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医理纵横
编号:10369820
“角色”新格局--祛邪与扶正互换
http://www.100md.com 2004年4月1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121期
     以往,由于西医药强调微观治疗,作用直接、单一、针对性强;而中医则强调宏观治疗,通过多靶点作用改善病人整体功能,即全身调理,来消除局部病症。所以,无论是中医大夫、西医大夫,还是病人,长期以来习惯的医疗“角色”格局通常是:以西药为主治疗疾病,即“祛邪”;以中药为辅,进行全身调理,即“扶正”。

    但是,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对中医药作用认识的步步深入,在有些疾病治疗中,中医与西医的“角色”格局正在逐渐改变——祛邪与扶正作用互换。这一新趋势,特别表现在病毒性疾病治疗方面。由于多数病毒性疾病既无特效药物,也不能手术治疗,更没有其他治疗手段;而能够使用疫苗防治的病毒性疾病又少得屈指可数。因此,这类疾病是迄今为止,最常令西医感到手无良策的一类疾病。而中医药,尽管也还未发现有特效杀灭病毒的药物或方剂,但是在治疗有些病毒性疾病中显示出特有的优势。例如,既能减轻症状而又副作用轻微、因为减少了合并症而缩短了总病程等等,在“祛邪”范畴起到了重要作用。而近年出现的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疗法,是以高科技手段及营养药物制剂为危急重症病人提供了所需的生存“底物”,有效地维持了病人的整体机能状态,为疾病的对因治疗提供了有力保障,充分显示出“扶正”作用。例如,重症SARS病人救治就是典型。几乎所有应用中西医结合救治的重症病人,在中医药方面都应用了清热解毒、通下泻热等中药或方剂作“祛邪”治疗,即治疗病原体感染引起的内毒素血症;在西医药方面,作为重症病人ICU标准治疗的一部分,这些SARS病人应用肠内肠外营养支持必不可少。由于重症SARS病人因感染而引起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也称脓毒症,会使机体能量消耗和分解代谢急剧增加,同时会使病人因摄入不足导致营养及能量补充迅速减少。在这种情况下,病人很快会从脓毒症发展为呼吸功能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休克等等。而肠内肠外营养支持则能明显改善病人的预后,据统计,可使已发生脓毒症病人的死亡率从32%降至19%、合并感染率从20%降至7%,同时可减少病人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等,特别是能改善多脏器功能不全病人的预后,可见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辅助治疗作用,即“扶正”作用。
, 百拇医药
    事实上,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临床治疗中,对疾病发挥非传统中医意义上的对因治疗,即“祛邪”作用,还反映在很多疾病中。例如:急性胰腺炎,钙-镁ATP酶活性下降造成细胞内钙离子超载是加速病情恶化的重要机制,应用由栀子、丹皮、赤芍、木香、厚朴、元胡、大黄、芒硝组成的方剂,能通过提高组织细胞的氧供,从而提高钙-镁ATP酶活性,起到治疗作用;小儿支气管肺炎,致病的病原体有时不易确定,而鱼腥草制剂则具有明显的抗感染和抗炎症作用,且毒副作用低,被临床认为是有效和适合的治疗药物;对于儿童肺部疾病引起的膈肌疲劳,参麦注射液则能通过改善肌肉耐缺氧能力、保护肌肉的超微结构,起到使膈肌顺应性增加、舒张功能改善的治疗作用。

    同样,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疗法“扶正”的重要作用,也体现在其他疾病的辅助治疗中。例如,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病人一般都有营养不良问题,其主要是由于呼吸肌耗氧量增多,使总能量需要量提高,造成体内能量摄入相对不足而引起能量供需失衡,还有胃肠功能紊乱、呼吸困难的影响,特别是当并发急性呼吸道感染时,发热、缺氧则更加促使体内代谢加快、能量消耗增大、消化道吸收功能障碍,而造成营养不良更趋严重,已有充分证据表明,这类病人经肠内肠外营养支持可明显改善疲劳感、呼吸困难、增强骨胳肌力和免疫功能,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和存活率。

    这里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最初,中医药的“祛邪”作用在传统中医学中,是以一定人文及哲学概念为指导论据的,抽象而经验化的治疗用药法则。此后,当历史经历近半个世纪,现代社会的人们则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其不断研究、认识、发展,使中医药的“祛邪”作用成为客观与作用机理大致明确、可应用于现代医学临床的治疗方法。而近几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医药的“祛邪”作用已经在很多方面被揭示至细胞、分子水平,在应用方面与现代医学融为一体,成为卓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体系。因此,它已在现代医学各学科被赋予更加科学而客观的、与现代临床治疗学紧密结合的新概念,得到了新的生命力。这应该说是对传统中医药学一个成功的、与时俱进的继承和发展。, 百拇医药(胥晓琦)