损伤

    髌下脂肪垫损伤是指髌骨下脂肪垫的无菌性炎症病充引起膝前痛及膝关节功能受限的临床症候群,是膝痛证中最多的病种之一。《中医杂志》2004年第2期报道了河南省三门峡市人民医院陈仲新医生临床采用温针灸针刺局部四穴治疗髌下脂肪垫损伤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在被收治的98例患者中,男52例,女46例;年龄30~69岁;病程2个月~5年;单侧82例,双侧1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9例,对照组49例。临床症状:起病缓慢,初为膝部不适,酸楚,凉感及隐痛,关节不稳,行走无力易跌跤,病情时轻时重,最后发展为持续性局限性疼痛。症状:胫骨粗隆上、髌韧带内上方疼痛,膝关节屈伸欠利,上下楼梯时疼痛更加明显,严重者膝关节不能伸屈。临床诊断依据:(1)有膝关节劳损史;(2)令患者患肢伸直,检查者站于患者右侧,左手拇指、食指分别按住髌底的内外缘,并将髌骨推向远端,使髌骨尖向前突出,右拇指掌面向上,用指尖按压髌骨粗面或滑动髌骨,可引起髌底部剧烈疼痛;(3)嘱患者曲膝关节,令其迅速伸直膝关节,多不能完成,且引起髌骨下疼痛加剧。病例排除标准:膝关节骨与关节病变、关节损伤、韧带损伤、滑膜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结核、肿瘤等。治疗方法:治疗组:取穴:内膝眼、外膝眼、以及内外膝眼与髌韧带连线的中点各取1穴。方法:患者仰卧位,用28号2寸毫针,针尾呈扇形刺入穴位,针尖达髌尖粗面脂肪垫附着区,得气后每穴行捻转平补平泻5秒钟,然后剪取长约2cm艾条若干段,在其一端中心扎一小孔(注意勿穿透另一端)套置在每个针柄尾部,针旁皮肤放置纸片以防艾段散落灼伤皮肤,点燃艾条,燃尽1段为一壮,每穴灸3壮,1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单纯针刺,取穴、针刺方法同治疗组。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疗效标准:治愈:症状体征消失,功能恢复正常;有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偶感膝前疼痛;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 百拇医药
    结果显示:治疗组49例,治愈35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91.84%;对照组49例,治愈26例,有效9例,无效14例,有效率为71.43%。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陈仲新医生指出:膝关节因外伤引起水肿、渗出、形成髌韧带与脂肪垫的纤维粘连,使髌韧带活动受到限制。温针灸局部四穴,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能够消除无菌性炎症水肿刺激及粘连。

    电针合腰椎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好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腰椎间盘退变、外伤致椎间盘纤维环破裂、后突压迫脊髓或神经根所导致的腰痛及坐骨神经痛等症状。本症与95%的坐骨神经痛,和50%的腰腿痛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可引起继发性腰椎管狭窄。《中国中医药》杂志2004年第1期报道了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陈嘉莹、吴海雁等医生临床采用电针合腰椎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他们共收治了78例患者,其中男46例、女32例。年龄23~52岁。所有的患者均符合1998年人民军医出版社的《实用骨科学》的诊断标准。CT诊断腰3~4突出20例,腰4~5突出32例,腰5~骶1突出18例,双间隙突出5例,术后突出3例。采用随机抽样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8例,男23例,女15例。对照组40例,男23例,女17例。治疗组辨证分型:分为血瘀型、寒湿型、湿热型、肝肾亏虚型。电针治疗:通络止痛,活血祛瘀,补肝肾。取穴:大肠俞、阿是穴、委中、阳陵泉、关元俞、昆仑。臀部疼痛者加环跳,大腿后侧疼痛者加殷门,大腿外侧疼痛者加风市,小腿疼痛者加承山。手法均用泻法。大肠俞、关元俞直刺1.5寸,使针感向下肢传导;阿是穴、委中、阳陵泉直刺1.0~1.5寸。针具选取无菌30号1.5寸长毫针。寒湿型加肾俞、腰阳关。进针得气后,行提插捻转补泻法。肝肾亏虚型加肾俞、命门、腰眼、志室、太溪。湿热型可用三棱针在委中放血。电针用华佗牌电针仪的连续波治疗,配合TDP照射30分钟。伴肌萎缩的患者加针萎缩部位附近穴位。每日1次,连续治疗10次为一疗程,休息3天,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结果。腰椎牵引:急性期过后无其他禁忌症的患者要采用腰椎持续牵引。牵引后卧床30分钟以上。每日1次,连续治疗10次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结果。
, 百拇医药
    对照组用尼美舒利加营养神经药治疗,连续服药10次为一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结果。

    疗效标准:临床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以上,能恢复原工作;显效: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好转:腰腿痛稍减轻,腰部活动功能轻微改善;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变化。

    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38例,临床治愈25例(65.79%),显效7例(18.42%),好转3例(7.89%),无效3例(7.89%),总有效率92.11%。对照组40例,临床治愈14例(40.00%),显效3例(7.50%),好转8例(20.00%),无效15例(37.50%),总有效率62.50%。

    陈嘉莹、吴海雁医生指出:患者从腰部向一侧或双侧下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是其典型症状之一,这是由于脊神经根受突出髓核的机械压迫或炎性刺激所致。选用电针治疗,无论按经络选穴或按神经分布选取刺激点,都能对这种根性症状起到一定治疗作用。人体经过多次电针刺激治疗后,会产生适应性,这时可适当加大刺激量或改变频率,以保持恒久的刺激作用。治疗时电针刺激量应该由小到大,并且密切观察患者情况,情绪不稳定或全身情况较差的患者,不宜使用电针治疗。
, http://www.100md.com
    腰椎牵引应在疼痛减轻后进行,大多数的患者都不能坚持24小时卧床休息,如牵引后休息30分钟也可有良效。早期戴合适的腰围可保护腰椎,后期则要锻炼腰肌以防肌肉萎缩。

    目前的观点认为,针刺不一定能使突出的椎间盘回复,但可使病变部位炎症水肿消失,并有利于突出组织脱水萎缩,髓核组织及纤维环在突出后,会失去大量的水分,而逐渐萎缩变小。从这个角度看,对于减轻症状是有利的。针刺还可加强腰肌力量,防止肌肉萎缩。

    针刺治疗原发性肌痛综合征效佳

    纤维性肌痛指由于长期固定姿势工作,造成局部纤维水肿粘连,全身性肌肉疼痛与发僵,并伴有失眠、焦虑、抑郁易疲劳等精神心理症状,以脊背腰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属中医学筋痹,给患者身体带来痛苦,造成生活与工作的不便。《中国中医药》杂志2004年第1期报道了广东省化州市中医院陶琪彬医生临床采用围刺法治疗该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陶琪彬医生共收治了20例患者,其中男10例,女10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52岁。病程4月余到10年。
, 百拇医药
    诊断标准:①持续3个月以上的全身性疼痛和发僵。②肌肉有明确的触压痛,用拇指按压颈、背、胸、腰、臀等部位的9对解剖点(18点)至少8个存在压痛。③存在失眠、焦虑、抑郁易疲劳、头痛、肠道易激惹等特征症状。

    取穴:肝俞、脾俞、膈俞、血海、足三里、三阴交、阿是穴。

    操作:上述穴位选用2寸毫针,进针后施以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40分钟,其间行针1次。阿是穴以1.5寸毫针围刺,用正入一针,旁入二针的浅刺法,间隔0.5㎝,一个痛点刺3针,使施针成簇,进针约1寸深,然后用治疗仪理疗40分钟,如为虚寒型加TDP照射40分钟,6天为1个疗程,一般经2个疗程治疗,疼痛可消失。

    疗效:显著缓解: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焦虑抑郁减轻缓解,肌肉触痛减轻,睡眠改善;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情绪反应等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

    治疗结果显示:第1疗程治愈8例,第2疗程治愈8例,第3疗程治愈4例,有效率100%。疗程结束后6个月随访,显著缓解率70%。
, 百拇医药
    陶琪彬医生指出:纤维肌痛综合征病程长,反复难愈常以颈背腰疼痛为主,局部不红不肿,中医认为是邪气闭阻经脉,经气运行不畅所致,由于患者多为伏案工作,少体力劳动或体育锻炼,导致全身气滞血瘀,经络阻滞不通,不通则痛。针灸用围刺来改善肌纤维的血液循环,解除其痉挛、粘连,镇痛效果亦非常明显。加用TDP照射亦可改善循环,促进组织的自我修复能力。治疗的同时要嘱附病人加强体育锻炼。

    电针预处理可预防并保护缺血所致脑损伤

    对脑缺血的各种预处理研究,已经成为当今脑血管疾病研究中的热门课题,目前的预处理方法主要有:缺血预处理、短暂高温预处理、皮质扩散抑制等。但这些方法或多或少地都会对受试对象造成一定的伤害,致使在临床实践中很难被患者及其家属接受,从而使临床探索无法进行。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对人体伤害小的、易被患者接受的预处理方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第1期报道了南京医科大学丁炯、江苏省中医院吴文忠等对电针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影响的研究。
, http://www.100md.com
    方法:采用SD大鼠(体质量280~340g,39只)作为研究对象,电针预处理大鼠百会、大椎穴,电针时间分别为15、30、60、90、120分钟,间隔1小时后,造成局灶性脑缺血。行苏木精-伊红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介导的脱氧尿苷三磷酸(dUTP)切口末端标记(TUNEL)染色,测定大鼠脑梗死灶面积百分比和脑细胞凋亡情况。

    结果显示:电针预处理组中除15分钟组外,大鼠脑梗死灶面积百分比都比缺血对照组减小,脑细胞凋亡数也减少。预处理60分钟组脑梗死灶面积百分比和凋亡细胞数分别为(27.8±4.2)%和(20.2±3.0)个,与缺血对照组[(41.0±7.6)%和(31.0±4.4)个]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丁炯、吴文忠等指出:大量临床实践证明,一旦发生完全性脑卒中,多数患者治疗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完全恢复正常者只占少数。因此,对脑卒中更应该强调“预防为主”的方针。本研究是在电针治疗脑缺血具有可靠的临床疗效和具有充分的动物实验证明的基础上,结合电针具有副作用小、刺激参数能够控制、易于进行临床探索的特点而设计,经实验证实电针预处理具有保护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作用。
, 百拇医药
    本实验中电针预处理15分钟保护脑缺血损伤效果不明显,电针预处理30分钟的保护效应才明显,说明电针预处理存在一定的时间要求;电针预处理60分钟的脑保护作用显著,电针预处理90~120分钟的脑保护作用并没有随预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大,说明电针预处理存在一个最佳时间效应点。电针预处理时间较久时,其保护作用并不呈累加效应,这可能与较长时间电针会产生适应性有关。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导致神经元损伤的原因包括缺氧和启动神经毒性级联效应,后者又涉及细胞死亡程序的激活。因此,恢复血供和对神经毒性级联效应的控制对减轻缺血神经元损伤是必要的。本实验中的脑缺血为永久性,没有涉及再灌注。故而电针预处理保护脑缺血的作用机制最可能是其对神经毒性级联效应的控制。实验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即电针预处理使脑缺血损伤造成的细胞凋亡数明显减少。电镜观察表明,电针预处理和未经预处理的大鼠缺血脑组织损伤主要呈凋亡的形态特征,这些超微结构研究证实了TUNEL染色结果是可靠的,也证实了在局灶性脑缺血6小时时,大鼠的脑细胞仍呈急性期的损伤改变,即以凋亡为主,并没有造成大量的细胞坏死,这和国外的研究结果一致,也是本实验采取局灶性脑缺血6小时进行电针预处理研究的主要原因。

    本实验中所选用的穴位“百会”及“大椎”均为督脉经穴,依据祖国医学的理论,治疗中风选取督脉经穴,主要在于督脉总督一身之阳脉,为“阳脉之海”。电针督脉可以振奋周身之阳气,疏通经络、醒脑开窍,从而达到预防、保护随后的脑缺血损伤的目的。

    结论:电针预处理能够保护随后的缺血性脑损伤,且预处理需要达到一定的时间才具有保护作用。, 百拇医药(中国中医研究院信息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